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電視劇的問題
電視劇應成為電視台的一大業務支柱。好的電視劇不僅能給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能感染人,啟迪人。目前我省電視劇的來源主要有兩個渠道,一類是各台借助社會力量自行投拍,一類是從外麵交換或購買。在自己拍攝、製作電視劇方麵,我省近幾年可謂在全國搶盡了風頭,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如長沙電視台拍攝的《雍正王朝》、湖南經視台拍攝的《還珠格格》等電視劇,除在全國性電視評獎中拔得頭籌,令同行們刮目相看之外,也獲得了豐厚的經濟回報。
這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電視劇觀眾覆蓋麵廣,因而要格外注意政治導向及價值導向、生活導向、行為導向、知識導向、審美導向等非政治性導向。去年湖南電視台播放的《釜山大結盟》,就因一些值得商榷的劇情而引起了一些苗族同胞的爭議,這些教訓不可謂不深。在引進節目這一渠道上,各台對一些港台影視劇要從嚴把關。港台影視劇中不乏優秀的作品,但也有許多充斥著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內容,嚴重腐蝕了我們的熒屏。請大家看看政法頻道上周“先鋒影院”推出的一天一部的港台劇片名節目單:星期一《我對你有感覺》、星期二《偷偷愛你》、星期三《最愛的你》、星期四《重慶森林》、星期五《等愛的女人》、星期六《流氓醫生》、星期日《愛你愛到殺死你》。這些影視劇,不看內容,光看片名,就較庸俗、低級。還有一部《富貴再逼我》的港劇,中間有一段對白,父親:“有好消息宣布。”女兒:“是什麼,是不是’97香港不用回歸了?”(大意)像這種明顯有政治性錯誤的內容,傳播出去,影響很不好。最近,國家廣電總局下令,各電視台在黃金時段即晚上九點半以前不得播放港台和進口電視劇。希望各台在引進節目時,嚴格審片製度,從嚴把關。
(五)廣告的問題
廣告是目前我省廣電係統乃至全省新聞單位的主要經濟來源,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我們不能單純從經濟上去看廣告,廣告也要注意政治,注意導向,注意社會效益,遵循廣告法和有關廣告宣傳紀律,講求真實性、科學性。這個問題目前看來還沒有引起各新聞單位的高度重視,某些媒體唯錢至上,讓一些政治上不嚴肅、虛假浮誇甚至格調低下的廣告登上了大雅之堂。如在幾家電視台播放的“瀏陽河酒”廣告,利用已故領袖的名字結合名曲《瀏陽河》做廣告,極其不嚴肅,也侵犯了知識產權;春節前在電視台頻頻出現的“今年春節不收禮,收禮隻收腦白金”的廣告,不僅產品宣傳誇大其辭,而且助長了人們公費送禮的風氣,同時該廣告缺乏美感。此外開口笑酒的廣告詞“喝開口笑酒,笑天下可笑之人”也令人不知所雲。廣播電視係統在刊播廣告時,不能片麵強調經濟效益,過頭了,會淡化喉舌意識。廣告的導向性、真實性、品位和格調,不僅涉及消費者的利益,也直接關係著媒體的形象。希望大家引起重視。
正確導向,守土有責不是一個階段性的問題,而是全麵、全員、全程貫穿於宣傳工作。要清醒地看到,我們的工作在加強中還有薄弱,主動中還有被動,因此要記住三句話:一是形勢很好,成績不小,險情不斷,問題不少;二是做了大量工作,還有大量工作要做;三是問題什麼時候都會有,有什麼問題解決什麼問題,我們的工作就是在解決問題中前進的。
繁榮聲屏,創新出精是宣傳的另一個重點。這幾年從策劃到創意,從主創人員到編輯記者,都隱隱約約有一個“山重水複疑無路”之感,有如何贏得“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惑。從體製、機製、觀念、人才各方麵都有文章可做,我提兩個建議:一是充分發揮人才的優勢;二是大步邁向生活的底層。
廣播電視事業之所以有今天的興旺,很重要的一點是人氣旺,隊伍強,團結了一大批“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優秀人才,這些人才,不僅包捂目光高遠、運籌帷幄的領導班子,也包括戰鬥在一線的骨幹編輯、記者、編導、主持人。在今後我省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中,一定要重視對人才的挖掘和培養。領導者要樂當伯樂,善當伯樂,讓千裏馬真正跑起來。同時,要加強對人才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的培養。我們的新聞工作者是戰鬥在黨的新聞戰線上的戰士,應該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黨中央、省委省政府保持高度一致,要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武裝自己,提高自己的政治敏銳性、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新世紀的廣播電視發展之爭,最終落腳在人才之爭。
