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島

關島位於西太平洋中,是馬裏亞納群島中的一個大島,長32千米,寬4至8千米,總麵積209平方千米。

關島從1581年開始受西班牙人統治,1898年美西戰爭後,受美國控製。1941年珍珠港事件後被日本占領兩年半。1944年美國再次獲得控製權。1950年關島成為美國的領土,島民為美國公民。現在關島在美國內政部的管轄之下,是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戰略要地。

關島北部叢林密布,南部是高低不平的山地,海岸線曲折,連綿不斷的珊瑚礁環抱整個島嶼,珊瑚海水清澈碧綠,形成了許多天然遊泳池。椰子樹和潔白的沙灘構成了綺麗迷人的海島風光。

關島的熱帶海洋氣候很宜人。島上的現代高層建築、矮柱錫頂房和棕櫚樹葉作頂的草房,錯落分布,構成一幅獨特的聚落景觀。現在關島是一個吸引遊客的地方,每年遊客達22萬人之多。

關島是一個多民族的混合體,157557居民中,原住島民夏莫羅人占一半,其他是菲律賓、朝鮮、日本、中國和越南人。夏莫羅人有自己的文化,但後來深受西班牙和美國的影響。目前有一種恢複古代文化和傳統的趨勢,學校開設了夏莫羅語言課,教授夏莫羅舞蹈和技藝。島上有各類學校33所,其中一所為關島大學,有學生28000多。

關島人非常愛好遊泳,特別是潛遊,每年都要舉行一次潛遊比賽。還經常舉行“關島馬拉鬆運動會”。平常關島人喜歡散步,人們把關島稱之為“散步者的樂園”。

人口與民族

人口157557人(2001年)。其中夏莫羅人約占43%,其餘主要為菲律賓人和來自美國大陸的移民,還有密克羅尼西亞人、關島土著人及亞裔等。英語為官方語言,通用夏莫羅語及日語。85%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塞班島

塞班島位於東經145度,北緯15度的太平洋中部,菲律賓海與太平洋之間,西南麵臨菲律賓海,東北麵臨太平洋,群島共有14個海島,加上關島,這15個島嶼總稱馬裏亞納群島。由於近鄰赤道,塞班島一年四季如夏,風景秀美。

塞班島是近幾年開發的世界著名的旅遊修養勝地,背倚美麗的熱帶植被覆蓋的山脈,透過道路兩旁的鬱鬱蔥蔥的椰樹展示在遊客麵前的是迷人的藍綠色菲律賓海,故有“身在塞班猶如置身天堂”之說。很少有旅遊目的地可以提供所有旅遊者的所有要求,塞班島就是其中之一。世界級的購物、餐飲、觀光、活動在這裏是驚人的豐富和不同。全島東西寬幅2.2~10.5千米,南北平均長度為23千米,全島麵積185平方千米。

塞班島是公元前約5000年前,菲律賓等地的移民建設的島嶼。塞班及馬裏亞納群島的原始美麗被世人所認識,是在1521年著名的航海家麥哲倫環球旅遊後。1565年西班牙人登陸該島後,宣布永久占有為其領地,並用西班牙皇後的名字起名為“馬裏亞納”,統治了近400年,1898年德國從西班牙手中購買了該島,統治不到20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後,德國將這一殖民地永久權轉讓給了日本。日本人在馬裏亞納諸島大量種植了甘蔗,當時有大批的中國、南亞、韓國移民強迫移住,開發了大片種植甘蔗的農莊。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軍隊和美國軍隊為爭奪該島展開了激烈的戰爭。證明當時戰況的遺址現如今已開發為特色旅遊景點。日本戰敗後,聯合國將北馬裏亞納群島、密克羅尼西亞群島、帕勞島和馬紹爾群島一起劃給美國政府托管,托管期40年(1945—1985年),在托管期結束以後密克羅尼西亞群島、帕勞島與馬紹爾群島分別獨立成立為共和國,而北馬裏亞納群島在美國政府的策劃下於1986年經全民公投決定,歸屬美國,成為美國版圖的新成員,管理則由當地政府自治管理一段過渡時期。因此,島上居民自1986年起,全部持美國公民護照,社會福利卡(即稅卡)由美國加州統一管理。由於是當地政府自治管理,所以,進出北馬裏亞納群島不必經美國大使館或領事館簽證,而由當地移民局自行解決,凡在當地出生的嬰兒,均可申領美國護照,成為美國公民。

