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1 / 3)

第23章

人類進人工業社會以來,全世界消失了大約4的森林。特別是2世紀以來,僅195年至1975年的25年間,世界森林麵積就由5萬平方公裏減少到26萬平方公裏了。有人這樣比喻:森林和海洋是地球的兩個肺葉,在地球表麵從海平麵以下11公裏深度到地平麵以上18公裏高度這個偌大的生物圈裏,人類萬物的生命活動將會受到它的製約和恩澤。然而,地球表麵的森林已經所剩無幾了!地球上大規模的砍伐,擾亂了人類千百年來業已習慣的自然環境和水文循環係統,由於這一巨大的失衡,就會帶來一係列可怕的災難性後果。曾任美國副總統的阿爾戈爾在《瀕臨失衡的地球》一書中用很簡潔的文字描述了森林怎樣在極短的時間內變為沙漠的:雖然我們依然需要大量了解森林與雨雲之間的共生現象,我們卻確實知道森林被毀之後,雨最後也會逐漸減少,濕度也會降低。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原是森林的那個地區,還會繼續有一個時期的大雨,衝走不再受到樹冠蔭蔽、不再為樹木固定的表土……當表土衝走之後,一個典型的荒原就宣告誕生了,用不了多久,這裏就會成為荒漠,一個類似火星和金星的環境就會出現。而荒漠化導致的最後結果就是迫使人類從這個地區撤離和消失……以埃塞俄比亞為例,在過去4年間,將林地所占麵積由4降到了1之後,這個國家迅速變成了一片荒漠,於是,幹旱、饑饉、災難、死亡便接踵而至……1968年至1973年,非洲大陸幾乎滴雨未下,久旱使莊稼顆粒無收,至少有15萬人活活餓死;1968年至1984年,長達16年的撒哈拉大旱使2多萬人死亡,25多萬人掙紮在死亡線上。一個世紀以來,旱災已使9萬人喪生,全球每年因旱災造成的損失平均達1億美元。我國不僅僅是內蒙古的阿拉善地區正在火星化,另有消息說,塔裏木下遊長達186公裏的綠色走廊也瀕臨毀滅。“塔裏木河,故鄉的河……”這是昔日人們頌揚塔裏木的民謠。而今,當塔裏木河從它的源頭葉爾羌河湧流而下的時候,它麵臨著怎樣的命運呢?塔裏木河位於我國新疆境內塔裏木盆地塔克拉瑪幹沙漠之中,是我國最長的內陸河流,全長1321公裏,從葉爾羌河一直流人台特瑪湖。有人稱其為“母親河”,也有人稱之為“生態河”、“生命之河”。這條河流經塔裏木盆地的5個地區,養育著5萬各族人民、4萬頭牲畜,滋潤著3多萬畝良田,以及塔裏木河沿岸高大的胡楊林、草原,特別是滋潤著下遊的具有經濟戰略意義的綠色走廊。近年來,隨著新疆“南棉北糧”戰略目標的實施,塔裏木河沿岸大規模開發愈演愈烈,新墾荒地不斷增加。據塔裏木河管理局調查,在上中遊河段兩岸亂墾荒地、亂開子、架泵引水問題極為嚴重。有報道說,近1多年來,塔裏木河下遊已斷流266公裏。由於長期無水下泄,造成胡楊林大麵積衰敗死亡,沙漠不斷擴大,生態環境急劇惡化。而在1年前,這裏還是水草豐美、人畜興旺的綠洲。近1年來,下遊由於缺水,尉犁、若羌兩地的11萬畝平原草場嚴重沙化、退化,載畜率由6萬頭下降至3萬頭;布滿庫若綠色走廊的81萬畝原始胡楊林,銳減至246萬畝;8級以上的大風從3年前年均6次增加到現在的13次,黑沙暴多達2餘天。最讓人束手無策的是兩廂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和庫魯克沙漠,各以年均3米的速度向綠色走廊擠壓過來。鳥瞰長廊,最危急處隻剩下不足2公裏綠線就被突破,兩大沙漠聯手在即。