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從受眾的角度來說,信息需求的個性化越來越突出。傳統媒體的新聞複製難以滿足他們的信息需求,這就必然促進網絡媒體的發展。信息全球化發展進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全球媒體信息走入受眾視野,當有無限多的新聞信息可以供個人選擇時,“把關人”就失去了以往的意義。
二、把關主體的分類
網絡傳播中的“把關人”主要有四類主體:政府、職業人、網絡服務商以及網民。
1.政府。政府是網絡信息領域內的宏觀“把關人”,它是媒體外部組織及環境層麵的“把關”。在互聯網事業發達的西方社會,相關階層從未放棄過對媒介的管理,對網絡也不例外。網絡的高投入和高技術特征,使得在絕大部分國家裏掌握最先進網絡硬件設備和軟件配置的都是國家出資的軍事、大學和科研機構。在西方,網絡這種與權利組織先天的親緣關係保證了網絡上有損於當權者的內容一旦被發現,就能夠被技術“屏蔽”掉。政府對ICP的控製是多方麵的,可以借此對網站進行管理。政府對網絡的把關主要采用三種方式:行政手段、扶持網站和加強傳播。行政手段主要表現在信息屏蔽、“封殺”網站和規範管理方麵。例如,政府在網絡信息傳播方麵作出一些規定,對網絡進行管理和規範,從而影響其職能範圍內的網絡信息的傳播。2000年9月20日國務院第31次常務會議通過了《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對互聯網的相關經營活動進行了一定規定。加強網站扶持,可以通過網站來傳播、貫徹自己的意圖;另外就是通過基礎設施的建設,推動本國在網絡中的信息傳播,以改變本國在網絡中的不利地位,從而使本國聲譽在網絡中得到加強。
2.職業人。所謂職業人就是指受過專門訓練、具備一定專業知識、懂得相關職業技能、擁有職業操守的一群專業人員。網絡媒體的職業把關人既包括傳統媒體把關人,也包括專門的網絡媒體把關人,即網絡記者和網絡編輯。他們的把關直接影響新聞作品的質量。由於網站工作人員少,大部分網站還沒有自己的記者,他們的信息基本都是從傳統媒體中改編而來,並沒有什麼經濟效益,隻是對傳統媒體進行宣傳而已。因此,所謂的職業把關人更多的指的是網站編輯。網絡技術和網絡信息的海量對“把關人”要求更高。“把關人”必須同時具備技術和“慧眼”才能“把”出好新聞。首先,網絡編輯必須學會網絡新聞技術,比如,對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的編輯與發布;操作大型數據庫及信息發布係統,製作精美的網頁等。其次,就是要從海量信息中選出最佳信息,而且還要十分快地選出。
3.網絡服務商。主要是指網絡內容提供商和網絡中介服務提供商當中的主機服務提供者。這些網絡服務商一般都能夠對網上信息進行一定的控製,既可以以自己的名義發布信息,又可以對上傳到自己網頁上的信息進行一定的處理。在BBS、聊天室、討論組、電子郵箱等網絡提供的服務上每個人都可以發布自己的言論、想法,這就進一步提高了把關的難度,把關行為在這裏更多地體現著行為的自發性和非組織性。
4.網民。網絡是一個網民自由交流、傳播信息的平台。傳播信息的人也就是傳播內容的把關人。隻要具備一定的條件,網民就可以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言論和意見,成為信息發布者,因此,我們說網絡時代網民也成為“把關人”群體中的一員,也有的人把這些人叫做“虛擬把關人”。
在這裏,後三種“把關人”是微觀層麵的把關,他們主要通過對網站內容、網站結構與網頁設計以及“推送”技術對網絡傳播進行把關。
三、網絡把關特征
近年來,“芙蓉姐姐”憑借網絡傳播的優勢,在注意力資源極其短缺的大眾傳播時代,闖進了大眾的視野,形成所謂的“芙蓉現象”。打開穀歌、百度等搜索引擎,有關該現象的各種議論鋪天蓋地。盡管受到嘔像說、媚俗說、畸形自戀說、挫折補償說、嘩眾揚名說、虛擬夢想實現說、媒介惡意炒作誤導青少年說、審美疲勞乘虛而入填補空白說等各種視角的尖銳批評,“芙蓉現象”依然在網上很紅火。“芙蓉姐姐”的躥紅與傳統傳播理論的一個關鍵概念“把關人”的缺席不無關係。
