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省政協常委對實施“十一五”規劃的若幹建議(1 / 3)

省政協九屆十五次常委會議於2006年5月25日—26日在沈陽召開。與會常委圍繞我省“十一五”規劃的實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問題將另行安排 ,認真協商議政,積極建言獻策,提出了許多意見和建議,現綜合整理如下。

1.切實推進重大項目建設。一是建議對項目進行精心論證、優化選擇。在保證傳統重化工業升級換代項目順利實施的同時,多上一些IT等科技含量高、低汙染、低能耗的項目,處理好項目建設、支撐產業集群、結構調整的關係,實現速度、質量和效益的統一。二是建議切實加強項目管理。努力避免“十五”期間出現的部分項目工期滯後、資金被挪用、地方配套資金不到位等問題,按合理工期組織建設,充分發揮投資效益。三是落實重點項目建設領導責任製和質量終身負責製,用嚴密的組織措施推動重點項目建設。對影響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項目,要建立由省市政府領導牽頭、項目法人負責、相關單位協調互動的工作機製。四是建立重大項目建設聯席會議製度、定期調度製度,及時處理影響工期、質量、造價的重大問題,用強有力的工作措施推進項目建設。五是切實加強項目前期工作。要按規定程序,組織專家小組深入調研,充分論證,提高項目的技術先進性、經濟盈利性、市場競爭性和政策合規性。

2.加快建設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一是加快推進區港聯動進程。建議在現有大窯灣保稅物流園區區港聯動試點基礎上,進一步將區港聯動區域擴大到整個大孤山半島各港區。全力申辦保稅港,爭取批準在大孤山半島實行自由貿易區政策試點。創新國際轉口貿易和中轉的管理體製和政策,視國內港口及區港聯動區域的航線為外貿航線,對物流與資金流不一致的付彙,選擇在大連區港聯動試點區試點,並選擇適當時機在區內開展離岸業務試點。給予保稅園區開發公司物流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對先期進入者給予更加優惠的政策。二是推動全省航運業整體發展。從國外新購入的國際航線船舶,免收9%的關稅和17%的進口增值稅,或至少比照機車和飛機等大型運輸工具的5%關稅計征。在區內注冊的新造船舶應享受政策補貼和船舶出口退稅政策。要進一步降低航運企業稅負,對開業滿三年的航運企業,應實行營業稅和所得稅一並采取綜合稅率的方式征收,標準應該在5%—6%。要進一步簡化審批程序,縮短企業在大連注冊公司的審批時限。三是加快遼寧港口群資源整合與集疏運體係建設。首先應積極推進省內港口資源整合。要盡快編製《遼寧省沿海港口總體布局規劃》,建議組建省港口建設發展委員會,加強省政府對各市港務局的協調組織,做好行政管理資源的整合,提高服務質量和通關效率,促進以省內主要港口企業為主體,以資本為紐帶,通過項目合作開發、委托經營,打破港域、地域界限,協調運作,實現雙贏。其次要通過省內港口全額返還海域使用金和港口建設費等途徑,支持省內港口建設,同時加快大連國際航運中心疏港公路和鐵路建設。四是製定優惠政策,推動臨港產業向長興島轉移。要進一步突出長興島臨港工業區龍頭地位,加大支持力度,在全省工業調整、改造和搬遷中向長興島傾斜。

3.加快發展遼寧中部城市群經濟區。一是整合區域內資源,加快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議提升桃仙國際機場在交通運輸中的地位,將其建成國家級樞紐航空港,實現公路、鐵路、航空一體化協調運作,實現與大連港、營口港、丹東港、錦州港的功能互補、群體聯動,形成陸海空全方位、平麵與立體相互交錯的快速通道。要通過科學論證,確定經濟區內的生態功能區,如水源保護地、防風固沙林帶、影響區域氣候的濕地等。加強在通訊、供水、供電、防洪排澇、環境保護、環境治理等方麵的合作,做到統籌規劃、共建共享。加快七城市的電子政務建設、基礎性資源數據庫建設和業務係統建設。搭建高性能基礎傳輸平台,建設統一的信息采集中心,加快區域內企業和消費者信用體係建設,實現真正的信息化商業運作模式和電子商務往來。二是建立區域共同市場,構建區域競爭與合作機製。建議建立金融合作機製,建立交易結算、清算金融平台,逐步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場體係。要進一步完善各城市間的市場準入機製,盡快消除區域內的市場和非市場壁壘,確立大流通與統一市場的框架,促進生產要素和商品的自由流通,實現金融、技術、人才等要素市場的信息互通、資源共享。三是構建產業基地和優勢產業集群。以區域內優勢突出的骨幹企業為依托,總部屬地為中心,以交通幹線為軸線,以現代物流係統為支撐,以聚集效應顯著、配套能力齊全的開發區為載體,緊緊圍繞以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支持的優勢產業及其核心產品,橫向加快企業整合,縱向完善產業整合,形成簇群式發展。建議重點發展裝備製造業產業集群沈陽 、石油化工產業集群撫順 、石油化纖原料及深加工產業集群遼陽 、鋼鐵產業集群鞍山和本溪 、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沈陽、鞍山 、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鐵嶺 等。四是實現區域政策規範化和製度創新。加速政府職能轉變,克服不同城市間的政策差異和體製落差,形成區域內各城市共同遵守的區域性規製。

