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能力》是成功學大師奧格·曼狄諾向廣大讀者推薦的11本書中的一本,它曾使奧格·曼狄諾受益匪淺,從失敗走向了成功。
艾倫·弗羅姆博士在本書中,運用了多維視角對愛——這種自人類降生之初即已形成並深為世人關注的微妙情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本書的核心內容是研究日常生活中我們所體驗到的或失去的愛。它的主旨是教我們如何才能增進相互間的了解和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艾倫·弗羅姆博士告訴我們,他之所以研究“愛”,理由是:人們往往把愛看作是遙不可及、虛無縹緲的情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即使自己表達愛意也往往是渾然不知。這樣,便會使我們無法克服和改進表達愛意方式之中的缺憾。由此,會逐漸使我們失去朋友和親人,並陷於深深的孤獨當中。
“研究愛”正是本書的初衷,愛也當然值得深入研究。但艾倫·弗羅姆博士在本書中並沒有泛泛地談愛,而是著眼於觀察愛在我們的生活中如何得到改進,愛怎樣為我們的生活增輝。
他的目的是: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表達出更高尚並且能夠永恒的愛。
傳播:要有愛的能力
艾倫·弗羅姆說:“愛是一種能力,是一種能去愛並能喚起愛的能力。”
馬克思也曾說過,“如果你的愛沒有引起對方的愛,也就是說,如果你的愛作為愛沒有造就出愛,如果你作為愛者,通過自己的生命表現未能使自己成為被愛者,那麼你的愛就是無力的,你的愛就是不幸的。”是的,如果不是心中充滿陽光,如何能予人溫暖?如果不是心中充滿仁慈,如何能予人感動?如果不是心中充滿真愛,又如何能予人幸福?隻有擁有一顆既能被他人感動,同時又能感動他人的心靈,才是真正可貴和可愛的。必須先在內心深處感受到愛,然後才能愛其他的人。愛的定義有千萬種,它是無條件的接受,也是無條件的付出。
愛是對善的追求,愛使人擺脫恐懼。有愛就能心生和諧,愛是自然無價的,它不是理論,也沒有要求。既無分別,也無需衡量。愛是單純的感情、無價的溫馨。有位科學家曾說過:“人類在探索太空、征服自然之後,終將會發現自己還有一種更大的能力,那就是愛的力量,當這天來臨時,人類的文明將邁向一個新紀元。”愛,是人們的情感表現,也是人們普遍存在的心理需要。我們需要愛。
日本一家事務所想購買一塊地皮,但被地皮的主人——一位性格倔強的孀居老太太,一口拒絕。一個天寒地凍的下午,老太太恰好經過這家事務所的門前,她想順便勸那個總經理“死了這條心”。她推開門,發現裏麵收拾得十分整齊幹淨。她覺得自己穿著髒木屐走進去很不合適,正猶豫不決時,一位年輕的姑娘笑容滿麵地迎上來。姑娘毫不猶豫地脫下自己的拖鞋給老太太穿,然後像親孫女一樣攙扶著老太太慢慢上樓。穿著帶有姑娘體溫的拖鞋,老太太瞬間改變了堅決不賣地皮的初衷。
這位姑娘並不認識老太太,而且她也看出來老太太既不是來洽談業務的客戶,也不是來視察的政府官員。給予每一位來訪者體貼和關懷,也許僅僅是出於一種職業的需要,但裏麵包含了她善待任何一個人的愛心。
愛,在原本的漢字中是有心的,這有著很深的含義,愛從心發出,然後流到別人的心裏,在人與人之間搭建起一條長長的愛心之橋。愛,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力量。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愛護自己,愛護自己善良、樸實的天性,愛護自己懂得愛並珍視愛的心靈,讓自己的內心始終保持一塊純淨生動、仁愛無私的淨土,永不放棄對真誠的情感、對善良的人性、對美好的人生毫不猶豫的、執著堅定的追求,即使我們不能使所有人的世界變得更美好,至少也可以使自己的世界更美好。