二是要大步邁向社會生活的底層。與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這是新聞工作黨性原則的一條重要要求。現在我們的報紙、廣播、電視,從新聞到廣告,從編輯到記者都有一種值得引起注意的傾向,就是推崇豪華、追求檔次、熱衷時尚,有些信息給人造成錯覺,有些報道引發基層群眾的心理失衡。這些現象應該引起警覺,予以糾正。要認真貫徹江澤民倡導的“深入深入再深入”的號召,把雙腳邁向基層,把鏡頭留給群眾,把版麵留給人民。這樣才可能在創新出精上有所作為。
三、要把廣播影視作為特殊產業來發展
近些年來,廣播電視產業的概念被越來越多地提出和引用,它在廣播電視發展中所占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它與廣播電視宣傳一道,成為了整個廣播電視事業奔馳的雙輪和騰飛的雙翼。這既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向前發展所產生的必然現象,同時也反映了人們思想的不斷解放和認識的日益深化。廣播電視產業要獲得更大更好的發展,有兩點需進一步探討和很好地把握。
首先,要準確把握性質。對廣播電視業的性質究竟怎樣認識?過去在這個問題上一直有點模糊不清和搖擺不定,曾產生過兩種片麵認識,一是把它完全限定在狹小的“意識形態”或“觀念形態”的範疇內,否定其產業的屬性。二是主張完全“市場化”、“商品化”、“企業化”,把廣播電視業全麵推向市場,否定其意識形態的性質。這兩種認識都是不科學的。
李嵐清指出:“新聞出版業應該是產業,可以說是特殊的產業,因為它有兩重性。特殊產業就意味著對它的管理要比一般產業更強一些。”明確了包括報刊、廣播、電視、出版在內的新聞出版業是一種特殊的產業。新聞出版業不同於一般的產業,從本質上說是意識形態性質的,屬於上層建築,但它的經營部分又具有一些產業的屬性,要進入市場流通,受到價值規律的製約。產業與事業的最大區別就在於,產業必須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通過市場競爭求生存、謀發展,努力提高經濟效益,在為國民經濟發展作貢獻的同時,為創造社會效益提供強大的物質保障基礎。
我根據自己這些年來對文化(包括廣播電視在內的大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考,提出了“發展文化經濟、建設經濟文化”的口號,明確文化經濟和經濟文化本質上仍屬於精神文明範疇,既具有事業屬性也具有產業屬性,同時提出不要把文化局限在“形而上”的精神範疇,人為割裂文化與經濟的本質聯係,而要把文化與經濟自然地融為一體,使之成為一種特殊的生產和特殊的商品,使原來的文化部門成為一個特殊的生產部門。我之所以在這個時候提出這樣的思想和口號,是基於對文化發展外在因素和內在規律的理性認識。
文化的發展從來不是孤立的、封閉的,而是與時代、社會的發展緊密相聯,並且在推動社會進步上肩負著重要的使命。從全球範圍來看,人類正步入全球化知識經濟的時代,經濟增長將主要依靠知識創新、知識的創造性應用和全球化的知識傳播,以知識為基礎的產業將成為經濟增長的支柱。世界經濟與文化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而這個一體化趨勢包括當代經濟與文化的一體化趨勢的產業下遊化趨勢、經濟的文化化趨勢和文化的經濟化趨勢。這就是經濟中的文化的、知識的、信息的、科技的乃至心理的因素將越來越具有重要的、主導的甚至某種決定性作用,而文化作為目前強大的產業結構已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的重要的甚至支柱性的產業。今天的競爭已不是資源勞力的競爭,而是文化科技含量的競爭。你想抓經濟,要先從文化入手,你想爭得明天,要在文化上領先;今天丟掉文化,明天就會丟掉經濟。知識經濟給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新的傳播媒介的迅速興起,又給傳統的文化產業帶來了挑戰。從全國範圍來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逐步建立並不斷完善,文化產業實行結構調整和轉換機製,國家重視知識創新,重視發展文化經濟,把知識經濟、文化經濟、創新意識作為我們在21世紀發展的至關重要的問題,並製定了一係列鼓勵知識創新、鼓勵文化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同時,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增長不是發展,富裕不是幸福”、“提高生活水平,不等於提高生活質量”、“今後貧窮的概念應該是不能滿足人們對物質以外的需求”等新觀念有力地促進了人們對文化的需求……這些都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和舞台,一些地方發展文化產業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積累了經驗教訓。