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鍵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這句話的意思是天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於此,君子應剛毅堅卓,發憤圖強,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該增厚美德容納、承載萬物。
“君子”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易》。君,原指古代國家最高統治者,國君。君子,則是國君之子的意思。根據古代宗法製度要求,國君之子(嫡長子)從小就要進行理想和人格的規範教育,所以自然成為個人修養上的楷模。後來,君子一詞便被引申到所有道德、學問修養極高之人的統稱。
儒家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張德治、仁政,重視倫理關係。“仁”是儒家思想倫理道德的最高境界,但是,落實到個人的具體修養上,“君子”則是其理想的人格典範。孔子以“君子”來形容士大夫、讀書人的品德。曾參強調“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試圖以君子的成立來輔助仁的修養的實現或者是將仁的高標準落實到具體的實踐——君子人格上。後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後來的正統思想,研究四書五經的經學也成為了顯學,“君子”也就成為了中國人的道德典範。
何謂君子?君子者:權重者不媚之,勢盛者不附之,傾城者不奉之,貌惡者不諱之,強者不畏之,弱者不欺之,從善者友之,好惡者棄之,長則尊之,幼則庇之,為民者安其居,為官者司其職,窮不失義,達不離道,此君子行事之準。
對君子的要求,孔子曾言:“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這句話的意思是:“做一個君子,要時時審思自己的言行舉止:看到一個現象時,要想一下,是否真正理解、明白所看見和看到的東西;聽到什麼的時候,要考慮一下,偏聽了沒有,輕信了沒有;說話處事時,要想著自己的臉色是否冰冷地板著,任何時候臉色都要溫和才是;對待別人時,要到考慮自己的態度是否恭謹,不論貴賤,自己的態度都得恭敬;說話時,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撒謊,是否說了實在話;做事時,要想一下自己是否認真、是否敬業;有問題或疑問時,是否馬上問人了,以求得正解;自己要發脾氣時,要想一下所帶來的不良後果,想一下你自己也反感別人發怒;若是可以不勞而獲時,要想一下是否取之有道、得之有義,是否自己應該得到。”
後世儒家對“君子”做了更多的規範和要求,比如君子有四不:
第一、君子不妄動,動必有道:《論語》說:“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以行。故言則慮其所終,行則稽其所敝。****慎於言而謹於行。”所以一個君子說話必定有其道理,他們會要求自己謹言慎行,凡事講求合乎禮儀、不隨便,每當有所行動,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謂不妄動,動必有道。
第二、君子不徒語,語必有理:謠言止於智者,因此,君子常是非禮勿言,守口如瓶,不說空話,不講謊話。但在該說的時候也必定會說,因為應說而不說,有失於人;不應說而說,則是失言。要做個君子,必須要不失人也不失言。君子所言,都是有意義的話。所以君子不徒用語言,說話必定有理。
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義:古有名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貞婦愛色,納之以禮。」君子相當愛惜自己的名譽,對於***有所節製,不會貪取妄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會以苟且心態妄想獲利,更不會落井下石,謀求私人利益,豪取強奪。一個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有他的道理。
第四、君子不虛行,行必有正:如果是一個君子,他的一言一行,都不會隨便,凡事他都會經過再三的考慮:這個行為會傷害到他人嗎?這件事情會對別人不利嗎?想清楚了,他才會有所行動。所以君子的行為必定合乎正道的。
這世界上的人,有好人,有惡人,有君子,有小人。好人受人歡迎,君子則受人尊重,惡人、小人多為眾人唾棄。為何古人這樣器重君子呢?因為君子著重自我的修持,行住坐臥不會隨便,讓人感到崇高,值得尊敬。用現代話來說,君子始終生活在陽光之下,光明磊落,不搞陰謀詭計;君子不嫉妒他人成就,而樂於取人之長;君子不以鄰為壑,損人利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以義為準則;君子嚴於律己,聞過則喜,從善如流;君子以誠待人,童叟無欺;君子設身處地,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善解人意,“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能夠原諒別人事出有因的誤解;君子不黨,不搞團團夥夥,狼狽為奸。用*的話來說:“君子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所以,古往今來,人們總是對君子讚譽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