而經多方努力,於1995年首次實施向綠色走廊末端應急放水工程,1996年又被迫停止,剛剛出現生機的胡楊林再度麵臨厄運。缺乏安排和長遠規劃,這種盲目的大規模開荒,用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去爭經濟的一時發展,無疑是在毀棄家園……1996年5月,一位新華社記者也發出了“拯救塔裏木河”的呼籲。他說,過去,塔裏木河兩岸有豐富的藥用植物,如麻黃、三棵針、沙棘等,新疆甘草資源占全國的5,僅塔裏木河兩岸就有6多萬畝,羅布泊35萬畝,集中分布著世界珍稀喬木一胡楊,其曆史達12億年,是世界獨特、古老樹種之一。1958年,航測塔裏木河兩岸胡楊林麵積達686萬畝,目前,僅有15多萬畝,無林、灌、草的裸露麵積達2572萬畝,占灌、草總麵積的56年代,生產建設兵團在塔裏木河下遊開墾荒地,植樹造林所建5個團場的45萬畝良田已遞減到18萬畝。過去,塔裏木河的恰拉至台特馬湖段綠色走廊,有豐富的野生動物如野豬、馬鹿、黃羊等,現已基本絕跡;恰拉至台特馬湖的437公裏下遊段,大部分流經塔克拉瑪幹沙漠,曆史上來水充足時沿岸胡楊、蘆葦、紅柳等植被生長茂盛,是塔裏木盆地東部的綠色走廊,有效地阻擋著沙漠的推進,成為溝通新疆與內地的咽喉要道。然而由於近幾十年上遊用水浪費,中遊水量大量散失,綠色走廊範圍日益縮小,實際上台特馬湖已不複存在。由於中遊水量漫源以及平原水庫庫盤壩基滲漏,造成庫外積水,並且逐步形成眾多湖泊沼澤,造成湖澤周圍土地鹽堿化,使大量草場退化,兩岸原有的2多萬畝草場,已退化1多萬畝;另一部分沙化,年載畜能力由過去的1餘萬頭下降到1萬頭,對沿岸農牧團場的生產造成致命威脅。這位新華社記者引用一份資料說,塔裏木河中下遊沙化麵積正在不斷擴大,庫魯克沙漠在幾年間已向綠色走廊推進6公裏,現在仍以每年3米4米的速度向西和西南大麵積推進,部分地段與世界最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相距僅2公裏的群爾庫木沙漠、伊爾塔西沙漠,正在不斷吞噬著沿岸植被,幾個沙漠逐年相互靠近,局部地段兩側的沙漠已連成一片。塔克拉瑪幹沙漠和羅布泊沙漠已有吞沒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3縣的跡象,受害頗深的農二師34735團場由於沙化,灌溉麵積已由7年代的195萬畝下降到現在的74萬畝。有關專家稱,如果塔裏木河生態環境繼續惡化,綠色走廊毀滅必將造成以下惡果:庫爾勒至若羌、且末公路被截斷,對塔裏木油田的開發帶來巨大困難;新青公路和計劃興建的新青鐵路將被截斷,危害祖國邊防安全;庫魯克沙漠和塔克拉瑪幹沙漠連成一片,塔裏木盆地的生態環境將進一步惡化。專家指出,如果讓塔裏木河生態環境這樣發展下去,用不了多久,具有亞洲獨特景觀的塔裏木河綠色走廊將成為第二個羅布泊,這並非危言聳聽。據林業部最新發布的《中國荒漠化報告》透露,目前,我國的荒漠化形勢已非常嚴峻,荒漠化土地麵積已占國土麵積的273,而受荒漠化影響的範圍則更大,在幹旱半幹旱和亞濕潤幹旱地區,荒漠化土地所占比例已近8我們無法得知火星和金星當年死去的遭際,然而我們卻在不到1年的時間裏,看到了一片片正在死去的草原和森林。我國,還有多少像阿拉善、民勤綠洲、塔裏木綠色長廊這樣正在走向死亡的區域?中國西部,地球的一個黃色疤痕!