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反問自己,活著要為社會做點什麼?怎麼才能夠活得有意義?在生命還沒有結束的時候,一定要創造出自我的人生價值。在自我的生活環境裏,不僅要讓自己從內心中走出來,而且更要幫助別人從生活中的煩惱解脫出來。現實畢竟是現實,需要我們去麵對,需要我們去適應,更需要我們去認識。
想讓自己從煩惱中解脫出來,首先要認識自己。認識自己,不是把自己放在某一個定位,而是把自己放在一個適合自己的位置,以水作鏡,以銅作鑒,時刻警醒自己。不要把自己從自然中脫離出來,更不要把自己從人群裏脫離出來。找到自己的特性,從而認識自己的本性。
當下這個時代,社會的步伐變得匆匆,給人們帶來了無形壓力。很長一段時間,我想為人們做一些事情,總是找不到合適的方法。生活中,遇到過很多的人,也隻能不厭其煩地為他們講述怎樣走出煩惱。講解過程中,他們領悟到了,生活的一切都是由自我的思想所造成的。要想讓自己的生活有質量,生命有價值,人生有意義,就必須放下自我,走出自己的內心,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與快樂。這也是活著的哲理。
在認識自己的同時還要做另一件事,就是剖析自己,主要是剖析自己的思維。因為每個人在生活裏都會被各種各樣的事情纏繞,難免會被生活困擾。最好的辦法就是,在認識了自己以後,再深層次地剖析自我的思想。思想決定著生活方向,決定著自己人生的選擇,不能不給自己機會,要大膽地應對自己的思想。
自我的意識形態,主導著自己的生活模式,也會引導著自我人生定位。而這個定位,往往會使自己迷茫,使自己失落。所以我們的生活是靠自我的定位模式,以及思想理念在意識形態中調節心理與現實的種種關係,調節自我心理平衡,達到一種自己人生價值的頂峰,從而使自己的人生成功。
人都說活著,命運對自己不公平。其實這是消極生活心理。命是父母給的,它是先天的原始本性。而運則是自己對生的認識,如果得到機遇,把握住了機會,就能讓自己成功。人的幸福,不是靠外來的力量,全部是來源於每個人內心。所以壓力不是外來的,同樣是來自自己的內心,平衡自己的心理,壓力就會自動減少。
人往往會在生活中迷失,不僅僅是迷失方向,而且是迷失了自己。迷失了自己,怎樣才能找回來?找回自己的條件是什麼?隻要我們翻開這本書,用心地閱讀,你會發現,我們每個人都是迷失者,都需要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找回自己,給自己徹底做一次解剖,給自己的人生一個準確定位。因為我們的生命品質,建立在發現機遇、把握機會之上,不是當下眼前的利益,是一生的人生價值。
通過自我的個人審視,在心靈上給自己全麵提升,洗禮自己的生命,再一次讓靈魂升華。自我的生命意識就是如此,在一次次省思中得到淨化,去滿足自己的內在,欣賞自己完美的生命。在價值觀領域裏,種植自我真理的覺醒,戰勝久藏在內心的邪惡,走出真正有意義的人生世界,去接納外來的、有價值的營養。
有一顆清淨的心,就能觀照自我,時刻讓自己保持這顆清淨之心,省思自己的人生道路。在生命旅途中,唯有自己的思想支配著自己的行為,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們必須要清靜自己,才能認識自己的生活。以思想為先導,我們才能做到“心若自明,人亦自淨;心若塵糊,人亦糊塗”。依照自我內在的清淨,覺悟自己理性的價值,發揮自己的功能。
要做一個大度的、相信人的、去愛人的人,就必須解放思想,使自我從煩惱與狹隘中走出來。那些恐懼、擔憂和焦慮,也就會遠離我們。生命不是憑感覺,依靠的是理性,控製自己的情緒,辨別生活中的善惡美醜。每個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會受到外在的影響。當受到幹擾時,我們應該試著去了解自己的心情,控製住激動的行為狀態,以便我們能夠支配它,抑製情緒衝動,防止自己做出令人遺憾的事情。
也許是自我覺醒的緣故吧,或者是一直以來都想為社會和人類做點什麼,這種想法在我的生活中占據著主要位置。為了滿足這種願望,我決定要寫這部書。起初也不知道該怎樣為本書命名,在一次散步中,偶爾心有靈犀,就取名《走出自己》。不但勸別人走出自己,也是時刻提醒我走出自己。
去年冬天去北京大學學習,有幸認識了王聰編輯,經她介紹與馬旗主編相識。他看到了這部書的部分書稿,問可以給他出版嗎?我欣然應允。回杭州後,通過數月的努力,結合自己生活中所領悟的一些感受,以及與他人的思想交流,終於完成了書稿。短短數語,寄在書前囉嗦筆墨,是為序!
龐舉才
2012年三月三十日
於杭州西子湖畔歸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