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1 / 3)

《詩言誌辨》

朱自清著

本書共四篇,讀後就可以知道中國文學史、文學批評史、詩史的最大主潮還是為政教而文學,換句話說,也就是為人生而文學。

1948年9月1日刊出。

《中國文學史大綱》

容肇祖著

本書是從追溯文學的起源開始,一直敘述到新文學運動為止的一部首尾完整的中國文學史。取材注重每一時代的新興文學,說明它的來源和流變。並敘述各時代的重要作家,間或征引他們的代表作品,可說是引導讀者對中國文學史作了一個明白清楚的鳥瞰。全部四十七章,近二十萬言。

1949年3月10日刊出。

《詩的藝術》

李廣田著

這是一本研究新詩的書,內含論文五篇,均為作者發揮他自己對於新詩的見解之作。他特別講求形式跟技巧,卻不是離開了內容而講求形式跟技巧。他說:“講求形式,並不是忽略內容,而是要提高內容,藝術在一方麵講,本來就是技巧的意思。”關於新詩的途徑,大家正在摸索,無疑的,這本書將為留心詩藝的人所樂於一讀。

1945年5月1日刊出。

《創作論》

李廣田著

本書包含論文十篇。前兩篇,《思想與創作的關係》與《創作是怎麼一回事》是本書的總論。接著四篇論創作過程的文章,是根據前麵兩篇用實際的例子來申論。論從觀念出發的創作過程以愛侖坡的《李奇亞》為例,論從事實出發的創作過程以果戈理的《外套》為例,論從故事或寓言出發的創作過程以紀德的《浪子回家》為例,並在第四篇裏作了一個結論。後麵還有四篇文章,分論情感、傷感、描寫、語言,大致與前文互相貫通,使讀者由此獲得更明確的印象。本書對於欣賞和創作都有很大的幫助。

1948年10月1日刊出。

《開明青年叢書》

這個叢書包含各種學科,有敘實質的,有談方法的,也有兩者兼顧的。若幹冊的性質雖然不同,有兩點卻彼此一致,就是編撰的通俗化跟筆致的文藝化。通俗化,就沒有艱深難曉的毛病;文藝化,就盡多引人入勝的妙處。通常涉及各種科學的書,一類是學校教本,教本拘於體例,隻能提綱舉要,不免枯燥乏味;另外一類是純學術性的著作,作者往往隻顧自己的發揮,不很注意讀者的領受,在一般人看來,有些望而生畏。這個叢書可以算是第三類,比較純學術性的著作,易於食之而化;比較學校教本,又有豐富與多趣的優點。作為進修讀物,最得益。

1944年10月5日刊出。

《西洋名畫巡禮》

豐子愷著

本書內載西洋名畫二十四幅,及講話十二篇。名畫為四百年來大畫家的代表作;以米葉為中心而選起,上溯至文藝複興的三傑,下降至今日之馬諦斯。講話則從此等名畫的鑒賞法及其作品的事略說起,附帶述及圖畫的學習法,繪畫的理論,以及關於美術的知識。論旨淺近,可供學生作圖畫科的課外讀物。

1934年9月1日刊出。

《世界之童年》

葛勞德著 黃素封、吳直田譯

這是一本最簡明最富興趣的人類文化史。內容分三篇:第一篇,人類做事的時期;第二篇,人類思想的時期;第三篇,人類發現和發明的時期。從極古的原人,說到科學進步的現代,條理分明,文筆流暢,附圖二十五幅,尤足為本書生色。原書是世界著名的青年讀物,已譯成許多國文字。這本譯本,為想使我國青年得到更切實的印象,曾加入了不少我國的史實。末附原著人的小傳及其著作年表。

1934年1月1日刊出。

《談美》

朱光潛著

本書是朱先生在《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後的第十三封信。朱先生對於美學頗多心得。他自己說:“在這封信裏,我就想把這一點心得介紹給你,假若你看過之後,看到一首詩,一幅畫,或是一片自然風景時,比較從前更感到濃厚的趣味,懂得什麼樣的經驗才是美感的,然後再以美感的態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麵去,我的心願就算達到了。”他的態度親切和談話的風趣,是和《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一樣的。

