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六章 關於增強“四信”的問題(2 / 3)

這些新情況新問題是不是說明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曆史發展總趨勢的結論已經過時了呢?對於這個問題,鄧小平在創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時就已作了全麵而深刻的回答。

鄧小平不像那些教條主義者僅僅隻靠引證馬克思《資本論》、列寧的《帝國主義論》上那些已經是好多年以前的事例來證明曆史發展總趨勢,他以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前後的變化來談社會主義優越性;也不像那些隻看到資本主義有所發展和社會主義出現曲折的事例表象,而拜倒在資產階級自由化的破旗之下。鄧小平承認和正視20世紀特別是六七十年代以來世界資本主義體係的確有新的發展,世界資本主義體係目前甚至在一個相當長的階段裏也還不會全麵崩潰,在同現實社會主義相比較中還有著其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麵的優勢;承認和正視20世紀社會主義實踐出現了曲折,現實社會主義也的確還沒有在許多方麵取得比資本主義事實上的優勢,並且要實現全麵地顯示比資本主義的優越還有待長期的努力。問題是怎樣認識這些事實,並透過事實來認識問題的本質。

鄧小平指出,當今社會主義國家同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在發展水平上的反差,是曆史和現實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麵是長期曆史發展條件的不同,即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的起點同資本主義國家原有的基礎不同。而另一方麵更重要的是:在一個時期裏,資本主義在重重矛盾麵前對自己的弊端有所認識,從而比較充分地利用了新科技革命成果乃至借鑒了社會主義的某些做法,對其社會內部矛盾進行了一定的調節,從而緩解了矛盾,實現了社會的發展和相對的穩定;而在同一個期間,社會主義國家卻由於理論和實踐方麵的失誤與錯誤,沒有按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去建設社會主義,於是出現了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的停滯,沒有能夠很好地表現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盡管如此,我們仍然必須清醒地看到資本主義的新發展,並沒有解決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資本主義根本矛盾的最後解決還得靠搞社會主義。所以,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曆史必然要求仍然擺在人類社會進步的日程上。1979年,鄧小平就有針對性地說過:“資本主義無論如何不能擺脫百萬富翁的超級利潤,不能擺脫剝削和掠奪,不能擺脫經濟危機,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種極端嚴重的犯罪、墮落、絕望。”“如果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擺脫了資本主義製度,它們的經濟文化肯定還會有更大的進步。”鄧小平指出:“所以資本主義國家中一切要求社會進步的政治力量也在努力研究和宣傳社會主義,努力為消滅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不公道、不合理現象直至實現社會主義革命而鬥爭。”所以,全麵地認識現實資本主義,不僅不應動搖我們的社會主義信念,而且要更加堅定我們的社會主義信念。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既然資本主義世界將來經過曲折發展還要走向社會主義,那麼,我們在已經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情況下,就更應理所當然地“決不學習和引進資本主義製度”,當然這並不排斥學習和引進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

我們必須認識到社會主義國家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根本原因不在於社會主義選擇的錯誤,而恰恰是在於對什麼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問題上出現了偏差。這更證明了社會主義本質是一個客觀的要求,我們必須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本質,從實際出發來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這才能為實現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曆史必然趨勢作出貢獻。不尊重社會主義本質,也就是不尊重曆史發展總趨勢的要求,就要受到曆史的懲罰。所以,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方麵的失誤和錯誤,不是證明總趨勢的不存在,而恰恰是要求人民尊重總趨勢實現的要求,證明實現總趨勢是不可逆轉的。鄧小平既看到社會主義有過的曆史光榮,更正視社會主義實踐的曲折和現實的困難,把社會主義正反兩方麵的經驗教訓進行全麵而又係統地考察,進一步指明了問題的結論全部也僅僅在於:要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特別要搞清楚當今的社會主義處在什麼階段,怎樣建設我們當今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是一個很好的名詞,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確理解,不能采取正確的政策,那就體現不出社會主義的本質。”這就是說,不是建立了社會主義製度,就自然而然地發揮出優越性,就自然而然地實現了曆史發展總趨勢,還需要有好的政策。而社會主義實踐中出現的問題,也並不是說明社會主義製度的不合潮流,而在於所實行的政策沒有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也就是沒有符合曆史發展總趨勢的要求,是這些不正確的政策不合潮流。因此,我們的任務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的前提下,在現階段找到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正確的方針政策。