三北地區,一個被逼人絕境而產生希望的地方,一個被置之死地而尋求新生的地方,一個決定中國生態環境平衡與否的重要支點,它的振興和失落,它的騰飛與失敗,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未來中國的命運,決定著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但是,這項世紀工程,這項世界之最,並沒有引起國人足夠的關注。電視廣告上人們用慢鏡頭播放高速行駛的汽車撞上磚牆的全過程,在真實的時間裏,突然碰撞使汽車變成一堆扭曲的廢鐵。但在慢鏡頭中我們能看見變化的全過程,汽車各部分緩慢地、一件一件地被揉皺,連同車上的模擬人都以有序的可預見的方式相互碰撞,方向盤會被引擎擠壓,剌穿一個模擬人,另一個模擬人的木頭腦袋慢慢地撞在擋風玻璃上,慢慢地粉碎下去。其實地球的真實情況就是這樣。失控的文明社會堅硬的外殼正高速而有力地向我們衝來,我們看到的是那種溫和的慢動作,仿佛對這種碰撞毫無察覺,即使部分被碾壓、扼殺,但人們也熟視無睹。一個世紀人們會覺得太漫長了。人們對任何漫長的東西都失去了往日普遍的耐心。所以愛迪生才幽了一默:“在一塊土地上是看不清這塊土地的。”“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善於聯想和舉一反三的中國人,偏偏在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上似乎有一種隔岸觀火的疏離感。中國有各種各樣的捐款,比如為希望工程捐款,為夕陽工程捐款,為三峽工程和京九工程捐款,但是卻還沒有人為三北防護林工程捐款。與此相對照的倒是許多外國人,瑞典、挪威、加拿大、日本等國的團體和個人有些慷慨之舉,捐款給這項世界生態工程之最。值得大書一筆的是一個日本人,他的名字叫遠山正瑛。遠山正瑛曾是日本農學教授、日本沙漠實踐學會會長、世界著名治沙專家。日本本土內的24平方公裏沙丘就是他率眾治理的,為此,他曾受到天皇的表彰,日本人民曾為他立碑。遠山正瑛早年留學我國,他對沙漠的認知始於中國。年輕時,他曾在內蒙古買下一片荒漠,決心把沙漠變成綠洲,隻是“七七事變”的槍聲驚破了他的夢境,他隻得怏怏回國。196年前後,毛澤東主席曾通過日本友人邀請他來華指導治沙,因種種原因未能成行。199年,已經84歲的遠山正瑛聞說中國鄂爾多斯高原的庫布齊沙漠裏有一個“治沙部落”一恩格貝,便不遠萬裏來到這裏,當了一名“自願者”,以踐平生治沙的夙願。恩格貝原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好地方,僅僅2年前,這裏還綠草如茵,牛羊成群。到了現在,由於盲目墾荒,過度放牧,終於變成茫茫沙海,被人遺棄。1989年春天,某羊絨集團為了確保原料來源,決定在恩格貝買下3萬畝荒灘,計劃治沙種草,建一個培育新品種山羊的基地。在這種情況下,集團副總裁王明海率首批自願者踏上進軍沙海的征程5年之後,王明海和自願者們在恩格貝站住了腳。然而,這個羊絨集團卻由於經濟效益等原因,決定撤出恩格貝。王明海沒有離開恩格貝。他放棄了副總裁(相當於副廳級的待遇)的職務,和他的自願者們義無反顧地留了下來。他們身上背著15萬元的債務,從此沒有了政府的計劃和撥款,失去了資金雄厚的企業集團的經濟支持,他們成了“自然人”,成了一個“治沙部落”。他們雖然不再年輕,但仍然血氣方剛,他們晡聚大漠,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和恩格貝豪賭一場。遠山先生就是聞聽這些才來到了恩格貝。一是他的內心使命在召喚,二是他為王明海們所感動。他和王明海約定,今生今世,再也不離開恩格貝!