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故鄉,鎮江
一
故鄉是一個親切的字眼。從小處說,故鄉泛指一個人出生和成長的那片土地;往大處說,也可以是故鄉所屬區域和範圍內更廣闊的一方水土。
16歲以前,我的足跡沒有走出過我出生的那片土地方圓三十裏以外的地方。那時候,我從小人書上知道鎮江有個甘露寺,有個金山寺。甘露寺是《三國演義》中劉備招親的地方,東吳君主孫權想奪回荊州聽信了周瑜的美人計,將劉備誑騙到鎮江和妹妹孫尚香成親最終讓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金山寺是《白蛇傳》中的水漫金山寺,老法海使用妖法將白娘娘現身,又將許仙騙上金山寺,最終將一對有情人活活拆散。這些神奇的故事伴著我的童年牽著我的人生,也使我知道了我的故鄉就屬於鎮江轄區,鎮江也自然是我更大範圍的故鄉。
1967年,那場被稱為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進入了第二個年頭,鎮江出了個轟動一時的人物,這就是當時被追認為革命烈士的郭嘉宏。郭嘉宏到北京串聯,遇上首都一個建築工地發生大火,他奮不顧身參與救火,不幸從高空墜落,被工地上的鋼筋刺透胸髒身亡,《人民日報》以顯著篇幅對此事作了報道。這年深秋,我和幾位同學相約到鎮江參觀郭嘉宏事跡展覽,為了節省下坐汽車的錢,我們從學校出發,冒雨沿江邊的小路步行到鎮江。這是我第一次進城,也是我的足跡第一次走向遠方。我們參觀了展覽後,就去遊覽了金山、焦山、北固山,雖然這些風景區的曆史古跡當時大多被當作“四舊”破壞了,但這裏清新秀麗的山水還是深深地迷戀了我。這是一種神聖的迷戀,是一種對我更大範圍故鄉的迷戀。
二
追溯曆史,鎮江早在二三十萬年之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
這決不是杜撰。
1980年3月,在鎮江西區的高資鎮金家邊采石場附近的一個石坑裏,出土了兩段古人類股骨化石,一段長245毫米,一段長83毫米,分屬兩個不同的個體。同時出土的還有四枚石化程度很高的德氏水牛牙齒化石。這兩段股骨化石,經上海自然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的專家測定,其時代介於北京猿人與山頂洞人之間,為更新世晚期,甚至於更早些,距今約二三十萬年。1981年春天,中國科學院的專家會同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工作者,對鎮江西郊蔣喬鎮檀山村的蓮花洞進行考古發掘,在洞內出土了貓、兔、獼猴、棕熊、豪豬、原始牛、東北斑鹿等23種古哺類動物的牙齒、頭骨、腿骨等化石。特別珍貴的是出土了一枚晚期智人右下齒化石,一塊蹺骨化石及具有加工痕跡的鹿角化石兩塊。這是在江蘇省內首次發現有地層記錄的晚期智人化石。考證表明,蓮花洞是當時古人類的一個棲息場所,距今約十萬年左右。
鎮江從遠古走來,這些化石資料足以證明:那時我的故鄉水豐草肥,濕潤溫暖,無論是大片平地還是丘陵山岡,到處都是林木蔥蘢,花草茂盛,各種動物在這裏追逐嬉戲,出沒其間。我們的遠祖已經會製造石器,他們選擇洞穴居住遮風避雨防止野獸侵襲;他們集體打獵共同分享勞動成果;他們在勞動中增長智慧不斷進化,一步步走向文明,走向深沉而凝重,走向漫長而悠遠!
三
鎮江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坐落在長江的岸邊。城在山中,山水形勝,自古被譽為“城市山林”。我常常在想:這座城市的嫵媚、豁達、從容與率真,難道說不是得益於源遠流長的曆史文化及鍾靈毓秀的真山真水?
