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城
www.cread.tw
首頁
排行
完本
足跡
首頁
東方玄幻
都市小說
西方奇幻
武俠仙俠
架空曆史
科幻未來
網遊競技
懸疑驚悚
古代言情
幻想言情
都市言情
總裁豪門
青春校園
唯美同人
文學小說
經典名著
經管勵誌
生活休閑
婚姻家庭
科普教育
紀實傳記
親子育兒
其他類型
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第10輯)
作者:
李怡,毛迅
唯美同人
33 萬字
連載
《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第10輯)》正文
第1章 論中國現代文學概念的遊移與中華民國文學史的缺位(1)
第2章 論中國現代文學概念的遊移與中華民國文學史的缺位(2)
第3章 民國話語空間推進的可行性和操作性探討
第4章 從奧匈帝國邊緣到新文學中心(1)
第5章 從奧匈帝國邊緣到新文學中心(2)
第6章 從奧匈帝國邊緣到新文學中心(3)
第7章 從奧匈帝國邊緣到新文學中心(4)
第8章 民初新劇之情節劇的形式及民初文化保守主義管窺(1)
第9章 民初新劇之情節劇的形式及民初文化保守主義管窺(2)
第10章 李健吾與福樓拜和自然主義
第11章 論20世紀40年代的穆旦批評空間(1)
第12章 論20世紀40年代的穆旦批評空間(2)
第13章 論20世紀40年代的穆旦批評空間(3)
第14章 1956年“百花時代”中的《人民日報》副刊與詩歌(1)
第15章 1956年“百花時代”中的《人民日報》副刊與詩歌(2)
第16章 1956年“百花時代”中的《人民日報》副刊與詩歌(3)
第17章 淺析梁啟超眼中的科學小說(1)
第18章 淺析梁啟超眼中的科學小說(2)
第19章 論譚正璧的曆史小說(1)
第20章 論譚正璧的曆史小說(2)
第21章 《暴風驟雨》的版本變遷研究(1)
第22章 《暴風驟雨》的版本變遷研究(2)
第23章 論20世紀80年代初期小說中的知識分子形象(1)
第24章 論20世紀80年代初期小說中的知識分子形象(2)
第25章 孫晶岩報告文學(1)
第26章 孫晶岩報告文學(2)
第27章 王小波雜文的藝術三維:自由、樂趣與理性(1)
第28章 王小波雜文的藝術三維:自由、樂趣與理性(2)
第29章 從魯迅到巴金對中國文化人格革命的意義(1)
第30章 從魯迅到巴金對中國文化人格革命的意義(2)
第31章 從魯迅到巴金對中國文化人格革命的意義(3)
第32章 論魯迅翻譯策略與漢語歐化(1)
第33章 論魯迅翻譯策略與漢語歐化(2)
第34章 試析1923至1927年魯迅教育思想的轉變(1)
第35章 試析1923至1927年魯迅教育思想的轉變(2)
第36章 《斯巴達之魂》:通往魯迅的重要驛站(1)
第37章 《斯巴達之魂》:通往魯迅的重要驛站(2)
第38章 “桌子們開始跳舞”——郭沫若與創造社的方向轉換(1)
第39章 “桌子們開始跳舞”——郭沫若與創造社的方向轉換(2)
第40章 “文學革命”呼聲中的戲劇新、舊之爭及其影響(1)
第41章 “文學革命”呼聲中的戲劇新、舊之爭及其影響(2)
第42章 漢語文學的海內與海外(1)
第43章 漢語文學的海內與海外(2)
第44章 《青年進步》初期小說之分析(1)
第45章 《青年進步》初期小說之分析(2)
第46章 《青年進步》初期小說之分析(3)
第47章 張資平《約檀河之水》與北村《施洗的河》比較研究(1)
第48章 張資平《約檀河之水》與北村《施洗的河》比較研究(2)
第49章 移孝作忠與儒學複興——以抗戰時期郭沫若和馬一浮講(1)
第50章 移孝作忠與儒學複興——以抗戰時期郭沫若和馬一浮講(2)
第51章 抱樸守真,蜀山巍峨——馮建吳先生詩詞作品散論
第52章 二十世紀舊體詩詞的研究現狀與思考(1)
第53章 二十世紀舊體詩詞的研究現狀與思考(2)
第54章 二十世紀舊體詩詞的研究現狀與思考(3)
第55章 從“漢語新詩”看現代漢語的詩性建構
第56章 讀傅光明著《書信世界裏的趙清閣與老舍》所想到的
第57章 序傅光明著《書信世界裏的趙清閣與老舍》
第58章 也談《鑄劍》寫作的時間、地點及其意義(1)
第59章 也談《鑄劍》寫作的時間、地點及其意義(2)
第60章 悲涼緣何而生——鬱達夫散文《故都的秋》新讀
第61章 中國新詩:1957(下)(1)
第62章 中國新詩:1957(下)(2)
第63章 中國新詩:1957(下)(3)
第64章 中國新詩:1957(下)(4)
第65章 中國新詩:1957(下)(5)
第66章 中國新詩:1957(下)(6)
第67章 評操慧博士的《中國晚報文化研究》(1)
第68章 評操慧博士的《中國晚報文化研究》(2)
第69章 通過“窄門”後的寬闊:歌詞研究前景探討(1)
第70章 通過“窄門”後的寬闊:歌詞研究前景探討(2)
第71章 通過“窄門”後的寬闊:歌詞研究前景探討(3)
第72章 七月社、希望社發生機製和運作史研究的創新之作
第73章 評張均《中國當代文學製度研究(1949—1976)》
第74章 編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