在傳統的大眾傳播中,把關人擁有信息準入的特權,大眾媒介的編采人員依據媒介的一定立場、利益、價值等因素,在信息的生產、傳播過程中充當“把關人”的角色。這種把關是大眾媒介外部的人員無法參與的。而在網絡傳播環境下,隨著傳播權力的廣泛分布,專業傳播組織不再擁有傳播話語的霸權。過去由傳播者“推送”信息的方式,向受眾主動“拉出”信息轉變。但是,受眾的這種“拉出”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傳播者“推出”的內容範圍之內,雖然選擇空間相對較大,但是最終仍會進入某一個人或多個傳播者的勢力範圍。從傳播的國家化角度來看,技術發達、經濟發達的國家在網絡中占據著主導地位,網絡信息大多由少數幾個西方國家所壟斷,在這種情況下,處於“弱勢”國家和地區的受眾想要“拉出”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信息的機會也是比較小的。可見,“把關人”在網絡時代並沒有消失,隻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表現出不同的特點。伴隨網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人類將迎來網絡傳播的“後把關人時代”。
網絡傳播環境中,“把關人”不再像以往那麼重要,其信息過濾的特權已經弱化,他們也僅僅是個人信息和公眾信息的提供者之一。具體來講,他們的特點主要表現如下:
(一)經濟利益標準日益受到重視
我國當前從事網絡新聞傳播的媒體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政府機關報的網絡版,是一種傳統媒體內容的電子化,訪問量不高,傳播效果不佳;另一種是完全商業化的信息傳播網站,如新浪網。相對於傳統媒體來講,我國對網絡的管理相對比較寬鬆,完全事業製的網站比較少,目前網絡媒體大部分采用商業化的運作模式,並且這種趨勢目前更加明顯。這些網絡媒體一開始就十分重視受眾的愛好,以受眾的需要作為信息內容取舍的重要標準,在受眾心目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因此擁有較高的點擊率。為了走向可預測的隱性效益,走上資本的良性循環,我國網絡媒體審度自身,紛紛為新聞選擇重定“關卡”,拋棄以往過分政治化的宣傳導向,力求走受眾路線,向市場化過渡,完全改寫了“把關”標準。
(二)“把關人”角色非絕對化
網絡媒體具有人際傳播互動的特點,它能夠及時收到受眾的反饋,得到受眾發送來的信息。在互動傳播過程中,傳受雙方的地位不斷轉化,傳受雙方的角色不再絕對化。這一條信息的傳播者可能是下一個信息的接受者,下一條信息的傳播者可能又成為另一條信息的接受者。換言之,網絡傳播是一個非中心化的傳播結構,在這裏沒有中心樞紐,沒有集權,這種隨機變換的傳受定位、無集權的管理機製,造成互聯網空間的“把關人”角色不斷變化,以往單向傳播中“把關人”角色絕對化的情況在這裏發生了改變。
(三)“把關”程序減少
在傳統媒體中,“把關”是一種組織行為,信息的傳播一般需要經過記者、編輯、總編一層層的審核,最終達成成品信息的傳播,完成傳播任務。相比而言,新聞網站的工作比較簡單,常常采編發合一,從采集到寫作再到上傳基本都由一個人完成。在這種情況下,把關行為變得單一,把關程序減少,操作上更加簡單。傳統媒體的層層把關,造成了傳播權的壟斷和大量信息的流失,而網絡傳播的開放性則帶來了信息質量的良莠不分。
(四)把關人員水平參差不齊
由於網絡傳播比較強調傳受雙方的互動性,因此對網絡信息的把關不僅包括對信息的處理控製,而且還包括信息的傳輸與接受過程。“作為傳播者個人或者組織機構的把關人作用也始終存在於網絡傳播過程之中。”在網絡傳播中,任何一個信息發布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充當著把關人的角色。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2002年中國互聯網最新調查報告表明,截至2002年7月,我國上網計算機總數已達1613萬台,上網用戶總數4580萬人。這就是說,在理論上講,至少有4580萬人可以在網上自由發布信息,他們都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話語權,多多少少地行使著“把關人”的權力。而且這一數字還在飆升。到目前為止,我國新聞從業人員大約為50萬。4580萬∶50萬,一比之下,就可發現,僅就我國來講,網絡上“互聯網把關人”已泛濫成災,人數的增多使以前處於壟斷地位的“把關人”地位邊緣化,而以前的邊緣人成了新聞信息的“把關人”。
網絡傳播中非職業化“把關人”人員多、水平差異大,給網絡把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四、加強網絡媒體的“把關”
