巴蜀青陽郡北三十餘裏,有一座叫做青陽山的道山,山上道觀林立,什麼青陽觀,老君觀,青雲觀等等多不勝數,不過這些道觀全都有官府備記,是有統一衙門管理的正經道場,山上道長們每天誦經修行,從不輕易下山,給世人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
然而在這充滿道教神聖氛圍的山下,卻偏偏有一座奇怪的道觀……
呃!對不起,我錯了!也許叫“道”草棚更合適。鬆木為架,茅草為頂,四麵用竹席圍起來,敷上黃泥遮風,劈開的鬆木為匾,上麵歪歪斜斜寫著四個大字:一座道觀!
觀裏麵既沒有供奉三清道尊,也沒有供奉玉皇大帝,隻有一尊一尺高矮,也不知道是什麼木料雕刻而成的青麵鬼差。鬼差左手拖著鎖魂鏈,右手拿著拘魂牌,青麵獠牙,雕刻得栩栩如生。供奉鬼差的神台也是一張破舊的木案,擺著一隻裝滿黃土的破碗,裏麵煙霧繚繞,倒也稀稀拉拉插著幾根香火。破碗前麵,依次擺放著桃木劍,黃銅鈴鐺和一個巴掌大小的黑色羅盤。
在木案前麵,此刻正有一個頭戴方巾,身著道袍的小道士。小道士約莫十四五歲,長得唇紅齒白,眉清目秀,模樣很是俊俏,隻不過半眯的雙眼中偶爾射出一道狡黠的神色,卻偷偷瞟向身後站立的那個一臉緊張的年輕婦人,眼珠滴溜溜直轉,也不知道在打些什麼鬼主意。
那個年輕婦人緊張地看著小道士在神像麵前矗立了良久,終於有些歉然地說道:“不是奴家懷疑小道長的法力,隻是此事非同小可,實在開不得半點玩笑,能否讓小道長請出尊師,為奴家解惑……?”
少年一聽,暗道:“糟糕,這是裝過啊,得趕緊想辦法將這婦人留住,不然晚上又得餓肚子了。”他眼睛滴溜溜一轉,又把婦人說的事情在心中過了一遍,編了一套滴水不漏的說辭,才故作高深地豎起眉毛,一臉虔誠地看著東邊天際,聲音低沉地說道:“無量天尊,貧道法力低微,原本不該逞強為娘子解惑,奈何家師前幾日修行有所頓悟,突然長笑一聲,駕雲而去,至今仙蹤縹緲,想是去尋覓仙緣去了,娘子要我請出家師,我又去哪裏幫你尋去……?”
那婦人聽說老道長竟然駕雲而去,果然露出一副崇敬之色,待聽到最後找不著老道士的時候,臉上不免失望之極。小道士察言觀色,見此情景連忙開口說道:“不過,家師臨去之前留下口諭,其實娘子所求之事早已在家師預料之中。”
那婦人一聽果然轉憂為喜,急忙追問道:“當真?小道長不是誆我?”
“無量天尊,出家人從不打誑語。”小道士眉毛一揚,眼神卻偷偷瞟向婦人的腳底繡花鞋,見上麵沾滿黃泥,且有幾片殘留的桃樹葉,心中已經了然於胸,說道:“家師早已留下口諭,說今日午時,必有一位姚姓娘子人從峰口鎮而來,至於你所求之事,家師法力無邊,算無遺漏,早就留下了應對之法告知與我,不然貧道又安敢如此胸有成竹?”
那婦人聽他張口就說出自己的來處和姓氏,不禁大喜,說道:“仙長果然神通廣大,連我從哪裏來都已經算出來了,還請小道長助我……”
小道士擺出一副莫測高深的笑容,微笑著說道:“娘子莫急,我這就為娘子施法。”說完借著轉身的工夫,連忙抬起衣袖擦去額頭的汗水,心中說道:“好險好險,總算蒙對了。”
外麵來這一座道觀隻有三條路,其中隻有通向峰口鎮的那一條路上才有黃土,而且也隻有那條路的路邊種有桃樹。再看婦人穿著打扮,貴氣而不俗氣,雖然不是頂級的綢緞布料,卻也不是一般人家能夠穿戴得起的,出門未帶侍女未乘車轎,顯然不會是那個愛招搖的峰口鎮首富張家的人,也不會是經營車馬行的李家,那麼剩下的隻有姚家和馮家了,馮家老爺無子,膝下隻有三個如花似玉的閨女,而且都待字閨中,顯然不會是這個明顯就是婦人的女子。小道士仔細推敲後大膽猜測,果然一語中的,這才放下心來。小道士隻憑那婦人腳底黃泥就推算出這麼多的東西,心智實非一般,當真是狡黠如狐,膽大包天,也和他從小就跟隨師傅走南闖北的見識分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