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一個人旅行。一個人旅行,你可以完全地丟開原來的你,混跡在一群陌生人中間。你可以把自己裝扮成一個嚴肅的紳士,西裝革履一言不發,讓四周感到莫測高深;你可以成為一個饒舌的旅客,以一支煙作為誘餌,和左鄰右舍一路大侃。你可以把自己想像成一個流浪漢,不拘小節,出言粗魯;你可以把自己想像成一個輕薄兒,主動地,不顧麵子地和周圍的小姐搭訕。這一切都視你當時的心境而定。1991年暮春我去北京,火車馬上就要開了,我的右手,靠窗戶的那個位子還空著。我有些擔心,怕這會是個滿身雪茄味的粗魯的男人,或是一個有著瑣碎的自尊,處處耍些小聰明的世故女人,我希望會遇到一個聰明的,年紀輕一點的,個頭小一點(這一點完全是為著我的利益著想,火車上的凳子本身就夠窄)的女孩。我的呼喚應驗了。突然闖進來了幾個高聲說話的男人,將行李往我的頭頂放。我正有些沮喪,男人們後邊,一個身材單薄的,穿一身牛仔服,留一個男孩子那樣的短發的女孩,坐在了我旁邊。男人們叮哼了一陣,下車了,我本來希望,他們會給我叮嚀兩句,讓我照顧我的芳鄰,但是沒有。他們下車了。已經忘記了,我是怎樣找到借口,和她說第一句話的。在漫長的、無所事事的行旅中,這種借口大約並不難找。
在拉話中,她叫我叫她“電台小王”,她說她是一名地質隊員,基地在西安,經常是野外作業,西藏、青海、新疆是常去的地方。考慮到她的年齡,我很懷疑她這話的真實性,但是她說這話是真的。她還說,她的男朋友在北京進修,她這次去,就是看他。我責無旁貸地承擔起了照顧這個女孩的義務。我對同車的人解釋說,這是一位離家出走的中學生,我在西安街頭發現了她學一回雷鋒,我現在把她送回北京去。同車的大爺大娘聽了,在驚歎詞過後,都開始教導這個女孩。女孩聽著,並不爭辯,隻一個勁地抿著嘴笑,臉上不時地做出個鬼臉。夜深了,在火車的有節奏的響聲中,女孩枕著我的肩頭,睡著了。我有腰疼的毛病,但是,我努力支撐著,不打攪她的睡眠。後來,我實在支撐不住了,就取下一個包來,讓她頭靠窗戶,枕在包上,她的腿不妨伸直,放在我的腿上。她睡著以後,臉上還不時露出豐富的表情,這是在做夢。我這時候想起了兩句詩,是戴望舒的:守著你的夢,守著你的醒。清晨,她從夢中醒來不好意思地對我笑了笑,然後穿上鞋,拿了一個大毛巾,去洗臉。這個大毛巾,讓我肯定了,她確實是地質隊員。清晨,當火車在北京站還沒有停穩時,她對著窗戶,像一個孩子那樣突然尖叫起來。我往窗外一看,見一個毛毛躁躁的小夥子,也在窗外一邊揮手,一邊尖叫,想來,這是她的那個“他”了。女孩和我迅速地打了聲招呼,就背著一個小包,下了車。當我遲緩地背起行囊,下了車時,女孩和她的男朋友,站在外邊等我。女孩說:“就是這個人照顧我的!”
