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朱自清隨筆略說(1 / 1)

隨筆是散文中的一種,又稱小品文,它最早起源於英國。如果從始祖培根算起,至今已有400年的曆史。隨筆一度雄霸英國散文的主導地位,五四之後開始傳入中國。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朱自清,就是隨筆寫作的大師。

隨筆突出的特點是不拘一格,隨意而談。隻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即可縱橫恣肆、揮灑自如。它側重於作者個性化的看法和感受,要求有新意,要麼就有深刻的一麵,隨筆不是雜感,不是隨想,不是生活感受的描摹,隨筆的寫作要求比較高,需要生活經驗的積累,寫作經驗的積累,是作者綜合寫作素質的整體表現。朱自清在寫作隨筆時,總是如實道來,避免矯揉造作與人為的拔高,它注意聯係實際,促進人們心靈的交流。《談抽煙》一文就是如此:

抽煙可用不著這麼費勁;煙卷兒尤其省事,隨便一叼上,悠然的就吸起來,誰也不來注意你。抽煙說不上是什麼味道,勉強說,也許有點兒苦吧。但抽煙的不稀罕那“苦”而喜歡那“有點”。他的嘴太悶了,或者太閑了,就要這麼點兒來湊個熱鬧,讓他覺得嘴還是他的。

抽煙本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但朱自清善於體察細節,又有感覺,並細致地描寫,使你於平常境體會到一種新意,或者還有一點批評之意。正因為抱定了閑適的心態,寫起來才能那麼從容,那麼縝密,語言才那麼具有表現力。這段文字幾乎沒有藻飾,全部使用平平常常的現代口語,卻實實在在地渲染了一種寧靜悠閑的文化況味。

隨筆由於是隨意而談,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所以它的題材比一般散文更加廣泛。現實生活的見聞,以往事件的漫憶,所思所想,作家作品的漫評,以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工作學習,旅遊見聞,史話傳說,掌故軼聞,笑、憎、苦、恨,千秋刹那等,無不可作為隨筆的材料。朱自清的隨筆題材就是豐富多樣。

他的筆端既有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揚州的夏日、北京的潭柘寺和戒壇寺,又有歐洲的羅馬、柏林、倫敦、巴黎等城市。對於每一地的風土人情,他總是娓娓道來。例如寫秦淮河,他就是寫了秦淮河裏的船,秦淮河裏的水,還有秦淮河裏特有的歌聲。歐洲諸國的城市,也寫出了各自的特征,如瑞士美麗的自然風光,荷蘭的各式各樣的建築,柏林的大大小小的古跡,巴黎的塞納河和鐵塔等,無一不被他收入筆下。

人物抒寫方麵,既有對已逝人物的懷念,如《哀韋傑三君》《給亡婦》等,也有對現實人物的摹寫,如《懷魏握青君》《我所見的葉聖陶》《房東太太》等。他以哀傷的筆調,敘寫了他對清華學生韋傑三,以及自己早逝妻子的懷念。但是,他又以睿智甚至有些許幽默的筆調,抒寫了生活中的英國房東太太和好友葉聖陶等人。

朱自清還有眾多的隨筆文章,是對生活中各種現象的思考。例如在《正義》一文中,他就反複地問人間的正義究竟在哪裏;在《論自己》中,他認為“自己是世界的時代的一環,別脫了節才真算好”。在《論誠意》中說,人為自己活著,也為別人活著,在不傷害自己身份的條件下顧全別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誠懇,有誠意。此外,還有《論廢話》《論做作》《論轟炸》等文章。

朱自清隨筆還有一大特色,那就是它的口語化。它所使用的口語是在作家選擇、提煉之後,重新組織起來的一種現代口語,是一種具有時代特點的“談語風”的藝術語言。既明白如話,通俗平易;又形象生動,優雅雋永,堪稱為一種口語和美文相結合的大雅大俗的文體。作者充分調動了現代漢語口語的特點,將語言的潛力發揮到極致。例如《航船中的文明》一文中有這樣幾句:

航船中的乘客大都是小商人;兩個軍弁是例外。滿船沒有一個士大夫;我區區或者可充個數兒,——因為我曾讀過幾年書,又忝為大夫之後——但也不是例外之外!真的,那班士大夫到哪裏去了呢?這不消說得,都到了輪船裏去了!

因此,朱自清的隨筆總那麼可親,就像是與讀者拉家常。英國隨筆作家大都主張用活的口語,形成一種近似談話的文體,深入淺出地講述自己的人生觀點和個人遭際,使讀者讀來備感親切。一位作家甚至主張:“曾有人說蘇格拉底把哲學從天上取下來,使之居留人間。我卻大膽地希冀有人說我把哲學從鬥室、圖書館、學校裏搬出,而把它放在社會中,茶座上,咖啡室裏居住。”咖啡館、酒吧等都是英國中產階級平民經常活動的地方,英國曆史上,很多富有特色的小報,便是誕生於酒吧、咖啡館。它們所刊載的文章更是街頭市民的口味,態度平易親切,內容也多偏向於風土人情,和人們的普通生活。這同樣也是朱自清的隨筆所追求的語言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