1934年4月1日刊出。

《文心》

夏丏尊、葉聖陶合著

這是用小說的體裁來述說關於國文的各項知識的一部書。每項知識大約占了一個題目。每個題目都捉住一個最便於襯托的場麵,把個人和社會的事件交織進去,關聯地寫出來。所以,它與機械地述說讀寫方法的那些書籍絕不相類。從另一方麵說,它便是一群中學生三年間的生活史的縮影。

這書在《中學生》雜誌連續刊載一年半,深得讀者諸君的熱烈讚許。現在刊載完畢,特出單行本,以饗研修國文的青年。

這書全部十六萬言。卷首有陳望道朱自清兩位先生的序文,提舉要旨,足助理解。

1934年6月1日刊出。

《亞洲腹地旅行記》

斯文赫定著 李述禮譯

斯文赫定是世界著名的中亞探險家。此書是他平生經曆的自敘。書中不作學術的敘述,唯為人物風景的描寫,而堅苦卓絕的精神,時時流露於字裏行間,讀了令人氣壯。所有插畫都是斯文赫定親筆的速寫,生動優美,很可寶貴。今由李述禮先生譯出,全文計三十餘萬言,一部分曾刊載於《中學生》雜誌。曾與斯文赫定同往西北考查的徐炳昶先生說:“他此次的譯本經他特別的努力,已經到明白如話的程度。我希望這個譯本不久能成為全國青年學生最愛好的讀物,那對於國民精神的振發,將有不可限量的良好影響了。”

1934年12月1日刊出。

《人類史話》

拉蒙可夫瑪著 陶秉珍譯

用藝術的手腕,描寫過去的生活,房龍的《人類的故事》算是一部成功的著作。本書原著中的材料的確比《人類的故事》更新鮮些。譯者為免去讀者感到枯燥無味,故把各節重新排列,分劃段落,刪去不甚重要的部分,使讀者讀畢後有一個進化階段的概念。本書不僅可供少年讀,即作為一般人的讀物,也是有價值的。

1935年1月1日刊出。

《西洋建築講話》

豐子愷著

一切藝術中,客觀性最豐富,鑒賞性最廣大,而對於人生關係最切者,要算建築了。現在的都市中,新奇的建築物琳琅滿目,好像開著建築美術的長期展覽會。辨別各種建築的美惡,探究這種美術的表現和背景,是十分需要的知識。本書把從古代到現在的各種建築,詳細敘述,使讀者從各時代的建築樣式上,窺知當時人的思想和生活,所以是一本極重要的讀物。書中附有各種建築圖多幅,可供參考。

1945年1月1日刊出。

《藝術趣味》

豐子愷豈著

豐先生的小品文,筆調輕快而雋永,所以誰都喜歡閱讀。本書是以小品文的體裁,寫成繪畫與音樂方麵的理趣。內有文字二十二篇,讀之勝讀數部藝術論。欲獲藝術的知識和領略藝術的趣味者,請讀這一本書。

1935年2月1日刊出。

《我與文學及其他》

朱光潛著

這個集子收集文學論文十四篇。說是論文,可不是搬弄理論,輯錄成說的一類。作者談他怎樣跟文學打交道,經曆怎樣的甘苦,得到怎樣的領悟,嚐味怎樣的愉悅;深廣的學識,超脫的胸襟,濃厚的同情,融合而為親切有味,引人入勝的文字,其中大部分涉及詩。一切好的文學跟藝術本來都是詩,當然從廣義方麵說。要在文學跟藝術的天地間回旋,從詩入手,植根更深。讀者讀這個集子,宛如跟作者促膝而坐,聽他娓娓清談,而跟隨作者從詩的基點看文藝,所見必將更為深廣。

1943年7月5日刊出。

《文言虛字》

呂叔湘著

本書討論文言虛字,以常用的字眼跟常用的用法為主。今日青年誦習文言,往往囫圇吞棗,不能確切領會其意義跟情味,至於寫作文言,更難驅遣自如,其關鍵多半在於虛字。若能精心研讀本書,對於普通文言,無論閱讀或寫作,大概沒有多大問題了。書中辨析比較,至為精密,常用白話對勘,使讀者對於句式,借此得到透切的了解。

