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伊消得人憔悴(代後記)(1 / 1)

為伊消得人憔悴(代後記)

2005年11月,我應邀赴京參加首屆中國當代散文論壇。在此期間,結識了當代中國文壇的林非、韓小蕙、王宗仁、王劍冰、卞毓方、蘇偉、賈興安、王聚敏、紅孩、李海波等一批知名學者和散文家,親耳聆聽了他們對文學創作的真知灼見,開闊了眼界,回來後寫了《北京有約》的短文,先後發表於《鎮江日報》和《散文世界》。

中華民族是有著12億人口的泱泱大國,愛好文學並在這條道路上的求索者數以萬計。但是,真正能夠達到高水準的並融入主流文學的不一定很多。我,大概就是這數以萬計者中熱愛文學、但寫作水準一般、沒有取得多大成就的一分子。

回顧自己所走過的文學道路,和我的人生一樣一路坎坷、跌跌爬爬,雖然也發表了許多文章,出了幾本集子,但大多質量不高,自己也不能感到滿意。究其原因,是一味地沉浸於自我、封閉、俗化之中。京都散文論壇猶如一劑猛藥讓我清醒,林非先生提出“要超越自我”,王劍冰提出“散文要大氣”,韓小蕙為我親筆留言“文學要推動天地人心的進步”,蘇偉提出“時代需要英雄的文學”……一位位學者、名家的教誨,讓我有了“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於是,我重新審視自己,決心在文學的道路上確立新的標杆,實現新的登攀。這也是我這部散文集以《北京有約》為題的初衷。

作為藝術,文學給人的誘惑力是不可抗拒的,特別是在這條道路上艱辛跋涉的人,真可謂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哪一部真正的文學作品,不是作者“用心靈的雨露乃至血汁澆灌出來的花朵”?我深知,由於自己的資質和文化素養方麵的種種原因,我的文章難以叩擊讀者的心靈,但我還是願意不顧一切地在這條路上行走,將我的所聞、所見、所思寫出來。至於能否成功,這就留給我親愛的讀者和時間去檢驗了。

這部散文集中的文章,大多是我參加京都散文論壇後寫作和發表的。在本書的付梓過程中,得到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尤其是林非先生,對我的散文寫作一直給予關注,並親自為該書作序;還有青年學者蘇偉,知名作家、中山文學院院長陳儒家等,在此一並致以衷心的謝意!

2007年12月於鎮江月亮花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