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書是需要靈感的。在美國學習教育這麼多年,又在這裏的學校工作,一直就希望把在這裏所學到和所觀察到的關於教育的點點滴滴整理成一本書,但又不知道從何著手。一天清晨,我在閱讀洛克先生的《教育漫話》時,寫這本書的靈感悄然而至。英國著名哲學家約翰·洛克在他1693年寫的這本書裏,既沒有引經據典,也沒有什麼複雜的專業術語,他對教育娓娓道來,訴諸的是讀者的常識和理性,但是卻涉及教育方方麵麵的每一個細節——從穿衣、飲食、管教孩子的分寸,與孩子講道理,到培養孩子的品質,對孩子閱讀、音樂、跳舞的教育等。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其文章與生活息息相關以及它的具體和平實,我一下子突發奇想,在本子上勾勒出了這本書的五個章節。這五個章節便是現在這本書的雛形。
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想到特意寫給家長還是老師。教育孩子的每一個細節,都關係到與教育相關的各個方麵:老師、家長,還有教育決策者們,甚至是整個社會的大環境。這就是為什麼在談論每一個教育問題的時候,我都針對相關各方作了相應的討論。這應該是一本對教育感興趣的所有讀者都能夠看得懂,並且能夠受益的書。同時,書中內容根據章節的不同,側重點也有一些不同。
關於家庭教育(第一章)和管教孩子(第三章)這兩個部分,我們的家長們應該更關心,受益也許會更多;關於課外閱讀和語文教育(第五章)以及尊重和接納孩子(第四章)這兩個部分,老師和家長應該都能夠從中得到啟發和幫助。而書中的關於《放牛班的春天》影片的觀後感(第二章)和附錄中的我在美國的課堂觀察,在形式和內容上較其他幾章則更加生動和具體,能夠幫助老師和家長們從另外一個角度認識孩子和教育。
這本書裏麵所敘內容的主題是我多年在中美兩地學習和觀察中體會到的在教育當中最重要,但在我國教育當中又常常被忽略和誤解的一些問題。其中,本書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時幫助家長們更好地認識和教育自己的孩子。在傳統的教育觀念裏麵,我們通常關注的是一個孩子在學校裏麵所受的教育,而家庭教育和家長在教育當中應該扮演的角色通常被我們忽略。但是,就我這麼多年來對於教育的學習和思考來看,家庭教育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所起的作用可以說是舉足輕重的。就如杜布森博士所言: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庭。我們也可以說,在每一個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和積極人生態度的孩子背後,其家庭都起到了關鍵作用。
家庭教育對於孩子至關重要的另一個原因源於我們的孩子所麵臨的這個競爭越來越激烈和殘酷的考試製度。鑒於這個考試製度本身改革的空間很小,而我們對於高分的要求隻會越來越高這一現實,我們的孩子在這場關於分數的激烈競爭中可以自由健康成長的空間隻會越來越小。在這種情況下,家庭的愛和保護基本上成了我們孩子可以尋求安慰和力量的唯一地方(我不能想象如果孩子連這個唯一的避風港也沒有了,他們麵臨的人生將是多麼的殘酷和充滿困惑)。隻有我們千千萬萬個普通家長的教育觀念產生了改變,隻有我們這些平凡家長認識到什麼是真正對孩子好的教育,隻有越來越多的家長真正參與到孩子的教育和學校的教育改革當中去,我們這場越來越殘酷的關於分數的惡性競爭才會出現轉機,我們的孩子的內心才有可能不被考試的重擔壓垮。
很多家長認為自己沒有什麼文化,也沒有專業知識給孩子輔導功課,因此自己沒有什麼能力教育孩子,隻能靠學校和老師了。其實這些都是認識上的誤區。能給孩子做學業輔導固然重要,但是家庭教育更重要的一部分是小到每天與孩子的生活和交流——諸如我們如何應對孩子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和孩子的困惑,如何幫助他們安排作息時間、創造一個熱愛讀書的環境,等等;大到如何幫助他們樹立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如何引導他們對待挫折的態度,等等。其實很多時候,父母雙方哪怕隻有一方能夠對孩子和生活有一些樸素的愛和認識,並且自己這種樸素的價值觀不要被周圍的攀比和壓力所左右,他/她就能為孩子的教育成就很多東西。
前兩天,我在電視上看到了一位殘疾人的故事。他因為小時候調皮,有一條腿被截肢了。雖然身處困境,但他始終對生活抱著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他熱愛舞蹈,並且樂於用舞蹈來幫助其他殘疾人。他因此參加了很多重要的表演,他用舞蹈詮釋的那種積極向上的態度和美打動了很多人。當記者問他為什麼身處困境還能夠積極向上的時候,他說的話讓人很感動。他說,自己的腿被截肢時,他也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可是爸爸對他說:“今後,你要把自己碰到的困難像吃糖葫蘆一樣一個一個地吃下去。”他說這句話給了他很多力量。我不知道這位父親的受教育程度如何,但他說的這句話更反映出他自己對待生活的態度。這與眾不同但簡單樸實的生活態度,讓他的孩子麵對如此強大的困難卻仍然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這就是我所說的對孩子和對生活的樸素的愛和認識。
但是,不幸的是,我們家長關於孩子、關於教育的樸素認識已經被愈演愈烈的對高分和成功的追逐慢慢地壓抑和扭曲,被一種盲目的從眾和攀比心理無情地左右著。漸漸地,孩子慢慢變成了我們追逐所謂的成功的工具,變成了我們可以向其他人炫耀的砝碼。我們不再關心他們的內心是否快樂以及他們的掙紮和困惑。
前些時,在《科技日報》上看到了一篇名為《家長“功利心”造不出“朗朗”》的文章,裏麵談到了眾多家長為了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為下一個“朗朗”,不惜用重金甚至高壓手段強迫孩子學琴,這種現象在催生了泛濫成災的考級機構的同時,也造就了一批對彈琴絲毫沒有發自內心興趣的“十指演奏匠”:這些孩子可以準確地彈出每一個音符,但是對音樂沒有發自內心的感悟和理解。有些家長甚至盲從到學朗朗的例子,到北京租房陪孩子練琴。我們很難想象這些孩子的內心正在經曆怎樣的重壓,而這種高壓式的摧殘式訓練在傷害了孩子內心興趣的同時,也磨滅了他在彈琴這條路上成功的可能性——這個問題的荒謬性就在於,好藝術家的作品必須有發自內心的對作品的感悟和理解,否則,彈出來的音樂隻是音符的拚湊,它沒有靈魂、沒有美、沒有生命。這和任何行業的成功一樣,必須要“用心”才能夠有出色的成績和表現,我們不能不顧孩子內心的需要和感受而盲目地使用高壓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