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技創新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基礎
企業的活力主要看競爭力,企業競爭力表現是多方麵的,在各個時期也都是有所不同。從世界上來看,20世紀70年代以前,企業間的競爭,主要是成本的競爭;70年代質量問題成為企業競爭力的熱點;80年代,產品的交貨期成為競爭的主要內容;90年代開始,由於產品的技術含量大大增加,服務對於企業贏得市場成為競爭的焦點;90年代後期,可持續發展成為全球的一個熱點。因而,環境保護、清潔生產也成為企業競爭的一個要素。進入21世紀,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重要表現,技術創新成為企業能否生存的關鍵。因此,遼寧的振興希望在企業,希望在創新,希望在用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希望在我們擁有自主的知識產權。
二、我省技術創新要素情況
企業技術創新,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基本要素是經費和人才。從全國情況來看,大中型工業企業技術開發經費占產品銷售收入比重,地區間存在很大的差距。從2004年調查數據來看,最多為2.84%,最少隻有0.41%。排在前5位的是陝西、四川、安徽、廣西、重慶,我省排第9位,技術開發經費占產品銷售收入1.8%。從人員投入來看,我省技術開發人員占從業人員5.4%,排第11位,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占技術人員66.5%,排第9位。從專利申請數來看,我省每萬人專利申請數為0.11,每萬人發明專利為0.03件,排第14位,我省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產品銷售收入14%,排第12位。從以上的數據來看,遼寧在技術要素投入上不算最低,排名也不靠後,但與我們這樣工業大省是不相稱的,與我們企業現實需求是不相符的,投入是遠遠不夠的,由此導致我省的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用高新技術和適用技術來改造傳統產業水平不高。造成上述原因是多方麵的,但主要有兩點:
一是政府的政策導向不夠,激勵機製不健全;二是企業的科技創新意識不強,技術要素投入不足。
三、幾點建議
1.采取多樣化的科技創新稅收優惠方式,鼓勵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和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對於企業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政府應推行加速折舊、投資抵扣、虧損結轉、費用扣出、提取風險準備金等間接優惠方式。稅收優惠由結果環節向中間環節側重,重點落在產品研究開發、技術轉化環節上,稅收優惠的“受益人”向具體的科技項目、具體的開發環節轉變,以此促進科技創新機製的形成。
2.加大各級財政的科技投入,降低企業的技術創新風險。針對傳統產業技術改造的艱巨任務,我省的科技投入應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2006年省級科技三項費用應在去年的基礎上增加至6億元,以此為基數,“十一五”期間,每年增長速度應不低於2004年國家科技費用的增長速度,即16%,各市也要以相同的速度來增加。以此來提高全省技術創新的政策導向資金,吸引企業及社會更多的資金進入,保證全省技術創新有新突破,傳統產業技術改造上水平。
3.加速科技事業改革,調整財政資金的投入方向。各級政府應通過對科技事業改革,調整財政科技資金的投入方向,改革現行的財政資金對科研事業人員的一般支持,轉為對具體項目的重點支持。集中資金支持傳統產業項目技術改造。設立重大科技專項,科技三項費用在支持項目的同時,也側重於支持公共技術創新平台建設,為中小企業的自主創新提供服務。
4.建立健全全方位的科技創新服務體係。積極構建金融、擔保、谘詢、評估、風險投資、知識產權以及法律、會計、審計、貿易在內的區域技術創新服務平台。建立和完善科技創新中介服務體係,采取政府引導企業參與的方法,建立科技風險擔保基金,加大科技創新融資力度。努力營造資本與技術結合,技術成果交易順暢的服務環境。
5.加強產學研合作,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能力。建立政府對產學研的支持政策,科技三項費用向產學研項目傾斜,向應用研究項目傾斜。改變科研與生產脫節,產學研結合不到位的現狀,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為商品的能力,推動產學研合作的開展。
6.建立健全技術創新人才政策體係。製定適應遼寧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人才規劃,建立人才培養、引進、流動機製。麵對人才流動現實,不要隻重戶籍引進,而輕柔性招來,不為所有,但為所用。要確保我省的科技創新人才現在不缺,後繼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