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淨化一詞近年來才被多數學者所接受,因為它全麵概括了現有的各種血液淨化技術。根據我國《血液透析名詞術語》書中標準,把患者血液引出體外並通過一種淨化裝置,除去其中某些致病物質,淨化血液,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這個過程即為血液淨化。根據這個定義,血液淨化應該包括:血液透析、血液濾過、血液透析濾過、血液灌流、血漿置換和免疫吸附等。腹膜透析雖然沒有體外循環,僅以腹水交換達到淨血液的目的,但從廣義上講,也應包括在血液淨化療法之內。很明顯,血液淨化療法是在血液透析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血液透析迄今已有80年的曆史,而其他療法的出現僅20年左右。漫長的血液透析發展史,主要是透析膜和透析器的演變史。下麵主要回顧血液透析發展史。
19世紀的蘇格蘭化學家首先提出“透析”這個概念。具有通向對麵的意思,分離的意思。1912年,美國第一次對活體動物進行彌散實驗,第二年展示出他們用火棉膠製成的管狀透析器,並首次命名為人工腎髒將這個透析器放在生理鹽水中,用水蛭素作為抗凝劑,對兔進行了2小時的血液透析,取得了滿意的開端,從而開創了血液透析事業。
在實驗成功的鼓舞下,以後美國和歐洲各國也相繼開展了透析的研究,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很多由戰傷導致的急性腎功能衰竭患者需要透析治療,促進了人工腎的研究。1920年和1923年用腹膜加工製成透析膜,對切除雙側腎髒的狗進行透析,使尿毒症症狀改善。1925年德國利用火棉膠製成1:20長的火棉膠管,用純化水蛭素抗凝,先用狗做實驗,取得成功。又於1926年給第1例年輕尿毒症患者做透析治療,雖然沒有取得治療效果但在人體進行了首次實踐,為今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之後,又對兩例患者進行了透析治療,取得一定的治療效果。
當時,進行血液透析的一大障礙是沒有適當的抗凝劑,1918年發現肝素,但因製劑不純,使用受限製,而且當時水蛭素不良反應也很大,直到20世紀30年代才完成肝素的提純。當時的另一發明,是用一種玻璃紙製成透膜。1937年加用玻璃紙作為透析膜,用生理鹽水作為透析液,用肝素抗凝,對雙腎切除的狗進行了3~5小時的透析治療,推動了血液透析事業的發展。
20世紀30年代後期,荷蘭學者請研製成第一台轉鼓式人工腎,從1943年3月至1944年7月,共治療15例尿毒症,僅存活1例,該例係由藥物引起的急性腎功能衰竭,做了一次透析後,尿素氮下降,尿量增多。事後認為這例患者不是由透析挽救生命的,而是因為排除了磺胺結晶,解除了腎小管梗阻,才使腎功能恢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斯聞,加拿大研製成功第—台蟠管型人工腎,並在1946年用於臨床治療腎衰患者。以後瑞典人1947年製成固定式管型透析器;1953年1月製成改良型蟠管透析器。進進一步製成雙蟠管型人工腎,采用兩條平衡的賽璐玢管,並有明顯的超濾作用。這種人工腎用於臨床治療急性腎衰和藥物中毒,並由美國公司批量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