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所收入的,是我斷斷續續寫下的一些曆史隨筆,寫作的時間跨度較大,早的寫於1992年,晚的寫於2006年,相距十幾年。而且,有的是為報紙寫的,有的是為雜誌寫的,風格和形式也不一致。不過,在我的文件夾中,它一直自成一類,名為《舊夢重溫》,也就是說,它是故紙堆中找出的一些夢想——一百多年前,八十多年前,六十多年前,知識界曾有的一些夢想。古老的中國是不喜歡做夢的,但在辛亥革命前後,卻進入了一個理想主義的時代,人們不僅心懷夢想,而且為夢想所激勵,變得激情滿懷。也許與這理想與激情有關,奇跡發生了,這個古老的帝國迎來了一場真正的革命,終結帝製,創建共和,一個嶄新的國家竟然順利誕生。它是東方第一個民主共和國,雖然不甚健壯,可哪一個嬰兒生來就能健步如飛呢?可是,無情的現實卻又明擺著:在這樣一片具有幾千年專製傳統的土地上,方方麵麵都不可能為新生的共和國做好準備——古老的帝國不可能為民主共和國準備下合格的國家公務員,也不可能為她準備下合格的現代公民。所以,這個新生的嬰兒營養不良,看護失當,體弱多病,很不討人喜歡。一些人因此對她棄之不顧,走上另圖孕育之路;一些人卻不忘當初的夢想,並且進行過種種抗爭。這一切,構成了一段曲折坎坷的曆史,也構成了一段前仆後繼的追夢之旅。麵對發黃的舊報刊,重溫那些夢想,我常常被先賢們深深打動,敬慕之餘,又歎息自己作為後來者之不肖,所以就有了這些文字。
在我的電腦中,文件夾就像一個個不同的筐,裝著各種不同的文字。當某個筐中的文字積累到一定程度,當然就想編章成冊,送交出版界的朋友。不過,我有一個弱點:極不善於為自己的著作取名。過去出版的那些書,凡書名響亮而且賣得好的,多是出版界朋友所賜。本書最先由黃河出版社於2007年出版,我自擬的書名是《舊夢重溫》,編章卻建議用《大夢誰先覺》,因為涉及發行量,我沒有反對,後來的事實也證明編章是對的,該書果然賣得不錯。但我的心裏卻多少有點不舒服,因為這書名和書的本意似乎擰著。一般讀者是不注意的,卻也曾有一位讀者給我寫來長長的信,表揚之後指出書名與內容“存在某種張力”。真難為這位讀者,用“張力”給我留了臉麵,但我明白,什麼“張力”,事實是書的內容與書名相矛盾。正因為這樣,我很高興能有重新出版的機會。
重讀原稿,覺得一些地方似乎應該做些修訂,因為時隔二十年,有的想法與今天的想法已有差異,有的表達則顯然不到位。不過轉念一想,如果改動,一些認識可能有所深化,但一些文字也許要失掉光彩,因為一個年近花甲的老人,與一個四十來歲的壯年,筆下的狀態大概不一樣。而且,改過之後,就不再是那個年代的作品了。繼而又想,想追求完美嗎?自己已出版的書中又有幾本是表達到位的?能不缺胳膊不少腿,就算不錯了。於是決定保持原貌,不作修改。
當然,錯別字是要改的,原版的種種誤排,原稿的種種筆誤,這次都做了校改。除此之外,《大夢誰先覺》出版時抽掉的幾篇,這次也重新收入。這是需要說明的,也是本書與原版的不同之處。
感謝廣西人民出版社!感謝年輕的老朋友田珅兄!感謝多年來一直關心我、支持我的讀者!本書肯定有許多不足之處,還望不吝指教!
2013年3月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