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究竟是個什麼樣子袁昌英
那麼,人生究竟是個什麼樣子?
據我個人經驗,當我根本未曾聽說過“人生”二字時,我的人生最為美好。
記得很小的時候,住在冀東鄉下的老家,深宅大院,後臨薊運河,園中靜靜地生長著各種植物:藤蘿、葫蘆與葡萄,爬在架上;南瓜、茉莉、小蔥、韭菜,長在地上。花間飛著蜂蝶與蜻蜓,地上爬著大大小小、黑黑黃黃的螞蟻,草上有蚱蜢與螳螂。這些,充滿著生機,而又十分的靜謐與安詳。有時,趁著工人挑水的機會,溜出後門,去看看白亮的河水,河上有漁船,對岸有田野,依然是一片寧靜與遼闊。
那時,我覺得世界真是無限的美好。我有的是對人間的信心,可以細細欣賞這世界,從不覺得寂寞與空虛。
慢慢地,我逐漸長大,接觸到大自然以外的人為世界,開始感覺到人間不再那麼寧靜與平和。不過,仍不缺少良朋益友,和欣賞世界的心情。中年以後,卷入了工商業社會,才切實體嚐到冷暖人間。炎涼世態,知道了這是怎樣一個易於使人迷失的世界,天天席不暇曖的人們,大多數所追求的非名即利;再難尋到單純的人間情誼,與對天然世界由衷的欣賞之情了。
老子說:“其出彌遠,其知彌少。”在重奢華、講收益的現代入世生涯裏,人人都有越來越廣的人際交往,懂得越來越多的人情世故和社交手段,卻也都不由自主地離天然越來越遠。對真正的人生樂趣和意義,越來越覺茫然。
老莊一派的哲學家極力提醒世人,要避開人事糾纏,功利牽絆,實在是因為早已見到,人生樂趣並不來自名利征逐,而來自腳踏實地,用單純的心情,為做事而做事,和坦然無私的對世界的欣賞之情。凡事如果以“利”為先,就會失去埋頭耕耘的信心與樂趣,也失去了人與人間的互愛互信之情。因為“利”是要“爭”的。而“爭”的最直接的意義,就是要求速效,並且要假定人人都是敵手。於是,人生乃成為一個“戰場”,人間原有的真情與善意,都不得不為之消隱。
我想,現代人之所以急於“美化人生”,無非是希望找到一點力量,使這“戰場”恢複它天然的坦蕩與柔和,找回人間的真情與善意而已。
為了充分發揮自己的天賦,和造福社會人群,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建功立業。但在這發揮與建樹的同時,人人也都希望人間有善意,有真誠;而且自己能有餘情來欣賞這個有善意和真誠的世界。
我國人生哲學,綜合了儒、道、釋三家,所得的結論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所謂的“世”,指的是“人為之世”。這個人為的世界裏,由於爭權奪利,而扭曲了天然的人際關係。越是重視榮利的社會,越是無法維持人與人間的純情,而使人間充滿了嫉妒、戒備與敵意,互相利用,又互相爭奪與傾軋。
仔細想想,我們即可發現,入世生涯的一切苦惱,都由人際關係而來。而人際關係之所以成為人間一大苦惱,則是由於“私欲”。所謂“私欲”,包括擁有之欲,和想要淩駕別人之上的狂妄與虛榮。前者我們稱它為“私利”;後者可以稱之為“私榮”。
“利”與“榮”,本來也是人性天然的要求,但它必須是“公利”與“公榮”。而不幸,一般人們所想追求的,大多是“私利”與“私榮”。
要使生活美好,先得使自己保持無私與單純。不為私利與私榮而傷害到親情與友愛,不把私利與私榮當做人生正常的目的,不為外在環境的影響或不純正的目的而虛偽矯飾,才可以我行我素,不必刻意經營。生活的麵目也就自然會單純可喜了。
當然,一個人,入世既久,習染已深,既無法百分之百的“出汙泥而不染”,也不易在一轉念之間,就回到了單純。因此,我們需要一種經常的“提醒”,來使自己迷途知返。而這提醒,就是一種超乎物欲之上的、使心靈淨化之力。心靈淨化,才能回到無私,才能不為外在利欲所誘,放開無謂的征逐,而有餘情欣賞世界上真正的美好。這份無私的美德,和對世界的欣賞之情的維護,也就是美化人生的力量了。
我國儒道兩家都著重“祛利”與“忘私”。儒家所提供的是道德,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強調自我,而去尊重和關心別人。如能做到大家都肯推己及人,人生自然會美好與祥和。
道家所提供的是高格調的人生境界,重點在於“欣賞”。教人有優美的情操,懂得愛好自然,崇尚純樸、恬淡、飄逸與豁達。使人由欣賞天地宇宙之大,體會到自己的渺小,了解到物欲征逐之無謂。而又由於愛好自然,及“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對大生命的了解,而對世界有更高層次的熱情。使人愛宇宙萬物,但絕不狂妄地想要把這宇宙萬物都據為己有。又由於了解自己的正是宇宙萬物之一,而覺得宇宙與自己為一體,自然而然地就能仁人愛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