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南臨渤海、東靠黃海,全省有大陸海岸線2178公裏和島嶼海岸線622公裏,沿海港口6個,分布在大連、丹東、營口、錦州、盤錦、葫蘆島6個沿海城市。我省港口建設的目標是形成以大連港和營口港為主樞紐港,錦州港和丹東港為地區性重要港口,其他中小港口為補充的分層次港口布局。未來我省將通過港口建設,促進遼寧成為全國新的外資密集、內外結合、帶動力強的經濟增長區域。發展臨港產業能充分利用港口資源並進一步帶動港口發展,形成“港企互動”的良性循環,更將輻射沈陽、鞍山、撫順等內陸城市,拉動東北地區工業、農業、物流業、國際商品貿易等產業的發展。因此,我省沿海港口及港口城市的繁榮,在促進港口和航運業發展的同時,必須加快發展臨港產業。
中央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我省加快建設一個中心、兩大基地和三大產業,為發展臨港工業一體化產業集群創造了條件,同時,我們也麵臨嚴峻的挑戰,韓國、日本正在投巨資建設港口。環渤海經濟圈、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集群已經以一體化的姿態對外招商引資。青島、天津也在加緊進行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兩港已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臨港產業,產業園內的知名企業發揮出明顯的集聚效應,為港口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我省各港口在臨港產業的發展上雖具備一定的基礎,但還有很大差距。如2004年以來,大連市重點規劃和投資建設了8個重點工業區。這些工業園區擁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交通條件,都處在大連一小時經濟圈之內,其中有七個工業區分布在海岸線上,但是這些臨港型的工業園區在前期的招商和規劃工作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第一,工業園區建設商集群化要求有較大差距,缺乏功能分區, 專業化分工不明確,企業間產業關聯不密切,限製了產業配置效率和區域競爭力的提高;第二,配套環境不足是大連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發展競爭力不高的瓶頸,主要體現在專業性配套園區數量不足,園區內實力較強的配套民營企業尚未大量入駐,產業鏈條過於短小;第三,大連工業水平的現代化程度不高,產品技術含量較低,擁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較少;第四,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孔雀東南飛”,企業或專業性科研組織中人才不足,兩方麵壓力對大連產業集群一體化發展造成阻力;第五,工業企業中的名牌企業寥寥無幾,民營企業發展緩慢,遠不及青島等城市,政府扶持製度需要進一步創新:
為此,我們建議:
1.將工業園區產業布局融入到臨港型產業集群一體化進程之中。園區的規劃與發展應首先結合當地優勢資源、產業基礎、交通條件、環境容量,統籌考慮有關的城鎮建設、土地利用、產業特色、企業布局及政策等內容,把培育支柱產業與生產力布局調整相銜接,使經濟發展成本最低、質量最好、效益最高,形成一種人與自然相和諧的人居環境。其次,要實施專業化分工,有利於產業集群發展。如大連沿黃海和渤海海岸線已經形成一個由眾多產業園區相連接的“V”字形臨港產業格局,成為大連打造新型裝備製造業基地的起跑線,打破地域界限,統籌規劃產業布局,大力培育和發展產業集群。
2.政府角色從“扶持企業的發展帶來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向“支持產業的發展導致企業的成長和壯大”轉變。通過各種優惠政策,鼓勵民營企業和其他各種中小企業積極為集群主導產業做配套,推動企業之間建立起生產和銷售協作網絡;在一體化戰略規劃的基礎上,定期或不定期在國內外舉行各種國際性的招商投資說明會、洽談會和展覽會,共同推介各大產業園區;積極申請國家開發銀行等軟貸款支持,為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安排軟貸款,並繼續加大支持力度,安排資金給予貸款貼息;實現市場的低門檻、低成本、低風險,利用集聚的自發性誘導產業集聚的發生,最終形成由政府政策引導,並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的動態調整、協調運作的產業發展新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