遠山在日本有很大的感召力,他專程回國宣傳恩格貝的綠色事業。他在日本影響頗大的皿電視演播廳發表演講,呼籲日本國民與中國人民攜起手來,在庫布齊來一個治沙大會戰!遠山的演講震動了日本全社會,即使是白發老人,即使是上學兒童,他們也會知道在中國的伊克昭盟,有一個叫做恩格貝的地方,它在庫布齊沙漠腹地。庫布齊是蒙語弓弦的意思,彎曲的黃河是弓,庫布齊是弦。過去,這根弦是綠色的,現在它變成了沙漠,這沙漠還在逐年擴大,每年以1萬畝的速度逼近黃河,照此下去,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就會被流沙湮沒,中國西北部就會荒沙萬裏,它不僅是對中國人民的威脅,也是對日本和全人類的威脅……遠山先生的話像火焰一樣灼熱了人們的心,許多日本人立即行動起來,紛紛捐款資助。老人孩子采集草籽,將1多公斤的葛藤種子送到遠山先生手上。在遠山先生的呼喚聲裏,一個由自願者組成的“中國沙漠日本綠化協力隊”成立了。他們自己出錢,放下手中的工作,拋妻別子,跟隨遠山先生來到恩格貝植樹造林。從199年到現在,這支異國綠化協力隊從沒中斷過勞作。幾年來,已經有3多名日本人自費來到這裏,植下了2萬株樹木。曰本青年泉彥智報名參加了協力隊,還沒成行,先被病魔奪去了19歲的生命。泉彥智臨終之前囑告父母,要把自己的骨灰安葬在中國的庫布齊沙漠腹地,他要守望在那裏,看恩格貝一天天地綠起來……現在,泉彥智的骨灰就安葬在恩格貝蔥鬱的樹林裏,那是一片年輕的樹林,就像泉彥智清秀俊朗的身影。對於恩格貝人來說,泉彥智並沒有死,他的生命存在於每株樹木的年輪裏,存在於窸窣作響的葉脈裏,存在於林木梢頭飄著嵐煙的一抹秀色裏……遠山正瑛說,此地甚好,也正是他的歸宿。他說,他早看中了自己的墓地,這就是恩格貝,他要和泉彥智君做伴。倘有來生,他還要在恩格貝治沙。隻要有智慧的人出智慧,有金錢的人出金錢,有生命的人拿出你的生命,世界的沙漠是可以綠化的。寫到此,筆者歎息,中國人知道恩格貝的人還太少太少,據統計,目前到過恩格貝的中國自願者僅有1多人。那麼,對整個三北工程,全社會又了解多少呢?還是有不少人關心著三北防護林體係工程的建設事業。北京新亞學校初三女生王培,知道恩格貝的故事後,下決心要去恩格貝做一名自願者。但是,她的家庭很困難,父親病重多年,全家靠母親一人的工資維持生計,去一趟恩格貝,需要66元錢,這筆錢對王培家來說不是個小數目。但是,她的父母仍然堅定地支持女兒到恩格貝去“還願”。她的媽媽說:“去吧,女兒,你能記掛著大西北,這是好事,我們支持你”福建莆田的自願者張某,原是腰纏萬貫的生意人,因為炒股賠了血本,想雲遊四方之後,就了結殘生。當他在報紙上得知恩格貝的事情後,就決定到恩格貝看看虛實再作抉擇。恩格貝人使他獲得生的希望。現在,他每天參加修壩、治沙、植樹,在艱苦勞作中,他體味到了活著的價值,他在恩格貝紮下了根。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生態環境,開始關注植樹造林,人們學會了善待大自然,善待生物圈。人們終於知道:善待自然,實際上就是善待自己。北京中央電視台記者汪永晨,是中國第一個發起“領養樹”活動的始作俑者。幾年前,他在十三陵林場搞了一個領養者樹林,吸引了萬千人的注意。中國每年都植樹。栽了成千上萬棵,卻沒人管它們的死活。樹是個靈物,它是有生命的,沒人養的樹就像沒人養的孩子一樣。因此,汪永晨們決定把樹領回家。當然,樹是搬不回家的,隻是要像家庭成員一樣善待它們,給它們一個家的溫馨,家的親情和友善。