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出本個人詩集,其實也是對自己多年來寫作的一個交代。
對於這本詩集,曾經也有很多設計和想法,主要想把書設計成符合個人風格的裝幀、封麵、插圖,再請一個詩歌界的評論專家寫序,但是一切想法都沒實現。
2015年對我來說是一個吉祥的年份,我走進了夢寐以求的“魯迅文學院”——我心中的殿堂。是它給了我機會,給了我時間,給了我鼓勵。
當我重新思考這本書時,我請了著名作家色波老師幫我寫序,當時他以是寫小說的,不懂詩歌為由婉言拒絕了,但我很頑固地堅持並表明要他非寫不可的態度,理由是他在編輯大型藏族文集《嘛呢石叢書》時,沒有得到他的提攜,幾乎強迫他寫下了這篇序(因為他是我的老師和朋友,我才敢這樣)。我很感動,一個寫小說的人認認真真地把我的拙作閱讀了一遍,並真誠地寫出了自己的觀點、看法和感覺,我如獲至寶。
我的寫作是業餘的、隨性的,以自己的愛好而寫作。多年來,在寫作中獲得了知識、快樂和勇氣,雖然作品不多,但筆耕不輟,記錄了不同時期的經曆和心理活動,是極其個體的情感記錄,望容忍和笑納。今後將一如既往地記錄,要把隨性寫作轉到一個少數民族作家的責任來思考,提高自己“智商”的同時,真正擔當“責商”的重任。
感謝中國作協,感謝魯迅文學院,感謝甘孜州文聯,感謝色波老師,感謝我在魯院的導師李少君老師和班主任王冰老師,沒有你們的扶持、指導、付出和鼓勵,也就沒有我今天的這篇後記。
梅薩
二○一五年十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