鎮江的開發,最早可上溯到泰伯和仲雍。
西周時期,周太王古公亶父生有三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幼子季曆。太王有意傳位於幼子,但這樣做又恐違背當時的禮製而頗費躊躇,於是泰伯和仲雍決定主動讓賢。兄弟二人謊稱到南方去為病重的父親采藥,從現今陝西岐山下的周原,不遠千裏長途跋涉,來到當時被稱為荊蠻之地的長江中下遊地區,並且紋身斷發,入鄉隨俗,與當地土著荊蠻人結合在一起。1954年,鎮江東郊大港煙墩山西周墓葬出土一組青銅器,其中的“宜侯矢簋”內有銘文,記述了周康王(古公亶父第五代孫)改封定居在鎮江一帶的仲雍之後虞侯矢為宜侯。據郭沫若考證,“宜”是地名,“侯”是封號,“矢”是人名,“簋”是圓口四耳的器具。據此,鎮江最早的地名即為宜。
春秋時期鎮江為吳國之地,名朱方。史料記載,公元前545年,齊相慶封政變失敗,率族人投奔吳國,吳王為加強與楚邊境的防守,重用慶封,將朱方作為他的封邑,並將女兒嫁給他,讓慶封能安心為吳效力。公元前474年,吳國為越王勾踐所滅,朱方屬於越。公元前334年,楚興兵伐越,殺了越王無疆,朱方屬楚,改名穀陽。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製,派三千囚徒開鑿京峴山,遂改穀陽為丹徒。四百餘年後,東吳孫權登上了曆史舞台,首選鎮江為都城,在北固山前峰築鐵甕城,稱京城,改丹徒為京口。
此後,鎮江還因西晉末年北方混亂,東晉偏安江左,都城在建業,北方徐兗一帶人士紛紛南下僑居京口,東晉政府在此設置徐州,稱原徐州為北徐州,到南朝劉宋時,正式定名京口為南徐州。隋開皇九年(589年),大將賀若弼由廣陵渡江取南徐,以城東有潤浦河取名潤州。至宋代,因其地勢背山麵江,是江防要地,故名鎮江,一直沿用至今。
可以說,每一次地名的演變,都無一例外地打上了那個時代特定的政治或軍事烙印。同時,也都演繹了一段精彩的故事和傳說。
三千年風雲變幻,三千載曆史悠悠,這是一方多麼神奇的土地啊,怎不親近你,我的鎮江!
四
我每一次來到雄距江邊的北固山,都要在甘露寺的山門前駐足停留,凝望著刻於東側廊壁上的“天下第一江山”六個大字,不禁神思悠悠。
南朝大同十年(544年)三月,梁武帝蕭衍登臨北固山,麵對雄偉壯觀的景色,即興揮毫寫下“天下第一江山”六個大字,後佚。現存的六個大字是南宋書法家吳琚所書。
東吳時孫權霸業江東,幾代人在這裏定居創業,形成三國鼎立之勢。今天的北固山上,甘露寺、多景樓、祭江亭、試劍石、溜馬澗……到處都留傳著三國時代的遺存。秦始皇曾派三千囚徒鑿斷京峴山以破“王者之氣”,但曆史卻和他開了個大玩笑,進入南北朝之後,這片質樸的土地上卻一連出了宋齊梁三代皇帝。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南朝宋開國之君武帝劉裕、其子文帝劉義隆及後來的齊高帝蕭道成、梁武帝蕭衍等,這些出自平民或寒門的帝王們,在其執政的一個多世紀裏,較為昌明的政治和頗為強盛的國力有力地推動了鎮江乃至整個江南地區的社會發展。一代宗師範文瀾曾高度評價說:“中國文化極盛時期,首推漢唐兩朝,南朝是繼漢開唐的轉化時期。唐朝文化上的成就,大體是南朝文化的更高發展。”
“一水橫陳,連崗三麵,做出爭雄勢。”這是南宋詞人陳亮在《念奴嬌?登多景樓》中對鎮江的讚頌。是的,我的鎮江自古以來就是南北交通之咽喉,軍事之重鎮,江防之要塞。
春秋時期,吳楚爭霸,這裏曾發生過朱方之戰。三國東吳在這裏駐紮水軍,作為與曹操爭雄向西擴展的戰略基地。東晉時,這裏駐有著名的北府兵,以抵禦北方的侵略和進行北伐。唐代中期,這裏駐有鎮海軍,至宋代改為鎮江軍,屯兵達十萬之眾。明朝中葉,這裏設提督沿江總兵官。太平天國時,這裏是天京(即南京)的重要屏障及門戶,自然是重兵駐守。清朝,鎮江的漕運事業發展到頂峰,康熙、乾隆兩帝分別六次到此南巡。
受長江、大運河的共同哺育,我的鎮江山水秀麗,地勢險要,自古也是反抗侵略的戰鬥前沿,抗擊外侮的重要戰場。
宋高宗建炎年間,南宋大將韓世忠率兵駐守鎮江。1129年,金兀術率十萬金兵南侵,從淅江大肆搶劫擄掠後,於次年春二月攜大批財物沿運河北撤。韓世忠偵知金兵北撤路線與時間,與夫人梁紅玉率八千水軍和金兀術展開大戰。梁紅玉在金山擊鼓助威,宋軍士氣大振,把金兵逼至黃天蕩,圍困48天。後金兀術雖然僥幸逃生,但從此再也不敢大舉南侵。梁紅玉擊鼓戰金山被傳為千古佳話。
1275年7月,元軍都元帥阿珠集結大批兵船在瓜洲,打敗宋揚州都統薑才的部隊後渡江南下。宋將張世傑、孫虎臣率戰船萬餘艘,在焦山一帶迎擊元軍。宋軍雖英勇作戰,但篷檣俱焚,潰不成軍,跳江而死者難計其數。從此南宋兵力被摧毀,再也不能作大規模的抵抗,以致最終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