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十一月下旬,與眾知青一行三十餘人回到闊別四十五年前插隊的閩北深山,百感交集。當我們重逢並握住一雙雙一手老繭、緊緊擁抱樸實無華的大山人時,不禁心潮澎湃!四十多年,彈指一揮間。刻骨銘心的往事宛如昨天,曆曆在目。悲催的往事如泉湧沁入心田。我再也無法顧及自己的文耕能力,就好象四十多年前踉蹌爬上係在耕牛身後的犁耙,開始了步履蹣跚的文字耕田。思緒與故事情節就象熟悉主人意圖的耕牛,帶著主人耙完想耕的地。雖然耕出的地不太盡人意,但畢竟還是草草耕完了《大山的情懷》這個讓人糾心的故事。
由於每一個人修養、學識、經曆的不同,對一件事的理解與認識一定不盡相同。對《大山的惰懷》的理解與看法也一定不同。即便有過這段經曆的知青對它認識也有不同,原因是每一個知青的個人出身、背景、家庭經濟能力不同。況且,插隊的形式也不同。在報端和有關知青的文章中,有一個時髦詞彙叫“青春無悔”,這個詞彙,是說不後悔去上山下鄉。其實,深究悔與不悔,沒有意義。如果這個決定是你心甘情願,你回城就是後悔。已經做了後悔的事,又說無悔,讓人涕笑皆非。上山下鄉,是當時的國策,也有一些人的個人誌願。上山下鄉運動,是個曆史亊件。支持農村建設,消除城鄉差別,是一種光榮使命。問題是如何去正確實施並達到目的。六十年代的上山下鄉,不是首例,在五十年代,就有先例,但由於那時設計相對合理,效果較好。消除城鄉差別,是國家建設戰略性舉措,就本身來說是意義重大的。中國缺糧,動員一批有誌青年,組織必要的機械設備,創造必要的條件,去北大荒,造出大量糧田,獲得糧食大量的豐收,解決缺糧問題。有組織、有計劃、有可操作的方案,即鍛煉年輕人,又增加糧食收入,年靑人在有組織、有生活、醫療、有收入基本保障的前題下,係統地考慮他們成長、學習和人生的規劃,本應是理性的做法。但是,六十年代,在極“左”思潮影響下,尤其是在南方,把十幾歲的孩子,頭一年每月發八元,幾乎不管不問的把他們丟在深山老林,無異於流放。結果事與願違,地方不滿、家長不滿、農民不滿、國家出錢也不滿,釀出許多悲劇,完全達不到預期目標,除了緩解一時就業壓力,遺下無盡的不良後果和隱患。最突出的是嚴重阻礙國家、社會的進步,除了葬送一代人的正常發展,讓國家出現了人才的嚴重斷層。
有人問:為什麼山區留給知青和你那麼多苦痛,還寫以正麵歌頌山裏人的《大山的情懷》?殊不知,正是因為大山的惡劣環境,由於有了象前勇、陳佩這些善良的大山人,才使更多的如同小清、小剛四兄妹、璜恵等無數知靑得以生還。在那殘酷險惡的深山,知青連如何讓稻穀變成米的能力都沒有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大多數純樸的當地農民,可能大山會遺下無數知青的屍骨在靑山。如果沒有大山人告訴知青草藥可以治傷寒、如果沒有大山人告訴靑竹下可以挖出筍充饑,地爪葉、野菜可以當菜,鬼針草可以在被青竹蛇咬傷救命,在大山用砍刀驅趕野熊、野豬,可能有更多知青葬身在深山密林中!啊!大山人,我再生的父母!我的恩人!是你們用大山那甘甜的乳汁,是你們的善良讓我們獲得重生!
過去了!一切都成了不堪回首的往亊。但我永遠、永遠不會忘記幫我、助我、養我,在我最困難時為我們聲張正乂的大山和大山人。
四十餘年後,當我看到如今理性的政府為山區帶來驚天動地的變化時,我們覺得,也許是由於知青的付出昂貴的代價,換來了今天變革與反思,它也許是值得的
本故事記錄六八年幾位省城知青到閩北山區黃坑長見深山插隊落戶到返城近十年的故事,總共二十餘萬字。寫本故事期間,得到許多朋友的支持、指點、幫助和鼓勵,在此表示由衷的謝意。
希望以本故事告慰永遠留在青山的冤魂,感謝那些幫助過知青的大山人。也告訴我們周圍還活的人,也告戒大家,要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繁榮與昌盛。
永遠、永遠不能也不要重複四十年前悲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