這是一個令人感動的場麵。當人們中喃喃,摟抱和撫摸著一株株油鬆、橡樹、黃櫨、銀杏、白楊樹時,就像拉住了久別的親人那樣動情,他們不禁淚光閃閃。久違了,親愛的樹們。實際上,每一個純淨的心靈就是一片綠洲,而貪欲、自私、愚昧、褊狹、懶惰、功利等等,就是人類心靈的病症,那些地球上的黃色疤痕就是人類心靈疾病的外化。可喜的是,人們的思想觀念不再褊狹,人們的目光開始變得清澈而透明。不久前,國家林業局在全國範圍內首次開展了公眾森林生態環境意識調査,透過這份調查,我們可以看到人們的觀念在悄悄發生著變化一雖然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能擁有一套產權屬於自己的公寓,開著私人轎車上下班,把彩電換成74厘米的,住宅裝上空調不再酷暑煎熬,最好能擁有屬於自己的現代化企業,但是,即使這些願望都能實現,也不見得算是擁有了理想的生活。請受訪者確認“理想的生活環境中最不可缺少的東西”時,電視中選率589,汽車229,高褸大廈14,高速公路21,空調1,而現代化工廠隻有所有這些選項的中選率都遠遠低於“幹淨的空氣”(抝免)、“綠地花草”(…?、“清澈的河流”⑶汐和“樹林”名刀的比例。可以發現,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才是當前都市公眾心目中理想生活的核心構成條件,其中“空氣”、“水”及“植物”所占位置最為顯著。人們在理想生活中重視自然生態環境的傾向也在公眾對於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係選擇中體現出來。在回答這一問題時,624的人強調“長久持續的經濟發展是最優先的考慮,但這種發展應確保不會破壞環境和影響子孫後代”平衡發展論298的人主張“即使影響經濟發展,也要以生態環境保護力量優先的考慮,因為生態環境的破壞,最終將阻礙經濟,乃至危及人類生存”(環境優先論隻有77的人主張“發展經濟是頭等大事,其他任何事情包括生態環境保護都必須服從經濟發展的需要”(經濟優先論整體而言,包括森林保護在內的生態環境偏重的觀點在公眾中擁有占優勢的接受度,“環境優先論”者與“平衡發展論”者在本次調查的幾乎所有主要問題上都有共同語言。公眾對森林保護、植樹造林、野生動植物保護事務的關心程度整體上升,災害事件與災患意識是導致這種關注上升的直接動因。733的受訪公眾表示自己對於森林保護、植樹造林、野生動植物保護方麵事務的關注程度有不同程度的上升,隻有65的報告反而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對於城市綠地建設的關注程度最高,關注群體高達832,其後的關注群體依次是對於禁止砍伐森林的措施(的義,有關亂砍濫伐森林情況報道(秘,以及有關我國森林資源數量方麵的情況交叉分析顯示,受教育程度高低與關注程度高低顯著相關,高文化程度者對於各類信息的關心度普遍高於低文化程度者;內地成都、武漢)公眾對於森林資源的保護、水土保持措施的關心程度高於沿海公眾北京、上海、廣州;而對我國政府的林業政策,中老年人的關心程度較高於年輕人。城市公眾對林業信息關注程度的上升與環境狀況的惡化及重大災害的發生有著密切的聯係。778的公眾報告,重大災害及生態環境中的反常現象是自己關注程度上升的主因,54的公眾報告其關注程度提升乃是由於“城市環境汙染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