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初,筆者接到“世界女子高等教育及大學女校長研究”項目組的通知,邀請我成為其中一個子項目的負責人,主要任務是研究和采訪尼泊爾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的院長曼珠·米舍爾女士,並撰寫一本她的傳記。

由於之前從未寫過傳記,對於寫書的難度我有些不知深淺。雖然出過幾本譯著,但是翻譯與創作之間的差異,我還是有所了解的。雖未寫過傳記,但是也讀過不少,因此對於自己的文筆,我也深有自知之明。一時間,我有些猶豫,不敢貿然應承。

然而,參加過項目組的一次研討會之後,我深受項目組成員高漲的情緒所感染,想加入她們的願望也開始升溫。恰逢彼時我的博士論文已經完工,剛剛寫完十幾萬字,筆杆子的餘溫尚存,因此,趁著餘溫還未散盡,繼續努力,也許撰寫一本傳記並非mission——impossible吧。就這樣,我鼓起勇氣,壯著膽子,接下了這一挑戰。

之後的半年時間裏,我全力搜集資料,但是網絡上能找到的資料非常有限,於是大部分時間裏,我都不得不通過郵件與曼珠進行溝通。曼珠的積極配合給了我很大的鼓勵,最終我們商定秋季學期我前往尼泊爾,對她進行深度采訪。

時值10月,網絡上風傳著印度的一些負麵新聞。周邊的朋友大都和我一樣,沒有去過尼泊爾,對於尼泊爾的印象,也僅限於它是我們的友好鄰邦,同時也和印度接壤。一時間,各種擔憂的聲音紛紛傳來:這個時候去尼泊爾安全嗎?你一個人去靠譜嗎?我隻好不斷安慰自己:我是去出差,不是去旅行;隻要我不找麻煩,麻煩也不會找我。盡管如此,獨自一人第一次前往一個陌生的國家,心中難免還是會有一絲忐忑。

2013年11月16日尼泊爾時間晚上十點半,飛機降落在特裏布文機場。我拖著箱子,隨著人流走了出去。尼泊爾的夜晚出奇地黑,機場外也沒有什麼燈光。在眾多等待接機的人中,我沒有找到身穿黑色羽絨服、頭戴粉色頭巾的曼珠。淡定片刻,我開始在出租車待客區尋找旅館的接車司機。果然,一個尼泊爾小夥子正舉著我的名字在翹首等待。接上頭之後,他大聲喊著曼珠的名字,原來曼珠進到接機大廳裏等我了。

曼珠像久別重逢的好友一樣熱情地擁抱了我,並為我送上一捧雛菊和一條圍巾。在那個寒冷而疲憊的異國夜晚,一個擁抱、一捧雛菊、一條圍巾,就這樣溫暖地俘獲了我的心。我知道,我一定會愛上神秘的曼珠,愛上這個神秘的國家。

采訪的時間是短暫的,收獲卻是豐富的。回國之後,我開始認真回顧,細心整理。300多封郵件、20多個小時的采訪錄音、7天的相處與溝通,構成了我腦海中的曼珠形象,以文字的形式還原於本書之中。

300多封郵件,從最初接觸時為我提供相關背景資料,到我臨行前與我反複溝通航班和旅館信息,再到我回國後仍不厭其煩地回答我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各種疑問,曼珠的熱情、快速與耐心讓我深受感動,也敬佩不已。

20多個小時的采訪錄音,沒有曼珠前期細致的采訪安排是不可能得到的。在尼泊爾期間,恰逢尼泊爾政府換屆選舉,處處罷工,處處遊行,就是在這種特殊的背景之下,曼珠還是精心地安排了采訪日程,盡可能緊湊地利用每一個小時的時間,才讓我獲得了這些寶貴的一手資料。由於罷工造成的出行不便,有時我們需要步行很遠才能到達目的地。曼珠總是不辭辛苦地一路陪著我,直到將我送至被采訪者麵前,她才放心。采訪時,為了避嫌,她總是主動回避,以便我獲得最客觀的第三方觀點和意見。

7天的相處與溝通,曼珠視我為朋友,待我如家人。從半夜在機場的接機守候,到出行時的小心陪伴,再到每晚的電話問候,曼珠讓身在異國他鄉的我感受到了親人般的關懷和家庭般的溫暖。

相聚的時光總是匆匆,還未及等曼珠帶我多看一眼她神秘的祖國,我便要匆匆告別。飛機起飛時,我已經開始想念曼珠,想念尼泊爾了。何時再見我可愛的朋友曼珠,何時再回尼泊爾那個美麗的國度?

作者——201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