1978年,塞班島被正式編入美國聯邦,北瑪利亞納群島國防和外交受美國政府統一管轄,當地居民持美國護照,受到完善的美國法律保護。當地總督及上下議員亦是由選民選舉產生。北瑪利亞納群島作為美國的行政特區有很多獨立的特權,1986年正式結束聯合國的信托管理,居民正式獲得了美國公民權。之後公民選舉產生了4年一任的州執事和州議會議員,保障了司法、立法的管理。

塞班島的第一產業是服裝加工業和旅遊業。每年從事服裝加工業的從業人員約3萬人之多。很早以前日本人對該島進行了大量的投資,開發了麻、香蕉、珍貴樹木等產業。最近逐步被韓國、南亞的新投資所取代。農業的主要出產物為牛、牛肉、豬肉等,進口物品主要為蔬菜為主的食品和日用工業品。

塞班島的文化結合了美國的基督文化,西班牙影響下的天主文化及當地的夏莫羅傳統文化,呈現一種多元化發展的西方文化。教育製度實行美國的教育體製。

人口與民族

塞班島人口約8萬,其中原住居民2萬人,包括美國人和當地土著人。其他均為外來工作者和投資人,包括日本人、菲律賓人、韓國人、孟加拉人、泰國人和中國人,其中菲律賓人約2萬人,中國人約2萬人,韓國、日本人約1萬人,其他人約1萬人。

諾福克島

諾福克島位於太平洋西南部,屬於澳大利亞領地。麵積34.5平方千米。行政中心金斯敦。地處南緯29°02′、東經167°57′,西南距澳大利亞的悉尼1676千米。為火山島,海岸線長32千米。屬亞熱帶氣候。

1774年,英國庫克船長航行至此,發現並命名該島。1788年成為英屬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殖民地的一部分。1914年英國將該島移交澳大利亞,由澳總督委派一名行政官管理。1960年成立由選舉產生的諾福克島委員會,為行政官的谘詢機構。1979年經澳大利亞內務部長和諾福克島委員會協商,製定了《1979年諾福克島法》。該法規定,建立立法會議,兼有立法和行政權,但澳大利亞保留該島的主權。同年選舉產生了立法會議,成員9人,任期3年。立法會議選舉1名議長(稱首席部長)、1名副議長和6名行政委員(相當於部長)。司法機構有最高法院和小型議事法庭。

旅遊業是諾福克島的經濟基礎。漁業資源豐富。農作物有香蕉等水果,糧食不能自給,需從澳大利亞、新西蘭進口。財政收入主要來自關稅和出售郵票。對兒童、中小學學生實行免費義務教育。有《諾福克島人》和《諾福克島新聞》周刊和一個廣播電台。

人口與民族

諾福克人口1912(1991年)。多數人為來自皮特凱恩的英國後裔,餘為澳大利亞、新西蘭移民。通用英語和皮特凱恩語。居民信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

斐濟群島

斐濟群島位於西南太平洋中心,地理位置重要,是南太平洋地區的交通樞紐。陸地總麵積1.8萬多平方千米,由332個島嶼組成,多為珊瑚礁環繞的火山島,其中106個島有人居住,主要有維提島和瓦魯阿島等。年平均氣溫為22℃~30℃。斐濟地跨東、西半球,180度經線貫穿其中,因而成為世界上既是最東又是最西的國家。屬熱帶海洋性氣候,常受颶風襲擊。

斐濟是個多種族的國家,首都蘇瓦。英語是斐濟的官方語言,同時他們也講斐濟語和印地語。是全國政治中心和服裝業基地,也是南太平洋著名的天然良港。傳說數千年前,最早遷徙到斐濟的是美拉尼西亞人。後來波利尼西亞人也來到斐濟定居。1643年,善於航海探險的荷蘭航海者阿貝爾塔斯曼航行至此,是最先發現斐濟的歐洲人。19世紀上半葉斐濟淪為英國的領地,此後一直是英國的殖民地,直到1970年10月10日它成為英聯邦中的一個獨立國家。斐濟到處充滿海洋的原始美感,近年由於觀光業的發展,海岸地區多已開發為現代化的休閑度假區,飯店、俱樂部與酒吧林立。1997年9月30日,恢複英聯邦成員資格。1998年7月27日實施新憲法,改國名為“斐濟群島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