1943年8月5日刊出。

《中國文學欣賞舉隅》

傅庚生著

所謂文學欣賞,不是說與作品茫然相對,必須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作品,用各種的標準去衡量作品,才會得到分析的了解;把這些了解揉合在一塊,再與作品相對,才會得到綜合的欣賞。這部書就運用這個方法,給讀者指導欣賞我國文學的途徑;標名“舉隅”,是希望讀者“反三”的意思,文學欣賞這類事情原來應該“自得”的。書中舉例,多用習見的作品;唯其習見,易於忽略,一經作者指說,而境界全新。讀者雖然早就接觸了這些作品,讀過這部書之後,欣賞必將與以前有些兩樣。

1943年9月5日刊出。

《二千年間》

蒲韌著

這是關於中國封建專製主義時代的曆史的一本書。在全部中國曆史中,這個時代占有二千一百多年之久。這二千年間的曆史對我們特別重要,因為封建專製主義時代雖然過去了,但是在這二千年間積累下來許多曆史傳統,對於現在我們的生活還發生很大的影響。一般的曆史書都順著時間寫,著重在每個曆史階段的橫剖麵。這本書卻是從縱剖麵寫的,把這二千年看做一個整體,從這裏提出較重要的問題來談論。所以本書可以幫助讀者把過去已有的較零散的知識,作一次有係統的整理,並且可以引起進一步研討的興趣。

1946年1月1日刊出。

《中國語法綱要》

王了一著

本書是專為初學者寫的,不多作理論方麵的研討,著重在現象方麵的解析;解析時又多引例子,多談用法:使讀者窺見我族語法的全貌,可以進一步作精深的研究,同時修整自己的語文習慣。

1946年3月1日刊出。

《世界文學名著講話》

茅盾著

本書以作品為單位,講到它的時代背景,作者的藝術手腕,以至文學史上的同類作品。從希臘的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起,講到俄國近代大文豪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為止。全書近二十萬言,文筆生動,趣味豐富。再版即將出書。

1946年4月1日刊出。

《中國人學英文》

呂叔湘著

中國的文字不是拚音文字,所以中國人學英文就有了一種先天的困難。大多數學英文的人學了幾年之後,弄成了一個僵局,似通而又未通,單字是記了許多個,規則是背了許多條,但是,書是讀不下,話是說不來,寫自然更不用說。大多數人這樣相持了一陣,由疲倦而厭惡,由厭惡而淡忘,以前的幾年工夫就白丟了。這本書就是想對於在這種僵局中掙紮的人提供一點幫助。裏麵所講的和普通的文法書不同,作者根據自己在學英文過程中所經曆的甘苦,專門就中國人學英文時所感覺到的特別困難,加以指點,使學者能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早點脫出那個惱人的僵局,走向成功。所以對於想學通英文的中國人,這是本切實有用的書。

1947年6月1日刊出。

《文藝書簡》

李廣田著

作者近年來致力於文學批評的工作,已經結集的文章有《創作論》和《文藝枝葉》。這本《文藝書簡》是最近兩年中所寫,共十八篇,大部分談文藝的寫作和欣賞,是和中學生或相當於中學生的青年朋友們談論的結果,所以文字特別顯得深入淺出。最後兩篇,《朱自清先生》是紀念朱先生的,《自己的事情》則敘述作者求學和寫作的生活。

1949年6月1日刊出。

《開明青年英語叢書》

我國人學習英語,已經有很長的一段年月,可是成績似乎不見好,學“通”了的人限於極少數,大多數人隻是似通非通,緣故當然不隻一兩個,而教學不得其法,該是其中重要的一個。這個叢書在編撰的時候,我們自以為含有改進教學方法的微意。講解全用國語。對於字跟句的用例,反複闡說,不厭其詳。各冊內容,都循序漸進,由淺入深。讀者采用這個叢書,就是接受各位編者的新教學法,跟他們學習英語。第一步成效該是明白了解,由了解而熟習,養成了語言的習慣,閱讀、寫作,都能運用自如,那就近乎“通”了。

1944年10月5日刊出。

《渡船——英語動詞研究》龍誌霍著

練習答案》龍誌霍

著我國人學習英文最感困難的部分是動詞,因為中文的動詞跟別的詞類一樣,並無何種變化,而英文的動詞,卻是最富於變化的一類。這部書專研究英文動詞,分兩部分,前一部分講“時變”,後一部分講“無定式”“分詞”跟“動名詞”。讀者如能仔細讀過,對於英文也就近乎“通”了,書名“渡船”就是這個意思。高中後期跟大學初期的程度,讀這部書最為相宜。

