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山群島
大連位於遼東半島的最南端,是一座美麗的海濱城市,其氣候溫和濕潤,夏無酷暑,冬無嚴寒,不僅擁有優良的深水海港,而且具有著名的海濱勝景。
大連主要的海濱風景有星海公園、老虎灘、棒槌島、旅順口和老鐵山風景等,還有兩處甚為優美而獨特的海島旅遊勝地,這就是位於其東側的長山群島和位於其西端的蛇島。
長山群島位於遼東半島東南,橫跨黃海北部海域,共有島嶼50多個,總麵積170餘平方千米,有居民居住的島嶼有24個,人口7萬,1949年建縣,稱長山縣,1954年改名為長海縣。
長山群島中麵積超出25平方千米的有大長山島、廣鹿島和石城島,其中大長山島麵積是25.4平方千米,是長山群島中第一大島,也是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麵積在15平方千米左右的有小長山島、海洋島和獐子島。上述六大島各自又有其附屬島嶼。
從長山群島各個島嶼的地理分布、地質構造和地貌等差異來看,群島又可分為外長山、裏長山和石城列島三組群島。外長山群島包括海洋島、獐子島、褡褳島、大耗子島、小耗子島和南坨子,呈東西排列。島嶼由絹雲母片岩和石英岩構成。島上山勢高峻挺拔,山高一般在百米以上,海岸彎曲,水深港闊,到處是懸崖峭壁,像麵積僅有18平方千米的海洋島中就有20餘座海拔200餘米的山峰,其中哭娘頂高達388米。裏長山群島含大長山島和小長山島、廣鹿島及葫蘆島,也呈東西排列,諸島嶼由石英岩、板岩、千枚岩和片麻岩構成。山勢低緩,一般不足百米,山腳下和沿海也分布零星平地。沙岸占諸島嶼海岸的1/4左右,灘塗麵積廣闊,適合各種貝類的養殖。石城列島位於北部,主要由石城島、大王家島、壽龍島和長坨子島等組成。長山群島海蝕地貌發育典型。有大小不等、深淺不同、形狀各異的海蝕洞;壯觀的海蝕橋在群島上比比皆是;海蝕柱更是千姿百態。海蝕地貌為長山群島增添了無限風光,是長山群島擁有的獨特的海灘旅遊景觀。
長山群島是大陸島嶼,原屬中朝古陸,後經斷裂作用與遼東半島分離。群島所在的大陸架,主要為震旦係和寒武係,X型斷裂非常發育,一組為北東東向,另一組為南東東向,還有一組為北北西向,半島與群島之間的裏長山海峽,可能就是一條北東東向的深大斷裂帶。在這種斷裂構造控製下,原先地麵的嶺穀排列成棋盤形。冰後期的海浸,使高起的嶺峰成為海島。海浸周緣受海浪侵蝕,崖壁峭立;而泥沙的堆積,又把鄰近的一些小島連成大島,如大長山島、小長山島、石城島和廣鹿島等。海島之間的海底,除局部深水道受海流衝刷外,大部分基岩為淺海的細沙和淤泥所覆蓋。
長山群島位於亞歐大陸和太平洋之間的中緯度,四麵臨海,因此具備典型的溫帶季風氣候特點,又因受海洋的調劑,氣候溫和適中。冬季不冷,夏季不熱,年平均氣溫10℃,1月份平均氣溫-4.9℃。全年降水量640毫米,無霜期213天,是遼寧省無霜期最長的地區。根據海島的自然條件,海島人民把群島的山山水水安排得井井有條。島上的大小山頭,全是鬆、槐、柞等樹木覆蓋;大約海拔50米以下是層層梯田,再往下直延伸到海邊則是平整的園田,近海建有人工養殖場。
遼闊的黃海和優越的地理條件為長山群島發展水產事業提供了有利條件。長山群島地處大陸架下,水深一般不超出50米,陽光充足,海水透明度強,水溫適中。表麵水溫年平均11.5℃,極端最低水溫—2.1℃,極端最高水溫28.3℃,冬季基本不結冰。海底植物繁茂,底質是鬆軟的泥沙,也有各種貝類和魚類生殖棲息所需要的岩礁。
暖流與寒流交彙是構成長山群島水產資源豐富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每年4、5月份黃海暖流(黑潮在日本九州島西部的分支)和台灣暖流先後在這裏與我國北方沿岸寒流交彙,這時不僅水溫適中,而且下層的營養物質泛到上層,上層海水中浮遊生物特別豐富,有利於大批魚蝦生息繁殖。