依上所說,資本主義的某些發展和社會主義的某些曲折,都不僅不是否定曆史發展總趨勢,而且恰恰是從不同的側麵、層麵,反映了曆史發展總趨勢的必然要求。世界在發展中,新的情況和新的問題還會不斷出現。可以預料在新的世紀裏,隨著新技術革命的推進和知識經濟的發展,整個世界的經濟、政治、文化各個方麵的結構都將經曆深刻的變化,資本主義世界還會有新的進展,社會主義實踐也仍不會一帆風順。但無論出現什麼樣的情況,我們都必須跟上形勢的發展,既不能用自己固定的觀點來剪裁現實生活,也決不能因為一些情況變化而動搖了我們的根本政治信念。我們要學習鄧小平所倡導的立場、觀點、方法,不斷地針對新的事實,來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克服那種僅僅根據某些事例來作判斷的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從而進一步深化我們對曆史發展總趨勢的科學認識,把我們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建立在堅牢的科學基礎之上。

無論資本主義怎麼改進和發展,隻要不根本改變資本主義基本製度,其根本矛盾就無從解決,必然要被社會主義取代,這隻是時間遲早的問題;而社會主義隻要按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結合實際不斷發展,就會越來越發揮其促進曆史發展的優越性。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曆史發展總趨勢是一定會實現的,但要經曆許多代人不斷的努力,而且這個進程將不會是筆直的。我們在這個根本問題上要始終十分清醒。

2.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在近現代曆史條件下把必然性與主觀能動性統一起來的偉大創造

搞清楚曆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十分重要的,但我們還需要搞清楚為什麼中國在生產力還不甚發達的情況下就能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還需要搞清楚為什麼在世界社會主義處於低潮的條件下,在資本主義的壓力下,中國還應當而且可以在社會主義道路上繼續前進,並且是卓有成效地前進。這就要求我們要深刻地懂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符合世界曆史發展總趨勢的行動,更是符合中國的國情、從中國國情出發的行動,是20世紀中國的現實需要和可能,是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人民順應曆史潮流,在認識曆史發展規律基礎上所發揮的曆史主動性,所進行的偉大的創造。

20世紀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聽任曆史自發性來擺布自己的命運,而是主動地在認識曆史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開創自己的曆史新篇章。在20世紀的前半期,中國人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裏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在20世紀的後半期,又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成功的基礎上成功地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人們發現,在大體與中國相同的社會發展水平條件下,不少國家還是進行著資產階級性質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和走著資本主義道路,而中國則超前地完成了工人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於是,有人就此得出結論:認為中國搞社會主義是搞早了,搞糟了。他們在一般地談論曆史發展總趨勢的時候,不持異議,甚至以為那是遙遠的事,而認為像中國這樣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搞社會主義就是一種誤會。

但是,如果深入了解中國近現代曆史,我們就不難認識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在近現代曆史條件下把必然性與主觀能動性統一起來的偉大創造。這是由於:

(1)馬克思主義信仰在中國深入人心。20世紀的進程,使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的進步性、合理性、優越性的科學原理,從理論到實踐,都在不斷地被證實和被人們認識。沒有馬克思主義的問世,沒有中國的先進分子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了解,沒有中國共產黨人帶領群眾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沒有這樣的曆史大背景,中國是不會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

(2)社會主義是中國的先進分子經過近一個世紀的艱辛探索而選擇的正確道路。19世紀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近代不少仁人誌士作過艱辛的探索,從康有為、梁啟超到孫中山。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曾嚐試走資本主義道路。但實踐表明:在中國,這是走不通的路。這是20世紀上半葉,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強取豪奪的表演所導致的後果所證明了的;這也是20世紀上半葉,中國官僚資產階級及其政治代表人物的窮凶極惡的表演所導致的後果所證明了的;這也是20世紀上半葉,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及其政治代表人物的軟弱優柔的表演所導致的後果所證明了的。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用馬克思主義作為觀察國家和民族命運的工具,找到了救國救民的正確道路,帶領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使中國走上了社會主義的道路。曆史雄辯地證明,中國除了走社會主義道路沒有別的道路可走,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的惟一正確的選擇,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是一條付出了沉重代價而獲得的真理,也是一條千真萬確、顛撲不破的真理。

(3)世紀之交中國所處的國內外環境決定了必須搞社會主義。鄧小平清醒地指出:從國內來講,“一旦中國拋棄社會主義,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要說實現‘小康’,就連溫飽也沒有保證”。“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區少數人更快地富起來,形成一個新的資產階級,產生一批百萬富翁,但頂多也不會達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擺脫不了貧窮,甚至連溫飽問題都不可能解決”。“如果搞資本主義,首先發生的就是無法解決十一億人都有飯吃的問題。沒有飯吃,中國人幹嗎”。“如果搞兩極分化,情況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區域間矛盾、階級矛盾都會發展,相應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會發展,就可能出亂子”。那樣,“中國就會發生鬧革命的問題”。中國不穩定,發生動亂,就不僅是中國自己遭災,還會影響其他國家。從國際環境來講,“整個帝國主義西方世界企圖使社會主義各國都放棄社會主義道路,最終納入國際壟斷資本的統治,納入資本主義的軌道。現在我們要頂住這股逆流,旗幟要鮮明。因為如果我們不堅持社會主義,最終發展起來也不過成為一個附庸國,而且就連想要發展起來也不容易”。“中國本來是個窮國,為什麼有中美蘇‘大三角’的說法?就是因為中國是獨立自主的國家。為什麼說我們是獨立自主的?就是因為我們堅持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一個國內環境,一個國際環境,都不允許中國自發地推行資本主義,而隻能是搞社會主義,當然是隻能搞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所以,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的大國,“堅持社會主義,是中國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十億人的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對世界是個災難,是把曆史拉向後退,要倒退好多年”。