相信這個世界上還有愛,加入那個傳播愛的隊伍,你慢慢就會發現,愛擁有傳染的魔力,她可以波及到任何人的心靈,即使是那些所謂的壞人,在他們靈魂的深處也還保留著一塊溫軟的園地,可以感受愛,可以感動。就像歌裏唱的那樣:“如果我們每個人都獻出一點愛,這個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誰不願意生活在美好的世界裏呢?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你經常能夠看到各種的“獻愛心送溫暖”活動,因為在大家的心中還有愛,愛心讓這個世界充滿了溫暖。
給予:愛,生命之源泉
世界上有一種崇高的感情,能讓死神也望而卻步,這種感情就是愛。
1997年末,一支歐洲探險隊,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縱深腹地,遭遇一場特大風暴。風沙完全毀壞了所有的通訊器材和水箱,使這支隊伍陷入絕境。後來搜尋人員幾經周折才找到他們,發現除了一對相互嘴貼嘴緊緊擁抱的情人外,其餘的人都渴死了。
這對情侶為什麼能從絕境中生還,科學家們沒有做出更多的說明,但好長時間我們都無法不去回想那對情侶的遭遇,回味那愛透一生的永恒主題。
在那生離死別之際,這對情侶沒有懊悔與怨恨,隻是相擁在一起,把那充盈著愛情的雙唇緊貼。這是愛情的最後一次宣誓,也是給人世慷慨的訣別。他們在恐怖的荒漠中,以情愛之軀構築了一座摯愛的豐碑。
在那生離死別之際,這對情侶並不恐懼驚慌,他倆的心靈交流著活下去的信念,以愛來抗爭,以愛來自救,使生命超越苦難與死亡的羈絆,讓生命的琴弦發出最強的旋律。
他倆是不幸的,這不幸太突兀太殘酷;他倆又是幸福的,因為能與深愛的人生死相依愛河。
他倆也許讀過中國的唐詩宋詞,要不怎麼會那麼從容地走進唐代詩人白居易和盧照鄰所描繪的愛的意境?“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
在法國作家格·福升的著作《吻》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接吻的時候,人的甲狀腺活動增加,釋放出許多激素。同時脈搏跳動加快,高者可達每分鍾150下。另外,還有12卡露裏熱量消耗換得0.7毫克的蛋白質和0.45毫克的酶。大腦這時會產生一種自然止痛劑,使人處於絕對歡樂之中。當然,這一切現象隨著接吻的停止也會消失,要得到同樣歡樂與滿足,隻有再一次接吻。
這段話對這對情侶的生還多少能做一點解釋,不管還有否其他更科學的論斷,有一條真理是不容置疑的——愛是生命的源泉。
長久:愛,最恒久,最不朽
愛是人類心靈中最恒久的一種激情,這種激情從古至今一直是文學創作的動力和催化劑。從古至今,人類產生過多少歌頌偉大的愛的詩篇呢?數也數不清;從古至今,人類產生過多少偉大的愛情呢,無法統計。唯一我們能得到答案的就是:愛是不朽的。
1911年春天,一個陰鬱的黃昏,在智利中部的小城斯冷納街頭,突然響起了一聲槍聲。槍聲中,倒下了一個年輕的小夥子。他手中握著一枝手槍,發熱的槍管還在冒煙。年輕人失神的眼睛悵望著天空,臉上籠罩著悲傷和絕望。
人們在他的衣袋裏發現了一張明信片,明信片上有他的名字:羅米裏奧·尤瑞塔,寫這張明信片的是一位姑娘,名字是加勃裏埃拉·米斯特拉爾。明信片的內容很簡單,文字也極冷靜,是一封拒絕愛情的信。誰也不會想到,這一出愛情的悲劇,會成為一個偉大詩人走向文學的起因和開端。這位寫明信片的姑娘,三十多年後將登上諾貝爾文學獎的領獎台,成為“拉丁美洲的精神皇後”,成為聞名世界的詩人。