約舉本書優點,有以下四個:(一)所講恰是學習英文的人所最需要的,雖論動詞,卻涉及整個的英文學習,措詞淺顯,宜於自修。(二)舉例豐富而新穎,不像一般文法書似的陳陳相因;且常利用同一例句,略變化它的“時”跟“式”,以比較彼此意義上的出入。(三)練習極多;讀者按此做去,可收“手到”的功效。(四)習題答案另冊刊行。所以這部書可供自修用,也可作教本用。

1944年8月9日刊出。

《英譯唐人絕句百首》

呂叔湘譯

注學英文的人大多不喜歡英文詩,這不但因為詩的語言比較費解,更因為中西的詩人感興不同,西方詩人所唱道的感情和思想,往往是讀慣中國詩的人所不易領悟的。因此,呂先生輯成這本詩集,讓讀者先讀一點英譯的中國詩,作為一個入門的階梯。書中有二十二首詩,後麵還附有解說,幫助讀者了解和欣賞。

讀詩原來是一件樂事,唐人絕句是中國文學裏的珍寶。現在這本書,可以說是名篇而有佳譯,讀起來更是雙重的樂事了。

1947年6月1日刊出。

《開明少年叢書》

《名人之芽》田惜庵著

本書共載二十個世界名人之童年生活,雖各異其趣,良否互見,但沒有一個不是能立誌,好讀書,肯耐勞的。讀者不但可從本書求得許多知識,感到無限興趣,並可探得自己立誌去做大事應走的途徑。

《詞和句》

孟起著

本書以書信體裁說明語法的基本知識。排列的順序係由詞、詞組、子句至句子的意義及其功能。敘述淺顯多趣,讀之無沉悶之感,且多獨特之見地。可供自修或作小學書信教材之用。

以上兩則於1937年1月1日刊出。

《文章例話》

葉聖陶著

本書選錄現代作家的模範文章二十四篇,每篇之後,加上一些淺顯明白的談話,在性質上並不一致,有時指出這篇的好處,有時說明這類文章的作法,有時就全篇文章來說,有時隻說文章中的一部分。讀者讀了,猶如聽國語教師在按照文章講解之後,再來一回概要的述說。不但可學得辨別文章好壞的眼力,並可懂得閱讀和寫作的方法。作為高小和初中國語科的課外讀物最宜。

1937年2月1日刊出。

《屈原》

郭沫若著

沫若先生說,屈原是他最喜歡的一位作家。對於這位作家,他最近做了一番深邃的研究工夫,結果得到了很多為他自己所不曾夢想到的見解。他把這些新收獲寫成了這一本書。

全書分做三部分:一、屈原的存在。對於近人的對屈原持懷疑說作詳密的批判,並考定屈原的家世和生卒年月。二、屈原的作品。把屈原的創作時期分做三期,按期敘論他的作品。三、屈原的藝術與思想。根據考古學、文字學、哲學、文學各方麵的觀點,解釋屈原的藝術與思想。

末了附刊《離騷今言譯》。《離騷》這樣的古典作品,由沫若先生翻譯做現代語,也是文化界的一樁盛舉。

1935年5月1日刊出。

出版預告

《十三經索引》

葉紹鈞編

是書將十三經全文逐語分割,按語首字之筆畫多寡排比,下注該語出自何經何篇何章,以資識別。十三經篇帙繁富,若通體記誦,在時間上殊不經濟。而驟睹一語,莫辨其源於何經。翻檢累時,僅乃得之,亦近徒耗心力之舉。今得是編,經語出處可決於反掌之頃,誠切用之工具書也。無論地方圖書館、學校圖書館,尤宜各置一編,藉便讀者。而國故專家、國文教師以及中學生之愛好研究國學者,尤將以此為不可缺之良伴。

1934年3月1日刊出。

《十三經經文》(斷句)

本書將十三經經文用最經濟之方法排印,以便讀者之翻檢、攜帶、保存。斷句正確,校對精細。版式裝本與《十三經索引》一致,中縫且注明篇章。凡購買《十三經索引》者,兼備本書,使用益便。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