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雖然在技術、傳播手段與傳播方式方麵有很大的不同,但網絡媒體的傳播同樣具有政治、經濟、文化的社會屬性,同樣具有反映輿論和影響輿論的社會功能,同樣擔負著向社會和公眾負責的社會責任。信息時代,網絡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工具,人們通過它看新聞、查資料、炒股、清算各種業務,等等。可以說,我們的生活已經深深打上網絡的烙印。網絡上的信息如果不經過控製、過濾和篩選,有可能會誤導受眾,甚至導致社會負麵影響。網絡媒體不僅存在把關人,這種把關職能應該更進一步加強。
(一)加強把關人意識
把關意識的強弱直接影響到把關活動的效果。一個認真負責的把關人,心中裝著受眾,對手中的傳播內容絕不會輕易放過。遇到不認識的字,不輕易相信別人的提醒,而用詞典去核實;遇到不合常理的事情不會想當然地去報道,而是多問個為什麼,對內容進行進一步的考察。在這方麵,網絡媒體應該學習傳統媒體的做法。例如,寧波晚報國內新聞編輯在看到北京電視台播出《紙做的包子》的“爆炸性”新聞後,不是采用跟寧波其他媒體一樣的做法,進行轉載,而是通過自己的分析、思考,對此內容棄而不用。編輯認為“用這種紙殼加肥肉做出來的包子,比真正的肉包子節省了大量成本,一天多賺近千元”的說法根本不成立。一家普通的小吃攤往往一天的營業額不過千來元而已,怎來如此暴利呢?實在不合常理!網絡媒體傳播的內容,有相當部分都是轉載其他媒體的報道,自己的記者外采的新聞報道很少,因此,我們在轉載的時候千萬不要忽視了對內容的分析和把關,不要盲目相信,而應該堅持質疑的精神。
網絡媒體時代的把關與傳統媒體的把關存在一定變化,新媒體把關人也應該樹立新把關意識。除了要向傳統媒體的編輯記者學習他們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之外,還應具備多方麵的素質與能力。“新編輯”不僅要會采訪會寫稿會編輯會拍照,而且還應該具備處理文字信息、圖片信息、音視頻內容等多種能力,還應該具備管理互動社區的能力。
(二)扮演好把關人的三重角色
2005年7月初,倫敦發生了一起連環爆炸事故。事故發生時,英國的普通市民亞當·斯塔西(Adam Stacey)當時正在發生爆炸的King Cross地鐵站內,他通過手機對現場進行了拍攝,並不停地將即時照片發給一個經營博客網站的朋友,很快,斯塔西的照片被picturephoning·com和“維基百科全書”網站采用;隨後,斯塔西的圖片又被天空電視台、美聯社采用;最後,BBC和英國衛報等媒體也采用了這一照片,成為世界上第一張現場照片的作者。媒介工作者在這次事件中不再是讀者第一時間獲取信息、並對該信息保有信任的唯一渠道。傳播者在信息傳播中“把關人”的壟斷地位被大大地撼動。
新媒體時代,網絡把關人應該轉變思路,確立新把關人角色。
1.審核員角色。假新聞往往聳人聽聞,頗具誘惑力,像大沙漠要變世界大墳場、科學家換頭手術成功諸如此類。這時,編輯應牢記:正確比速度更重要。目前,網絡媒體不少的新聞作品來源於傳統媒體,摘錄、轉載的現象比較普遍。把關人審核員角色要求我們在轉載前必須對相關內容、信息進行核對,不能人雲亦雲。例如,2008年5月1日,某報刊登了一則頗為激動人心的新聞:日本東京為緩解人口居住壓力,要造高2004米的“超級金字塔”,可容納75萬人居住。對於這樣的新聞事實就需要好好斟酌了。
網絡媒體與報紙雜誌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報紙雜誌作品講求精細,有眾多編輯層層把關,而網絡媒體相對而言信息量大,編審人員有限。這就意味著編審人員每天的工作任務十分繁重,工作量比傳統媒體要大很多。他們每天需要處理大量的信息,新聞頻道的編輯一天常常要處理上百篇稿件。論壇、博客、貼吧等互動社區的管理員一天甚至需要看成千上萬個帖子。因此,他們對傳播內容的把關更多的是對內容的審核,既有文字的審核,也有音頻視頻的審核,甚至有時候還可能要對一些傳播的動漫作品進行審核,發現並刪除其中違反法律、含有人身攻擊或對青少年身心有害等內容的信息。
2.服務員角色。服務員角色就是說,把關人要為新媒體受眾提供各種交流方便。例如為網民提供舒適的網上家園,通過提供讀、寫、評的服務使網民在這平台進行互動交流;營造和諧的網上氛圍,讓網民能夠迅速、便捷地獲得所需要的信息,並在整個活動中得到快樂。這就要求編輯要懂得聚攏人氣,把更多網民吸引過來,把優秀稿件推介出去,換言之,也就是要善於“為他人作嫁衣”。
新媒體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提供服務項目。為了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首先要明確各自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傳媒界的工作人員、未來的傳媒工作者還是關注傳媒界的網民,要了解網民需要什麼、想要了解什麼、什麼信息對他們有益,等等。網絡媒介應改變思路,加強對受眾需求的研究與分析,根據自身的定位、特色和受眾的需要,提供多方麵的信息和網絡服務。
