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一(1 / 2)

問:“一貫?”曰:聖門之幾本一,而本不執一,其圓如珠。朱子曰:“以一理貫萬事,未嚐不是個理字,而聖人不說定理字。分明是心,而聖人亦不說出心字。。試看孔子一呼,而曾子唯矣。及對門人,便換一個卦,一個字換作兩個字。沒有人再問,曾子決又變矣。不能變即是不能權,不能權,不可與幾。不可與幾,豈可謂之貫!當機?體,蒹帶縱橫,希爛囫圇,何嫌注腳!”老子曰:“得一。”堯、舜曰:“中。”《係辭》曰:“貞一。”《信心銘》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當下看破,何在不是。”如何是一?曰:“乾、元、亨、利、貞。”如何是唯?曰:“煙、煎、乾、顛、邊。”然未能蒸透一以二字,?團貫之二字。所呼之吾,吾是甚麼。吾何有道,道是甚麼。隻管隨口亂統,又是糞土砂糖。

世知言一貫矣,必每事每物提之曰:勿背吾心宗,多少回避,多少照顧,偶然權可耳,以為絕技而習之,豈真一貫者乎!究竟一際相應之實相,茶則茶,飯則飯,山則山,水則水,各事其事,物其物,如手其手,足其足,而即心其心;未嚐有意曰:吾持時貫心於手,行時貫行於足也;此天地之一貫也。讚述罕雅,分合淺深,隨得自得,不待安排。《華嚴》樓閣,正是擊石翻身後之大車,而前此乃方便耳。正信之子,隻學天地,更為直捷。是故設教之言必回護,故設教之言必求玄妙,恐落流俗;而學天地者不必玄妙,設教之言惟恐矛盾,而天地者不妨矛盾。不必回護,不必玄妙,不妨矛盾;一是多中之一,多是一中之多;一外無多,多外無一,此乃真一貫者也。一貫者,無礙也。通晝夜而知,本無不一,本無不貫。一真法界,放去自在。若先立一意,惟恐其不貫,惟恐其不一,則先礙矣。故有為礙所礙,有為無礙所礙。於四不礙中,始得一貫。若是執定四不礙,則又為一貫所礙;是為死一,非活一貫也。直須磨碎一貫?題,碾爛無礙窠臼;則托意為玄妙回護之鬼話,原自正經;信口打兩舌散板之葛藤,俱成秘密。然須知官天、繼善之正一統,方是不知不識之順帝則,含哺鼓腹,庶免賊魔偷卻那伽大定耳。

一多相即,便是兩端用中;舉一明三,便是統體相用。若一多相離,體用兩橛;則離一貫之多識,多固是病;離多識之一貫,一亦是病。最捷之法,隻從絕待處便是。兩間無非相待者,絕待亦在待中。但於兩不得處,即得貫幾;以先統後,即無先後;二即是一,則無二無一。孟子塞字,最為得神。子思剔出至字,《易經》標出太字、統字、化字,俱是一樣。

隱怪是執無,遵道是執有。世自遁世則不落有無,唯聖者能之。此乃剔出聖體,與人著眼。而無可無不可之庸用。則圓譸環中矣。龍德而隱,亦剔出費隱之體而言之。遁世豈隱士哉!乃藏天下於天下而不得所遁也。此《大宗師》一篇,泯天人、化真知之眼目也。須看莊子所遁之所字,與觀音入流忘所同。人執逢世,與執出世,皆有所而昧遁者也。聖人遊於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即無悶不遁之遁矣。肥、嘉、好、係、執、厲,即潛、見、惕、躍、飛、亢。而忘所之遁,以體潛而遊六,即體肥而遊六也。六十四卦皆潛,即六十四卦皆龍也。堯、舜、伊、周,皆中庸遁世者也。混沌遁於天地,太極遁於卦爻,古今遁於現前,寂天統於法界。佛、老之庸,遁於佛、老之中。孔子之中,遁於孔子之庸。眾人不知無悶之潛體,而昧於所遁之情用,故執求多悔。聖人成能不廢述行,則悔亦無悔矣。潛之妙極於亢,肥遁之妙始於厲。蓋複初即勿用之大用,而時乘六龍之初體。惟潛遁確不可拔,為真常法身,隱怪之奇變,可寓化身;遵行之規矩,可寓報身。?亢以直其潛複,肥感以革其小貞。孔子獨於亢龍稱兩聖人,而子思舉遁世以讚聖者之能,正喚醒人於體處見用,而後知全用是體也。子思真神於讀《易》,透悟乃祖雜卦傳結尾顛倒決過之旨者乎!《大學》心有所,是有病;心不在,是無病。去健羨,無適莫,無可無不可,則不落有無矣。執則俱病,化則雙妙。《莊子》言照天寓庸,即是庸有,此妙有也。其曰環中,即未始有,此妙無也。中是妙無,庸是妙有。《無妄》是妙無,《大畜》是妙有。天是妙無,地是妙有。德是妙無,業是妙有。知崇禮卑,進修即是崇廣。悟學妙無,則兩端之中又有兩端,交網連枝,無不回互。究竟妙無即妙有,猶真空即幻有也。我特要裂破之,說個不落有無之妙無妙有。會者妙會,豈可執定我所說耶!總來地之成能皆天,夜氣用於日中,下學上達,即是貫代錯之真天。卦爻無不反對,而貫其中者,即是貫寂感之《易》,即是貫《震》《艮》之無息,即是貫是非之公是、化善惡之至善,即是貫生滅之真如,即是貫住來之無住,即是超羅漢、菩薩之佛,即是融性相之無性實相。合看圓譸之舉一明三,即知兩端用中之一以貫之,則三無非一而無非中,四不得中,無五無非五矣。透過《大易》之一多相即,與《華嚴》之陰陽參伍,則可以《六經》、《五燈》作家常伎倆矣。然未大透徹得到由己田地,則捉個不落有無,捉個無所得,依然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