4.加快建設沈陽東北現代物流中心。一是建設適應現代物流業發展的平台和網絡體係。在東北現代物流網絡內,沈陽作為一個中心樞紐節點城市,建議加快電子信息平台、物流網絡平台、市場交易和結算平台、政策法規和技術標準平台建設,紮實推進中部城市群現代物流圈,聯絡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及沿海港口群現代物流帶,依托哈長沈大現代物流中心軸,構建以沈陽為中心的覆蓋東北區域的物流網絡體係,處理好與東北其他節點城市的關係。二是進一步明晰政府在建設現代物流係統中的職責。首先是製定東北現代物流產業發展規劃,爭取納入國務院東北振興總體規劃,取得國家支持。其次是製定、完善相關法規製度,鏟除區域封鎖、行業壟斷、市場分割的土政策;製定促進區域物流資源整合、形成有機係統的政策;製定支持本地企業主輔分流、剝離內部物流,扶持第三方物流企業發展的政策;製定物流企業認定和運營標準體係。三是在重點環節上取得突破。建議深化國企改製,促進企業內部物流分離,將物流服務委托出去。通過改造、升級、整合,形成一批較大規模的現代物流企業集團。積極引進第三方物流,爭取跨國物流企業合作。抓緊物流園區,特別是專業物流園區和中心建設,協調解決好物流園區用地、用水、用電、通訊等各項基礎設施配套需要。做好信息平台規劃、建設,及早製定物流信息係統技術標準。

5.推動遼寧三大經濟區協調發展。建設以沈陽、大連、錦州為中心的三大經濟區,一是突出優勢,加快產業集群整合,提高行業、產業、企業的空間集中度,構築城市群區域發展特色。加快城市的結構和功能調整,每一個城市優勢產業支柱產業 要成為經濟區和城市群中第一位的支柱產業。避免經濟區產業結構趨同化和過度競爭,全麵提升經濟區整體發展力和競爭力。二是加大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改善發展環境。建議增加對遼西沿海經濟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以港口和公路幹線及村村通公路為重點,建設和完善區域交通網絡體係;以小流域治理為重點,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建設,適度安排生態移民;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全麵推進普及義務教育,建立和完善職業教育體係,提升區域人口和勞動力素質。三是以體製創新為著力點,著力解決一些區域經濟協作項目由於所有製不同,審批手續煩瑣,財務處理複雜、事倍功半的體製性、觀念性障礙,以股份合作製為重點,進行國有經濟布局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多種所有製經濟。

6.以製度建設推動自主創新。一是建立科技經費的合理配置和監管製度,切實提高政府科技經費的使用效率。建議加強對運用政府科技創新資金的項目評估和過程監控,防止虛報項目、虛列開支。建立政府資金資助的科技創新項目評審論證結果公示製度,避免評審過程中發生腐敗現象。加強政府資助的科技創新資金審計監督,不僅要審計資金使用過程的合理性,而且要按照社會回報、市場認同標準監督資金使用的效率。二是創造有利於風險投資的政策環境。完善鼓勵自主創新的稅收體製,對技術轉讓費、研究開發費等可以按一定扣除率計算進項稅額;對專利、非專利技術轉讓予以減免稅優惠。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對高科技企業的研發投入可按實際發生額100%—120%衝抵所得稅。對高科技產業化階段的財稅減免方式由單一的稅收減免向再投資退稅、加速折舊等多種方式運用轉變。政府可以設立風險投資損失補償資金,用於補償風險投資機構的部分投資損失,科技三項經費采取多種形式與風險投資機構匹配投入。在發展商業性風險投資基金的同時,從財政和省、市科技三項經費中建立政府風險投資支持基金,向風險投資注入適量資金作為啟動和擔保資金。三是發展和完善技術市場,發展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推動新技術專利、品牌的轉讓。真正建立以市場為基礎的科技成果轉化機製,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和自主創新技術的利用,促進企業之間、企業與大學和科研院所之間的知識流動和技術轉化。特別要重視政府科技計劃資助的研究開發成果的轉化、技術擴散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