(4)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說明,資本主義不是解決社會主義國家問題的靈丹妙藥。在西方敵對勢力推行“和平演變”策略下,社會主義大旗在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戛然降下。俄羅斯實行私有化的資本主義後,經濟出現衰退,政治局勢不穩定,民族矛盾依然尖銳。

正是基於對人類曆史發展總趨勢的深刻認識,基於對中國曆史和現實國情的深刻認識,基於對國內外形勢的清醒認識和把握,基於維護中國廣大人民利益和對世界人民負責的考慮,基於對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特別是中國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清醒認識,基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認識,鄧小平指出:“中國不搞社會主義不行,不堅持社會主義不行。”“我們選擇的道路是正確的。我們對自己的發展充滿信心。”鄧小平滿懷信心地指出,照這樣幹下去,“不但是給占世界總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條路,更重要的是向人類表明,社會主義優於資本主義”。共產黨人既認識了曆史發展的必然,就要責無旁貸地擔當起自己的責任來。建立在曆史必然性的基礎上發揮曆史主動性,這既是為中國人民謀利益,也是為世界人民作貢獻。

(三)關於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

我們之所以提出要增強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信心,是因為現在社會上確實存在一個信心問題。

中國要強大,社會主義要發展,不搞改革開放不行,改革開放是強國富民之路,這已成為當今國人的共識。倘若在長期實行“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左”傾路線繼而經曆10年“文革”動亂之後,我黨不果斷地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實行撥亂反正,引導中國走上改革開放之路,那麼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不可能出現新的局麵,中國也難於度過1989年的政治風波,難於免遭像蘇東劇變那樣的厄運,就不會是今天這個模樣,對這個判斷,恐怕沒有人會提出異議。在當今中國,走過了21年曆程,取得了在世界上獨具特色的巨大成就,帶來了翻天覆地變化的改革開放,已成不可逆轉之勢,已是一條義無反顧之路,這恐怕也沒有人會懷疑。問題是改革開放像所有的事物一樣,不可能總是直線發展,不可能一帆風順,不可能不經曆曲折,不可能不產生風險,不可能不付出代價,不可能沒有陣痛,人們對此顯然有些心理準備不足。在改革開放啟動之初,人們衷心擁護,熱情投入,充滿期望。在改革開放使國力增強,人民生活改善提高,社會日趨活躍的時候,人們充滿喜悅,充滿自豪。但是,當改革開放年深日久,改革改到攻堅之處,開放開到加入世貿組織,融入經濟全球化潮流之中時,難度、風險變大,矛盾、困難、摩擦甚至痛苦增多,體製的轉換、製度的變革帶來生產方式、社會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帶來利益格局的重大調整,需要人們調適心態,轉變觀念,改變在過去的計劃經濟體製和國門閉鎖的條件下形成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甚至謀生方式時,人們感到有些惶惑和驚恐了。國企改革要擺脫曆史包袱,走出困境,必須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必須調整結構,減少數量,提高質量,必須減員增效,以發揮主導作用,增強控製力,這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職工下崗和再就業的問題;政府機構改革,要減少機構,縮小編製,幹部就要分流,有些人就需要重新定位;教育體製改革,學生要自費上大學,畢業不再由政府包分配;社會保障體製改革、醫療養老保險體製改革,都要個人自己負擔部分費用;住房製度改革,取消福利分房,住房實行商品化;開放擴大,我們的國門前所未有地大開,外資進來了,外企進來了,技術信息管理方法進來了,境外、國外各色人員也進來了,好東西進來了,壞的東西免不了也進來了;隨著最終加入世貿組織日子的臨近,我們的民族經濟在麵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將麵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國家的政治和經濟安全將麵臨新的問題和變數。對這些,人們感到始料不及,思想上不知如何應付,覺得有了危機,對改革開放的走向和未來的結局產生了擔心和憂慮,信心因而也發生了某些動搖。一些人對改革開放的態度由支持而轉向懷疑、觀望,參與熱情有所下降。社會上各種牢騷怪話因此而迭出,各種順口溜不脛而走。在這樣的時候,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提出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以使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增強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信心,顯然是十分適時的,是完全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