從我省來看,近些年來,堅持把精神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既把宣傳文化工作當作事業來建設,也當作產業和實業來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12大重點工程先後落成並投入使用,電廣傳媒股票的成功上市標誌著我省廣播電視產業率先進入資本市場,還湧現了一批有較高價值的品牌,出現了引人注目的“湖南電視現象”、“湖南出版現象”等,文化產業正以其強勁增長成為我省新的產業支柱。然而,我省文化產業相當部分仍屬傳統的產業範疇,實行粗放經營,缺乏抗風險能力,遠不能適應知識經濟的需求。麵對新時代、新形勢、新要求,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如何乘勢而上,邁上新的台階?我們的文化產業如何應對新的挑戰,獲得更大發展?這就需要一個立足長遠、總攬全局的指導思想。“思想出思路,思路出財富”,“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隻有在思想上搶占先機,才能在工作中贏得主動。這就是我提出“發展文化經濟,建設經濟文化”的主要緣由。理論是用於指導實踐的,理論隻有掌握了群眾,才會變成物質力量。同時,理論也是需要豐富與發展的,希望同誌們積極探索,大膽實踐,把我省文化經濟、經濟文化建設得更加繁榮。
其次,要積極推進改革。我省廣播電視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具備了較大的規模和較強的實力,一些企業建立了權責分明、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製度,規範運行,取得了良好的業績,“電廣傳媒”股票成為證券市場傳媒第一股,廣播電視產業趨向多元化,“投入一產出一投入”的良性循環正在形成,湖南電視台和湖南經濟電視台年廣告創收均超過億元,廣播電視產業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廣播電視宣傳質量的提高。審視近幾年來我省廣播電視產業的發展,我們還可以看到一些問題和不足。一是發展不平衡。地區之間、企業之間的經濟規模和經濟效益存在差異,有的地區、有的企業實力小、效益差、資產負債率高,甚至資不抵債。二是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一些該淘汰的落後生產企業沒有被淘汰,該重點加強的沒有得到加強,資源未能按照市場原則向高效益、高附加值的產品生產流動和集中。在我省廣播電視產業的分布中,以廣播電視服務業為龍頭的傳統產業仍占有較大比重,而以網絡信息為龍頭的新興產業尚處於起步階段。有的單位經營品種單一,僅僅依靠廣告經營取得經濟效益,抗風險的能力比較差。三是經濟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擴大再生產仍以外延型為主,沒有向內涵型為主轉變,以致造成頻道資源的浪費。生產經營方式仍是粗放型,沒有向集約型轉變。產業增長方式仍是追求數量,而不是追求質量提高。
廣播電視產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改革,要通過改革,充分調動廣大廣播電視工作者的積極性,努力實現從擴大規模數量為主向提高質量效益為主的轉換,不斷增強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的生機和活力,進一步壯大廣播電視企事業單位的實力。
關於我省廣播影視業、新聞出版業的改革,我們已有一些初步的設想,在這裏提出來,供大家研究。
一是規範組建集團。做好組建報業集團、出版集團、發行集團、廣播電視集團和電影集團的試點工作,是當前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與其他領域的集團相比,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組建的集團,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性質。要著力回答和解決好這樣幾個關鍵問題:如何從管理體製上確保黨對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的領導;如何規範各類媒體堅持黨性原則,把握正確導向,很好地發揮喉舌功能;如何將建立法人治理結構與堅持黨管幹部的原則相統一;如何保證新聞宣傳這個主業免受其他經營活動的幹擾,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要解決好這些問題,就要在國家關於組建企業集團的一般原則的基礎上,從產權關係、法人治理結構等方麵設計出符合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特點的、約束力強、管理規範的模式來。這是組建新聞出版廣播影視類集團成功與否的重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