於是,那個小夥子走過來和我握手,說些客氣的話。當走出檢票口,來到廣場上以後,我看見,女孩緊緊地摟著男朋友的脖子,一邊笑得彎了腰,一邊走著。當他們從我麵前走過時,他們已經不認識我了。站在灰蒙蒙的車站廣場,看見女孩的頭發一撩一撩地,沒入人流中,我突然有些痛苦。好像自己小心侍著的一盆花,現在被人搶走了似的。但是接著,我就為自己的痛苦可笑了。已經下了火車,各人又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你沒有必要痛苦。火車上的故事已經結束。1992年初夏,在西安開往延安的火車上,我的對麵,坐著一位女孩。這趟車很空,整節車廂裏,隻有寥寥無幾的幾個人,而這一處的位子,隻有我1門兩個。女孩仍然是一身牛仔,旅遊鞋,頭上剪著短發。但這個不是“電台小王她是一位女記者。我們的第一句拉話是在售票處。我剛買完票,離開車還有二十分鍾,後邊,一個人匆匆地趕來了。“這裏是買延安那趟車的車票嗎?”聽到她的話,我回答說“是的”。“還能跟上嗎?”我說“可以”。買完票,她又問怎麼走我說:“你跟我來!”
氣喘籲籲地上了車以後,對號入座,她坐在了我的對麵。火車開動以後,她從背著的小包裏,拿出一堆報紙來,攤在小桌上看。見我看她,她又撥給我幾份。她說辦報紙的人,卻經常沒時間看報紙!”
這話告訴我了,她的工作和報紙有關。於是我說:“我也辦了十多年的報紙,在一家地方報!咱們這裏,把辦報紙的,叫喉舌,北京人不這麼叫,他們叫口條。”
“口條”這個詞,把小姐逗樂了。她遞上她的名片,我也遞上我的名片,看到她的名片後,我說我認識他們報社許多人,於是,我扳上指頭數起來。這樣,我們親近了許多。她很漂亮,渾身上下,充盈著一種文化韻味。我說,我最初以為她可能是個大學生。她說我猜對了,她西大畢業,還不到一年。看著她那南方人的鼻子和嘴唇,我又說她大約是江浙一帶的人。她說這回是猜錯了她是北方人不過,她確實長得像南方人,同事們都說:“北人南相,必有大福!”我們開始熱烈地交談起來。拉的最多的話題是文化上的種種現象。我們把這次相遇看作一種緣分。雙方都很激動,都有些神經質,都發現原來世界上還有個和自己旨趣這麼相同的人。後來上車的人,都用有些詫異的目光,看著這兩位熱烈的、迫不及待地傾訴的交談者。火車到蒲城停下時,我們才從夢中驚醒。女記者的目的地是蒲城。她匆匆地下車了,我無意識地跟著她,也下了車,走了大約有五十米,直到她轉回身來,伸出兩隻手在空中,向我擺了一陣,我才清醒過來,又上了車,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這位蘇小姐自那以後,一直將她主版的報紙寄我。我們還見過一麵是在西安的一次會議上,隻是火車上的那種氣氛,那種心緒,那種屬於兩個旅行者的世界已經很難再找到了。可遇而不可強求,不是?類似的事情還有第三次,那是今年深秋,在天津開往北京的火車上。這是一列市郊車,我坐在二層窗外是渤海灣蕭瑟的秋日黃昏,一輪發紅的太陽,正緩慢地西沉。我的對麵,一位年齡不詳的小姐正捧著一本紅皮書看著,那情景極為誘人。小姐在看書的途中,還不時地抬起頭,看我一眼,似乎有交談的欲望,但當我看她時,她又迅速地將頭埋進書裏了。我手裏也拿著一本雜誌,是臨上火車時,《小說家》的朋友塞到我手裏的。火車上的乘務員在送點心,她要了兩杯牛奶我則效仿著,要了兩杯咖啡。我一邊喝咖啡,一邊打量她,琢磨著她的職業、身份。我甚至想到一些不好的事情上去了。她粗看起來穿著有些隨意,但是細細觀察,你會發現,她十分講究。她的臉肯定是美容過的,她的頭發經專門的理發師做過,她穿了一雙很新穎的皮鞋,肯定是名牌。她的年齡,也讓人無法判斷。僵局是這樣打破的。她有些疲勞了,於是將書合上,放在了小桌上。這時,我勇敢地將手伸過去“這是本什麼書,讓我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