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散思維概述
發散思維又稱輻射思維或求異思維。它是通過對已知信息進行多方向、多角度、多渠道地思考,從而悟出新問題、探索新知識或發現多種解答或得出多種結果的思維方式。簡單講發散思維就是由一點向四周輻射的開放性的思考。
有人這樣說“創造能力=知識×發散思維能力。”
發散思維本質上是它的求異性。其主要特點有以下三個方麵。
(一)流暢性。這是發散思維量的指標,就某一問題,要求你做出足夠多的概念和構想,數量越多越好。這個量的多少是以知識的積累為基礎的。知識越豐富,觀察、分析、歸納、聯想、類比的領域也就越寬廣,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和新結論產生的機會也就越多。
(二)變通性。這是發散思維質的指標,指思維發散的靈活性,能隨機應變的能力。要求你能夠從一個領域跳躍到另一個領域。
(三)獨創性。這是發散思維的本質,它反映思維發散的新奇部分,指對刺激能作出不同尋常的反應,更重要的是,能想出別人沒有想到的問題。
發散思維也是講話者創造性地策劃、統籌、駕馭過程的思維基礎,對於講話者不斷提高思維品質,挖潛創新有著重要意義。首先,體現了講話者思維的開放性。
對一個問題,可以多開端,讓思路展開,能比較全麵地、發展地、辯證地認識事物,並尋求多種多樣的方法和結論。其次,發散思維體現了講話者思維的靈敏性。思維的靈活強調多解和求異,這就要求講話者能從思維的某一方向跳到第二、第三、第四個方向,不斷變通。
二、發散思維的口才運用
講話者高水平的語言表達,其思維過程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思維軌跡的多向發展。為了使口語表達完美、嚴謹、開闊,思維就要連綴,拓展生發,由此及彼,舉一反三。
(一)緊扣題旨,借題發揮
當麵對某些特殊場合,要運用發散思維,調動自己的知識和語言儲備,緊扣題旨情景,深化主題,升華格調。
1998年4月6~14日,朱鎔基總理訪問美國,有消息把朱鎔基此次訪美比喻為進入地雷陣,充滿了艱難險阻,而且危機四伏。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當時的美國國內存在著一些對中國的敵意和不友好的情緒,中美之間,不論在貿易、人權和高科技輸出問題上都存在著矛盾,這是第一個難點;第二,朱鎔基總理訪美期間又正值北約轟炸南斯拉夫之後,世界局勢紛亂莫測,戰火硝煙也使得國際和平迷霧重重,關鍵是中美兩國在對待北約轟炸的事情上也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態度,這無疑又凸顯了雙方在國際問題上的分歧。
朱鎔基總理在這種情勢下訪問美國,確定改善中美關係應當是此行的重要目標。他表示此行的目的就是要給美國人“消消氣”,那麼,他到底是怎樣給美國人“消氣”的呢?下麵是朱鎔基總理在訪美的第一站洛杉磯華人歡迎會上的即興致辭。
在我來美國之前,我向我尊敬的朋友,美國駐華大使薩瑟(James Sasser)先生請教這次訪問我應該怎麼辦呢?(笑聲)
他給我的忠告:“Keep always a smiling face!(保持一副笑麵孔)”(大笑聲)
這對我很困難。(被笑聲打斷)因為香港人說我是“朱鐵麵”。“朱鐵麵”是一個long face。(注:長臉,在英語中,還有一個意思是嚴肅、不苟言笑)(笑聲)
更加抱歉的是,我今天不但沒有笑臉,而且哭起來了。(笑聲、掌聲)
我非常感謝大使先生,因為他在我來以前就到美國來,他到了我所要去的每一個城市。他告訴我,他要向當地的人民介紹我,使我能夠受歡迎。(笑聲、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