米斯特拉爾並不是不愛尤瑞塔,隻是他們兩人誌趣不相投,而尤瑞塔的死,在米斯特拉爾的心裏也留下了難以愈合的創傷。在哀傷和痛苦中,米斯特拉爾找到了傾吐感情、詮釋靈魂創痛的渠道:寫詩。她創作了懷念尤瑞塔的《死亡的十四行詩》,詩中那種刻骨銘心的愛,那種發自靈魂深處的真情,使所有讀到它們的人都為之心顫。她在詩中寫道:“我要撒下泥土和玫瑰花瓣,我們將在地下同枕共眠。”“沒有哪個女人能插手這隱秘的角落,和我爭奪你的骸骨!”她以這組詩參加聖地亞哥的花節詩賽,榮獲第一名。人們由此記住了她的詩,記住了她的名字。
作為一個傑出的詩人,米斯特拉爾並沒有無止境地沉浸在個人的哀痛中,由痛苦而產生的愛,如同在風雨中萌芽的種子,在她的心中長成了一棵枝葉茂盛的大樹。這棵大樹,向世人散發出智慧的馨香和博愛的光芒。米斯特拉爾在她的詩歌中謳歌男女間的愛情,也歌頌母親和母愛,歌頌孩子和童心,歌頌氣象萬千的大自然,她把愛的光芒輻射到遼闊的地域。她的詩歌,流露出女性的溫柔和細膩,表現出悲天憫人的博大情懷。愛人,愛生活,愛自然,這些就是她的詩歌的永恒主題。在她的散文詩《母親之歌》中,她把一個女人從十月懷胎到生下孩子的過程和柔情描寫得婉轉曲折,動人心魄。讀這樣的文字,能使人感受到一顆善良的母親之心是多麼美麗動人。在她之前,大概還沒有一個作家把女人的這種體驗表現得如此深刻,如此淋漓盡致。發人深思的是,寫出這作品的詩人,自己並沒有生過孩子,沒有當過母親。其實,其中沒有什麼秘密,因為米斯特拉爾胸中擁有作為一個女性的所有愛心。
1945年,米斯特拉爾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獎狀上以這樣的話評價她:“她那由強烈感情孕育而成的抒情詩,已經使得她的名字成為整個拉丁美洲世界渴求理想的象征。”對於這樣的評價,她當之無愧。
與米斯特拉爾交相輝映的是中國的一位了不起的女作家——冰心。從1919年在《晨報》上發表第一篇文章開始,冰心就始終以博大而細膩的愛心麵對世界,麵對讀者,使無數人沉浸在她用純真高尚的愛構築的藝術天地中。雖然她本人已經離我們遠去了,但是她的那些靈魂的結晶——詩歌散文,將永遠照耀著我們,永遠溫暖著每一個渴望愛的心靈。
愛著,就有激情,就有生命的力量。一個人的生命之火,不管曾如何熊熊燃燒,最終都將熄滅。但生命中的愛與激情,卻因為光芒閃爍惠及他人而得以延續和光大。愛是不朽的!
自愛:愛人,先愛己
心理學家伯納德博士說:“不愛自己的人崇拜別人,但因為崇拜,會使別人看起來更加偉大而自己則益加渺小。他們羨慕別人,這種羨慕出自內心的不安全感——一種需要被填滿的感覺。可是,這種人不會愛別人,因為愛別人就要肯定別人的存在與成長,他們自己都沒有的東西,當然也不可能給予別人。”
不愛自己、自我評價差的人,就會選擇讓自己過著很不快樂的自虐生活。比如說,一個人對自己過於挑剔,就容易仇視、嫉妒比自己好的人。
凱倫有一位十分能幹、上進的丈夫,但她自己卻每天都要在家裏帶孩子。她覺得丈夫正在為自己的前途而奮鬥,而她則過著呆板、無趣的生活,因此就遷怒於丈夫,每天從早到晚都在批評這個她當初發誓要去愛、去珍惜的男人,左右都不如意。
凱倫對丈夫變得愈加吹毛求疵,其實這根本不關丈夫的事,而在於她的自我觀念。正是由於不喜歡自己,就總覺得自己不如人,所以才一直挑丈夫的毛病。這種做法,幾乎將她的婚姻送入了墳墓。
幾年後,孩子終於不再需要凱倫每天都貼身照料了,於是她找了一份工作。但是,她畢竟不是一個十分能幹的女強人,而且在家歇了較長一段時間,所以在工作中她的業績平平。
凱倫感到自己是個失敗者,對於自己無法跟別人一樣成功而耿耿於懷;她嫌自己身體太胖、鼻子太大,還擔心丈夫會看不起她。因為不喜歡自己,凱倫經常神經過敏,自慚形穢。她擔心丈夫會移情別戀,因而變得易怒,每天仍然對丈夫喋喋不休地挑剔、抱怨,也無法丟開自己的問題而去真正關心丈夫。
久而久之,凱倫的態度令丈夫感到再也無法忍受下去了。他認為凱倫並不愛他,終於提出分手。一個原本不錯的家庭,就這樣分崩離析了。