另外,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上的大小河流給這裏送來了大量腐殖質,使這裏水肥灘沃,浮遊生物甚多,集中了大量魚蝦並促使它們迅速生長。
因此,去長山群島旅遊,不僅可以觀賞優美的海景,還可以品嚐多種海鮮。長山群島產魚蝦百種以上,其中產量較大的有鲃魚、鮐魚、青魚、黃魚、黑魚、鯊魚、鮃鰈魚、牙片魚和星鰈等。貝類有牡蠣等。近年又大力發展海帶和貽貝等近海養殖。長山群島水產品總產量曆年來都名列全國前茅(縣級)。1978年水產品總產量達12萬餘噸,其中魚產量9萬餘噸。海珍品類的海參、鮑魚、幹貝、對蝦是長山群島的四大特產,尤以海參、鮑魚、對蝦產量最多,聞名國內外。
海參以刺參最為名貴,在我國主要分布在遼東半島南端和山東半島北部沿海,其中長山群島產量大,質量也最好,曆年來長山群島的海參產量約占全國的35%左右。鮑魚素稱海味之冠,其肉細嫩而鮮美,有極高的營養價值,目前我國的鮑魚以皺紋盤鮑產量最大,主要產於長山群島的獐子島和海洋島,產量約占全國皺紋盤鮑產量的60%以上。對蝦是人們所喜愛的海珍之一。我國對蝦的產量高、價值大,每年都為國家換取了大量外彙。長山群島和渤海灣是我國兩大主要產蝦區。1979年長海縣產對蝦4000餘噸,約占全國產對蝦總量的13%。
值得一提的長山群島中的獐子島。它由東獐、西獐、沙包子三個村落及褡褳、大耗子、小耗子三個島嶼組成,總麵積為17平方千米。獐子島素有“黃海聚寶盆”、“黃海明珠”及“黃海一束花”等美名。島上南麵陡峭,北麵平緩,50%的海島麵積是由馬尾鬆林、槐等喬木覆蓋,且有17%的海島麵積為板栗及蘋果園等組成,全島青翠蔥綠,十分秀美。
據說在數百年前,人煙稀少的獐子島上棲息著大量的鳥獸,是一座天然的動物園。最多的是獐子,到明末清初,約達6000多隻。傳說要獵取獐子是毫不費力的事,隻要拿土木棒來打就是了。如今,獐子不見了,但獐子島四周的廣闊海域,有著極為豐富的水產資源,不僅盛產各種魚類、蝦蟹、貝類及藻類等,而且還盛產海參、鮑魚、幹貝等海珍品。加上近年來機械化捕撈和養殖的普及,如今的獐子島是遠近聞名的富裕島了。
長山群島,宛如一顆顆未經雕琢的明珠鑲嵌在我國北方沿海中,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旅遊度假者。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這裏必將發展成為我國北方的一個新興的海島旅遊區,散發出其奪目的光彩。
大連簡介
大連,中國北方著名的港口,工業、貿易、旅遊城市,她是扼守京津的門戶,是環渤海經濟區的圈首,是東北亞商貿、金融、資訊、旅遊的中心,素有“北方香港”的美譽。
舟山島
我國最大的島群是舟山群島。舟山島是舟山群島中最大的島嶼,同時又是我國第四大島。
舟山島是整個舟山地區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島內以丘陵為主,占了全島麵積的70%左右,海岸線曲折,水深域寬,港灣優良,航線通暢,海運可直通上海、寧波、溫州乃至世界各地。航空港亦正在籌建之中。
舟山島曆史上曾被稱為定海,始建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當時稱翁山縣。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設昌國縣,元升為州,明初複置為縣。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改名為定海縣。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升縣為廳,民國又改廳為縣,1987年後舟山撤地區建市,定海遂成為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