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老化身 -- 中國(1 / 3)

悠久的曆史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五千年的曆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無數的輝煌與成就。炎帝與黃帝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始祖,都是起源於黃河流域的部落領袖。

從有文字記載的夏朝開始,中國曆史上經曆了夏、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等主要朝代。古代中國為世界貢獻了諸多發明創造,而且在天文、數學、醫藥、機械、冶金、陶瓷、紡織、建築等眾多方麵,取得了獨具特色的先進成果。

在中國,封建製度於20世紀初退出曆史舞台。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定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新中國的誕生,標誌著百餘年來曆經磨難的中華民族最終獲得了獨立和解放。

騰飛的巨龍

中國地處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陸地麵積約960萬平方千米,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約1.8萬千米,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麵積約470多萬平方千米,是亞洲麵積最大、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海濱、河流、湖泊、山峰、森林、峽穀、瀑布、岩洞、草原……它們巧妙組合,構成了變化萬千、蔚為壯觀的無數美景。

中華民族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共有56個民族,其中以漢族人口最多。在這個大家庭裏,各民族團結、平等、和睦。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華大地一片繁榮景象,國家發展迅速,綜合國力日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如今的中國,就像一條巨龍騰飛在世界的東方。

傳統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貫穿一年四季,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主要包括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春節是中國最重要、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此時,各家都貼春聯,掛年畫,張燈結彩,吃餃子……然後相互拜年,走親戚,逛廟會等。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人們通常吃“元宵”,舉辦燈會,猜燈謎,耍龍燈等。清明節這一天,人們為去世的親人祭掃墳墓,寄托懷念之情。農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在民間,人們把中秋節視為一家人團圓的日子,叫它“團圓節”。 這些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曆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古都--北京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是中國的政治、文化和國內國際交往的中心,是現代國際大都市,也是世界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在這座具有3000多年曆史文化底蘊、850多年建都史的東方文化名城中,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宮紫禁城(故宮)、祭天神廟天壇、皇家花園北海、皇家園林頤和園、八達嶺長城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等名勝古跡。

在世界各大城市中,隻有北京是四大文明古國中保留最完整的曆經3000年而不衰的古都名城。隨著近年的飛速發展,北京現在已經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正以它那古老而神秘、時尚又綠色的全新麵貌,迎接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能歌善舞

在中國西北邊陲的新疆,有一座白雪皚皚的天山,天山腳下聚居著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維吾爾族。維吾爾族有著悠久的藝術傳統。自古至今這個民族有著豐富的舞蹈形式,不僅有民間歌舞,也有宮廷樂舞。

新疆自古就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是東西交通要道。中原文化、伊朗文化、印度文化都對新疆文化有著重要的影響。漢、唐一些著名的樂舞如闐樂、疏勒樂、龜茲樂、高昌樂、伊州樂等都出自新疆境內。維吾爾族的樂舞之風代代相傳,一直傳到現在。

住在“孔雀之鄉”

中國雲南是一個令人神往的美麗地方。從西山滇池、石林、洱海,到麗江古城、世博園、西雙版納叢林……這裏的風光既有如詩似畫的自然景觀,又有燦爛明快的人文勝跡,讓人流連忘返。

作為一個古老民族,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雲南省。這裏雨量充沛,四季常春,盛產稻穀及甘蔗、樟腦、咖啡等多種經濟作物。還有野象、犀牛、金絲猴、孔雀等珍禽異獸,被稱為“孔雀之鄉。”

傣族的新年是潑水節。每年清明後第十天的清晨,人們便沐浴更衣,穿著鮮豔的服裝,到佛寺浴佛聽經,堆造沙塔,然後互相潑灑象征吉祥如意的水。相傳,身上被潑的水越多,新年裏就越幸運。同時,賽龍舟、丟包、放火花、點孔明燈等活動也非常熱鬧。

東方的狂歡節

在中國少數民族傳統節日中,火把節是最具魅力的節日之一。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共有的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享譽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動有鬥牛、鬥羊、鬥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

火把節一般曆時三天三夜,第一天為“都載”,意為迎火。火把節第二天為“都格”,意為頌火、讚火,是火把節的高潮。火把節的第三天,彝語叫“朵哈”或“都沙”,意思是送火,是整個火把節的尾聲,場麵十分壯觀。

母親河--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