埋葬凱倫幸福婚姻的真正“殺手”,其實不是別人,正是她自己。如果一個人不喜歡自己,就不會相信自己還能討人喜歡;如果一個人不能欣賞自己,就會走進總是跟別人攀比的陷阱;如果一個人總是盯著自己的短處,就等於期望別人也隻看他的短處,因此在下意識裏總是等著被別人拒絕或是與人為敵。凱倫正是被這些情緒所包圍、左右了。
其實,每個人都有缺點和短處,要想與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就必須首先接受並不完美的自己。誰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我們必須正視自己、接受自己、肯定自己、欣賞自己,對自己要有恰到好處的自尊自重。
哲人說:“學會愛自己是人世間最偉大的一種愛。”隻有當你停止對自己不利的批評,才能解放自我而去欣賞或讚美別人,也才能戒掉心底刻薄的批評,去除“你多我少,你好我壞”這類傷人傷己的念頭。
不愛自己的人,就等於自討苦吃,也無異於拒絕社會和他人。一個人如果不愛自己,當別人對他表示友善時,他會認為對方必定是有求於自己,或是對方一定也不怎麼樣才會想要和自己為伍。這種人會不斷地批評自己,從而使別人感到他有問題而盡量避開他;這種人害怕別人越了解自己就會越不喜歡自己,所以在別人還沒有拒絕之前,其潛意識裏就會先破壞別人的好感。總之,不愛自己會導致各種問題的發生。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很差勁時,周圍的人也會跟著遭殃。
因此,在開始愛別人之前,必須先愛自己;想要擁有和諧、美好的人際關係,就必須先做自己最好的朋友。世界就像一麵鏡子,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大多是我們與自己之間問題的折射。因此,我們不需要去努力改變別人,隻要適度改變自己的思想和想法,人際關係就會自動轉好。
從某種意義上說,個人的快樂與否完全係於對自己的感覺,人際關係的和諧與否也決定於個人能否接受自我。自我評價高的人,絕不會甘願受苦,也不會主動與人為敵。但可惜的是,還是有人選擇自我貶低自己。要想改變這種心態,以下幾條建議是非常可取的:
(1)避免與他人作比較,為自己做主,警惕“人比人氣死人”的陷阱;
(2)從實際出發,給自己設定有意義,可行的人生目標;
(3)對自己更友善,可以經常自我反省,但不要總是批評自己;
(4)記下每一件自己所做的好事,不要低估自己的貢獻,給自己打打氣。
當然,真正的愛自己就是自我接受,包括同時接納自己的優點與缺點、長處與短處,並對自己給予適度的自尊自重。也就是說,愛自己並不等於向全世界誇耀自己,也不表示要目中無人。其實,愛自己隻是一種收斂的自信、自我欣賞,加上適度的幽默感,而內心則保持沉穩和平靜。
精神:愛自己,無論如何愛自己,需要理由嗎
“愛自己”雖然是老生常談的一個話題,但真正、完全、理性地愛自己的人其實並不多,雖然我們知道這嚴重影響了我們原本應當更加燦爛的人生。
要懂得人間有愛、世界有愛,首先得從愛自己開始,愛自己是一切愛的基礎。
是不是足夠愛自己,你可以試著自問以下幾個小問題:
(1)你喜歡自己的父母以及他們給你取的名字嗎?
(2)你喜歡自己的才幹或學曆嗎?
(3)你喜歡自己的氣質、談吐、微笑和習慣性的小動作及打噴嚏的聲音嗎?
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給出這樣的答案“不!”“還好吧!”“已經這樣了,能怎麼辦呢?”
等等,這些答案不免使人產生悲哀:為什麼我們總是隻會“發現”並且難以原諒自己的錯誤?
或許各人有各人“愛自己”的理由,但我們必須清楚愛自己不等於自戀。它既是一種孩童般的天真無瑕,又帶有一種哲人般的知性豁達;既有小女人“噴香水的女人才有前途”的智慧,又有著“自己並沒有那麼重要”的襟懷和勇氣。總之,就是熱愛自己一切與生俱來或親手打造的東西,並努力發揚光大其中的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