當然,服務質量的提高,首先要有技術保障。從技術上保證網民非常便捷地獲得需要且想要的信息,保證有足夠的帶寬,讓網頁設計得更加簡明化、人性化,欄目設置要合理,盡量消除網友瀏覽過程中的各種障礙。其次,必須不斷提高編輯能力,讓網民尋找信息的時間盡量縮短,用非技術的方法提高效率。
3.引導員角色。中國25歲以下網民已經占總數的一半,這一年齡段的青少年網民對互聯網的依賴度很高,但心智尚不健全,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強,網絡行為容易失範,導致不良網絡文化現象時有發生,甚至釀成了很多慘劇。這就要求網絡媒體肩負起應有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守好青少年網絡陣地。
2005年四五月間,針對因日本極右勢力挑起的中國網民過激的反日情緒,人民網組織發布了一係列評論文章,其中《我們怎樣表達愛國熱情》這篇人民時評被許多網站轉載。這篇評論引起很多網民關注,連續多天排在人民網當天瀏覽排行榜和網友熱評排行榜前列。這篇評論獲得了第十六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是第一篇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網絡評論。另外,人民網還邀請研究中日關係、中日經貿的專家和人民日報駐日記者、人民網日本鏡像站負責人等到強國論壇與網友在線交流,批駁日本極右勢力,介紹日本人民對華友好的實例,分析中日經濟的互補情況及相互依存局麵,解答網民的疑慮與疑惑,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突發事件或特殊時期,發揮網絡的議程設置功能能夠達到較好的引導輿論的效果。
網絡,尤其是互動性很強的論壇、貼吧、即時通訊工具等,網民隨時發帖,網民相互間即時交流,彼此之間很容易受到情緒感染,容易出現非理性、情緒化、亂起哄的情況,嚴重時這種非理性的網上行為還會演變成網下行動,對現實社會產生衝擊。因此,網絡不能放棄對網民、對輿論、對社會的引導。網絡引導,既不能堵塞,也不能隻往一個方向流,該禁行的禁行,該放行的放行。
網絡引導可以采用各種措施進行,比如刪除情緒過於激動、走極端的帖子,推薦一些比較理性的帖子,請有關專家學者來介紹情況、剖析事理,在線回答網友的疑問,緩釋網民的過激情緒,等等。引導網民是網站的職責,也是維護網絡秩序的需要。
(三)大力發展傳播技術
網絡傳播相對於傳統媒體來講,對技術要求比較高。不少把關活動都需要借助技術這一手段來完成。但是,目前來看,網絡技術還處在發展階段,技術上的問題阻礙著把關功能的發揮。比如,政府“封殺”的一些網站容易掙脫技術上的控製;網絡信息發布是通過節點,信息發送FIP請求後到達網絡節點,連接上之後,網絡自動送出此信息,所以沒有設卡,造成一些論壇雖有版主,但是版主隻能在受眾傳出信息後對信息進行修改和刪除。另外,一些網絡黑客可以通過一種特殊程序對傳出的信息進行修改和抹殺。這些不足和缺陷,使網絡技術的發展成為必然。
(四)加強相關製度建設
網絡把關,單靠媒體自身的把關有時候很難達到應有的效果,在這裏,政府的把關也是缺一不可的。政府把關主要是通過一些製度的建設和法製的健全來保障和實施。對那些不加選擇的傳播有害信息的網絡媒體,政府必須通過健全的法律法規實施懲戒,直至完全禁止此類網絡媒體在本國內運行。2009年年初,世界著名的搜索引擎穀歌,由於抵製中國的網絡“過濾”規定,與中國政府公然發生對抗。在此事件中,中國政府從本國的法律法規出發,援引了大量西方國家管製網絡媒體的案例,有理有力地批駁了穀歌公司和美國政府的不當指責和威脅。由此可見,加強網絡媒體監管方麵的製度法規建設,是政府引導網絡媒體走向有良知、守法律、講責任的必由之路。同時,由於網絡傳播中的“網民”把關人廣泛存在,這些非職業把關人水平整體不高,通過製度建設在一定程度可以保證信息的質量。
目前,我們對於網絡的建設與管理相對比較寬鬆,要進一步提高網絡內容的質量,加強網絡媒體的把關,還必須加強相關的製度建設和法製建設。製度建設可以從宏觀上規範網絡行為,法製建設不僅可以起到正麵引導的作用,同時還可以通過違法成本的管理來促進網絡發展。
總之,網絡傳媒的出現給傳統的大眾傳播理論帶來了震撼性的衝擊,“把關人”理論也必須在新的傳播環境中根據網絡的特點不斷進行自我調整,在新的形勢下,變障礙為動力,使網絡時代的大眾傳播走向良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