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落後就要挨打(1 / 2)

攤開曆史的畫卷,我們可以看見:世界之舟順著彎曲的曆史長河慢慢地向前駛去,從17世紀中葉開始,世界之舟泊在了近代文明的港灣。

然而,直到19世紀中葉,中國才在外來因素的推動下進入了近代社會。

1840年是中國曆史的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中國是一個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封建製國家。當時的清朝當政者,仍舊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醉心於“閉關鎖國”下的盲目自大。殊不知,歐洲的英國、法國、德國,北美洲的美國,甚至是亞洲的日本,都已於18世紀60年代後期,先後完成了工業革命,並在新的生產方式的推動下迅速強大起來。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曾說過的,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

曆史是無情的,也是公平的。落後就要挨打。

1840年,當英國的堅船利炮轟開中國的大門時,也意味著這個長期“閉關鎖國”的東方大國所構建的防線被徹底衝破。掠奪是一切資產階級的生存法則。仰仗工業革命獲得快速發展的西方國家,麵對中國這塊“肥肉”早已垂涎三尺。自此,西方列強紛至遝來,不斷發動侵華戰爭。懦弱無能的清政府麵對西方侵略者的先進武器,根本就無所適從,在曆次的戰爭中都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為了能苟延殘喘地生存下去,他們與西方列強簽訂了一係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山河在流血,人民在痛哭。中國一步步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淵。

對於這個地大物博的神秘東方古國,貪婪的外國資本家早已是急不可待。隨著中國大門的洞開,他們紛紛前來尋求更廣大的市場、攫取更豐厚的利潤、獲得更多的資源。雖然外國資本的進入使中國原有的自然經濟受到極大的衝擊,也引起了社會階級關係的變化,但卻不足以推動中國演變成為完全獨立的資本主義社會。封建剝削製度仍舊存在,並在一定程度上與資本主義經濟產生了抗衡。正因為如此,中國還是一個半封建的國家。

本來就飽受封建勢力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如今又遭受外來勢力的奴役與掠奪,這對於手無寸鐵的中國人民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中華民族陷入了深重的苦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救亡和發展是近代中國的兩大曆史任務。很顯然,不順利完成第一個曆史任務,是無法完成第二個曆史任務的。換句話說,要使中國得以發展,就必須先救中國。

但是,誰來挽救岌岌可危的中華民族,誰來拯救千千萬萬的民眾呢?

19世紀後半期,地主階級內部、農民階級、資產階級改良派都曾輪番上陣,開展過一係列勵精圖治的救亡措施。不過,無一例外地遭到了失敗。事實證明,這一切盲目的試探都是徒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