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篇:遙望李綱(1 / 3)

最早接觸李綱,應該說還是兒時讀《說嶽全傳》,那個為了嶽飛夜闖皇宮,誤踏奸賊設下的滾釘板,被刺得遍地鱗傷,血肉模糊的老丞相,曾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在學生時代第一次讀到李綱的《病牛》詩:“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複傷?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此後李綱的曆史形象便一直是以一頭殘陽中的病牛橫臥在我心中。春節期間,聽父親講起家裏重修族譜的事,說我們現在重修的族譜上溯至北宋末年宰相李綱,我們這一支都是李綱的後代!並囑咐我,要我搜集一些李綱的事跡,家裏的老輩人都想了解了解這位老祖宗。於是,我便有意識地帶著一種敬畏之心去故紙堆中品讀李綱的詩文,去翻檢李綱的曆史足跡。

(一)

其實,“病牛”隻是晚年李綱的形象。他年輕時才華橫溢,雄心勃勃,他的一生曾經顯赫,曾經英武,曾經叱吒風雲,一呼而天下皆應。在主戰派和投降派的較量上,在忠正之士與奸詐之臣的交鋒中,在剛毅與軟弱的爭鬥裏,他一次次中劍,終於傷痕累累,臥在兩宋的交界處,臥在風雨飄搖的大宋天宇下,他舔舐著淌血的傷口,一腔悲憤,滿腹憂愁。

沿著時間的軌跡,我細細翻檢著故紙堆中李綱悲情的仕途生涯,探視出李綱所遭受的一次次內傷。

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李綱中進士,任鎮江學府教授。三年後升為監察禦史兼權殿中侍禦史。秉性剛直的李綱,以言事忤權貴,被降職為尚書比部員外郎。這是對李綱忠正朝事的第一次當頭棒擊。這一次棒擊似乎給他的人生定了調,此後他就一直生活在升遷與貶謫的交替中。

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朝廷起用李綱為太常少卿,後又一度轉起居郎和國史編修官,負責記錄皇帝言行及修撰國史。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京師發大水,哀鴻遍野,民不聊生。大小官僚置若罔聞,獨李綱上《論水災事乞對奏杖》為民請願。他的一片忠言,卻被認為多事,降官一級。秉性剛正的李綱,不顧個人榮辱得失,降官後再上《論水災便宜六事奏杖》,冒死陳述災情,要求朝廷采取緊急措施,拯救災民,免除當年秋租,同時,“安集民居,借貸賑濟,務令複業,無使失所”。並提出“治其深,折其勢,固河防,恤民隱,省煩事,廣儲蓄”等六項治防水患、賑救災民的建議。他還要求朝廷“省煩費繕工役,花石綱運皆宜罷也”,提出將擾民的生辰綱、花石綱全部取消,嚴懲玩忽職守的水官,提拔真正能與民共患難的有智之才。徽宗竟“惡其言”,以“所論不當”,將他貶謫南劍州沙縣(今福建沙縣)做一個監稅的小官。這是李綱第二次中傷。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大舉南下,京都汴梁被圍困,徽、欽二帝和滿朝文武大臣,有的主降,有的主逃,朝野陷入一片混亂之中。這時李綱挺身而出,堅決主張抗金保京,一再上言“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尺寸與人”。二帝權衡再三,采納了李綱的意見,並任命他為京城防禦使之職。李綱身先士卒,帶領將士浴血鏖戰,終於擊退金兵,取得了汴京保衛戰的最後勝利。但是,投降派仍然推行賣國政策,罷免李綱,以蔡懋代之。李綱被罷的消息一傳出來,汴梁全城騷動,太學裏的學生更是義憤填膺,太學生陳東帶領幾百同學到宣德門上書請願。不久就聚集數萬民眾聲援,責罵李邦彥,痛打宦官朱拱之,演繹了一場著名的“太學風潮”。朝廷不得已,複命李綱為尚書右丞,京城守軍士氣大振,完顏宗望看形勢不妙,引軍北撤。可不久,又因名將種師道的副將姚平仲私自出兵敗戰,再次被朝廷以“專主戰議、喪師費財”的罪名貶謫寧江(今重慶奉節)。他被一貶再貶的消息傳到了北方的金國,金國大喜,再次發兵,分兩路南下圍攻開封。此時的宋欽宗方才“患難識忠臣”,在被俘前想起那個正在前往貶所的忠臣,任命他為資政殿大學士,領開封府事,但已無濟於事。當李綱在長沙得知此命時,金人已攻入東京,掠去以宋徽宗、宋欽宗等皇室大臣、宮女等二十多萬人,北宋滅亡了,當權者親自品嚐了自己釀造的苦果。這是李綱第三次中傷。

第二年,南宋王朝建立,新皇高宗拜李綱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這個官職其實就是宰相。李綱為相後,銳意改革,充實國庫,整軍北伐,大刀闊斧地整頓政務軍務:嚴懲以張邦昌為首的國賊及不戰而逃的將領,表彰抗敵死義將士;團結士民,開放言路,整編舊軍,建立新軍,製定新軍製,頒布新軍法,以提高軍隊的戰鬥力。朱熹評價李綱這一時期的政績時說:“方南京建國時,全無紀綱。自李公入來,整頓一番,方略成個朝廷模樣。”

然而,由於高宗既存懼敵之心,又怕欽宗回來與他爭奪帝位,更怕在抗戰中逐漸強大的地方力量動搖他的統治,加上投降派的反對排擠,李綱在朝僅七十多天就被罷相,放逐鄂州。李綱被罷相,太學生領袖陳東上書高宗,要求挽留李綱,罷免黃潛善,出兵北伐。其結果是陳東被殺,李綱又一次中劍。

李綱罷相後屢遭貶謫,先貶杭州,再貶鄂州(今湖北武昌),又貶澧州(今湖南澧縣),又再貶萬安軍(今海南萬寧縣);紹興九年(公元1139年),高宗又任李綱為湖廣宣撫使兼知潭州(今長沙)。此時,李綱對朝廷拜秦檜為相,與金簽訂了屈辱的“紹興和議”極為憤概,深感回天乏力,便引用西漢時期季布的話上書宋高宗堅辭不受命:“陛下以一人之譽召臣,一人之毀去臣,臣恐天下有以窺陛下之淺深。”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正月,李綱最寄厚望的堂弟校書早逝,國恨家痛齊襲,使他大病一場。十五日,李綱這位與宗澤、嶽飛、韓世忠同為後世敬仰的民族英雄,終於走完了他的生命之旅,抱恨逝世於福州欏嚴精舍,以終年58歲劃上了忠烈人生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