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節 開拔(1 / 3)

“快點!速度!東西別亂放,剛練過的‘三分四定’都忘記了嗎?”

柏衛國站在一節悶罐火車的車廂門前,揮著手裏的電喇叭大聲地喊著,指揮著排裏的戰士把攜行的裝備物資搬上車。

等到所有物資都上了車,戰士們也都已經登車,柏衛國才伸手抹了把臉上的汗,原本因參戰帶來的那點刺激此刻都變成了鬱悶。

我就是要帶著這幫連簡單的“三分四定”都做不好,射擊才剛學了“射擊一練習”的新兵蛋子上前線了,能行嗎?當初寫請戰書時,怎麼就沒想到這個問題呢?都是被那個該死的“徐大頭”害的!他心裏鬱悶地想著,踩在踏蹬跳上了火車。

被他此刻在心裏罵“該死的”徐大頭是他的發小兼步校同學,二排排長徐曉軍。

柏衛國是個軍人子弟,從小在中原城市的一個空軍軍校大院裏長大。

由於是軍校,營團一級的教官數量眾多,也就帶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那就是有數量眾多的隨軍家屬。隨著這些軍人們的孩子逐漸長大,一個更現實的問題出現了,就是他們這些軍人子弟的工作安置。

眼下雖說國家已經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可進入中國的外資絕大部分還是集中在沿海地區,象他們所在的部隊大院這樣地處中原的地方,地處京廣線上,交通還算便利,可地方經濟依舊是一些國營和集體的工廠。

這些企業在沿海逐漸興起的私營企業的衝擊下,業務急劇萎縮。

地方上,自己本地的那些學校畢業生都難以安置,街道上到處都是他們閑逛的身影,更不要說他們這些與地方上關係不大的軍人子弟了。

軍校裏也開辦了一些家屬工廠、軍人服務社、副業隊之類單位來安排隨軍家屬的工作,特別是那些文化不高的隨軍家屬。可這些單位,光安排這些隨軍家屬都已經勉為其難,更不要說他們這些逐漸長大的孩子們了。

這樣一來,除開一些參加高考考上大學的少數人之外,大量的軍人子弟們,高中畢業之後,就成了一幫遊手好閑的待業青年,精力旺盛的他們閑極無聊,自然是折騰的大院內和大院外到處都是雞飛狗跳。

這樣的情況並非隻有他們所在的軍校這一處,可以說,除開沿海發達地區稍好點外,其它地方的部隊也都很類似。這成了一個影響部隊穩定的問題,因為軍官們為了孩子的前途,紛紛打報告要求轉業。

為解決這個問題,部隊出台了個臨時的新政策,那就是讓柏衛國他們這些軍人子弟參軍,照顧他們進入海陸空軍的各種軍校學習,算是給孩子們一個出路,這樣也算是自我消化,就像那些工礦企業讓自家孩子頂替父母的工作崗位一樣。

有了這麼個直接進軍校的機會,自然不能放過。

不滿十七歲高中都還沒畢業的柏衛國趕上了這次機會,經過簡單的形式上的文化考試後,進入了同處一地的某步兵學校的學員隊,他學習的專業是步兵偵察。

在步校裏摸爬滾打了兩年後順利畢業,被分到了地處大西北的陸軍S集團軍M9師E95團三營七連,一個著名的“紅軍連”的三排當排長。

柏衛國運氣不錯,因為不僅是一個大院裏一起長大一起進步校的發小徐曉軍也分在這個連的二排當排長,而且他還意外的遇到了一個熟人,“紅軍連”連長林保田。

說起林保田與柏衛國的淵源,那還是柏衛國在剛剛上初中時,因為打球摔跤,造成了左臂的骨折,被送往當地的陸軍醫院住院。因為陸軍醫院的骨傷科比空軍大院裏衛生所可高明多了。

林保田就是那時候同一個病房的病友,他那時是79年南疆自衛反擊戰下來的傷員,被轉下來,住在陸軍醫院。當時的林保田因為戰功剛被提幹,他也是傷了左胳膊。

俗話說“手疼仙家,腳疼冤家”。隻是左手骨折的柏衛國在醫院裏就變成了一個孫猴子,父母都要上班,沒時間在醫院裏陪他,隻能到周末才能從十幾公裏外的空軍大院坐車趕來看他。平時的時候,柏衛國就算是放了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