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道要求事實準確,講究數據確鑿,很多時候,信息源也作為新聞報道的一部分進入新聞作品裏麵。信息源的質量直接影響新聞報道。為了樹立組織形象,撈取政治資本,各種媒體公關不斷出現,媒體中純宣傳性的信息不斷,一些媒體中真正具有新聞性的信息被慢慢侵吞;還有一些人為了博取眼球、獲取私利等原因,向媒體提供一些不真實、侵犯別人權益或隱私的信息,例如,2003年成都的“性交易”事件。
2003年6月28日,成都女歌手周璿(原名周美凝、周美琳)在成都舉行自己小說《絕愛》的簽售活動時,突然說:“曾經有一個以演皇帝而出名的影視大腕,答應出席我的簽售做嘉賓,但要我親自去請。我去了以後,他卻提出了我不能接受的要求……”此言一出,一石激起千層浪。2003年6月29日,《成都商報》即刊文《“皇上”提出怪要求》,7月2日刊文《張鐵林怒否“皇阿瑪”》。緊接著,女歌手在7月3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指認皇上就是張鐵林。7月4日,《“皇阿瑪”就是張鐵林》的報道見諸報端。該文稱:“昨日,形容憔悴的周璿麵對眾多的媒體,終於第一次公開指出‘皇上就是張鐵林!’”至此,此事的醜聞主角明確指向著名演員張鐵林。此事也成為2003年娛樂圈轟動性的新聞之一。眾多媒體紛紛跟上,一時間,“皇阿瑪”提出性交易的傳聞甚囂塵上。
與此相對應,一些掌握信息來源的人,因為害怕報複、損害自身利益,不願意提供消息;一些政府領導人,為了自己的烏紗帽對一些負麵消息進行封鎖,譬如礦難發生後,媒體去采訪卻獲不到應有的信息。這樣就會導致一些鮮活的話題難以進入媒介報道領域,直接影響媒介的新聞報道。
二、記者
記者是信息的收集者和加工者,在得到新聞源以後,記者需要進行采訪,對信息進行辨別、取舍和加工。采訪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記者在采訪前的準備、采訪中碰到的困難等都直接關係到信息資源的收集,影響著新聞稿的寫作。記者在采訪活動中必須動用所有的感官來收集資料,筆記本也應該反映出這種報道格局。采訪結束的時候,筆記本應該充滿了場景、氣味、聲音和質地的細節。采訪中要不加選擇地收集所有的細節。
如果說采訪是對信息源的核實與補充、完善,那麼接下來的新聞作品製作則是對信息的取舍與組合。那麼記者是怎樣進行信息取舍的呢?記者在對信息進行取舍時,主要依據它的傳播價值,也就是說,判斷信息是否具有傳播的必要性。有關新聞價值的標準,中外學者一直存在不同意見。但是,通常對以下幾個方麵都比較重視: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趣味性和時新性。
記者對信息進行篩選後,然後根據報道方式的需要對相關材料進行加工組合。下麵是不同記者對於同一新聞素材的不同加工與組合。
美聯社的報道
紐約州,傑瑞克——戴納·奎格利職業生涯中的第一次勝利的喜悅被隨之而來的父親的死訊衝淡了。
周一,在三洞延時加賽後,奎格利用2英尺標準竿的推杆進球擊敗了傑伊·西格爾,並且榮獲了美國職業高爾夫球協會最高巡回獎的100萬美元獎金。
頒獎典禮之後,奎格利接到了弟弟保羅的電話,得知82歲高齡的父親華萊士·奎格利在幾個小時前死於癌症。
《紐約時報》的報道
把畢生的心血都奉獻給高爾夫運動的戴納·奎格利終於迎來自己渴望已久的一刻,他沉浸在獲得高爾夫球聯賽冠軍的喜悅中。
奎格利剛剛在麥多布魯克俱樂部的諾斯維爾長島激烈的一流選手比賽中艱難地獲勝了。然而當他把自己的帽子拋向人群,擁抱自己的妻子,手捧獎杯之後,就在狂歡會回到俱樂部的路上,手機上一個電話中斷了這一切。
奎格利接到電話,一個人痛苦地在草坪上淚流滿麵,而善意的球迷們卻還在繼續叫嚷著表示祝賀。
另一邊,那是他弟弟保羅從位於羅得島首府普羅維登斯的醫院打來的電話,帶來他82歲的父親華萊士在下午死亡的消息,華萊士已經患癌症10年了。
“天啊,為什麼我沒有早點獲獎!”奎格利哭著說,然後進入了采訪室。他停頓了一下,呼吸急促地掙紮著說出幾個字:“上帝,這是給他的。”
在這兩則報道中,第一個版本采用的是說明手法,通過報道讓讀者了解事實,是一種比較傳統的報道方式,第二個版本采用的是敘述手法,以講故事的形式把事實告訴讀者。同樣的材料由於不同的加工、組合會產生不同的傳播效果,有的能夠吸引人,而有的則平平淡淡,甚至還有的枯燥無味。記者的采訪與寫作是新聞線索認識深化與思維創造階段,而非簡單地“複製”,它需要通過人的積極的精神勞動,在已知基礎上不斷發現未知,創造新知識、新觀念和新思想。由於傳播者個人之間的差異和所在媒介的差異,在傳播信息過程中,不同的傳播者會作出不同的選擇,同樣的信息源,不同的傳播者會作出不同的報道。
記者作為一個職業群體,個人的業務能力和職業道德各不相同,這也影響著新聞稿的創作。有的記者不僅在結構布局上精心安排,而且還非常講究遣詞用句,通過字句來抓住眼球。比如,通過具體的名詞讓報道顯得清晰,用動詞來增強故事的活力和表達的深度。對於一個脾氣火暴的政治家的描寫,有的人通過多個詞語的描述來表述,而有的則通過一個細節的描寫來表達。職業道德影響著記者業務能力的發揮。市場經濟條件下,被冠以“新聞民工”的新聞記者為了自己的飯碗,對不少揭露社會黑暗麵的新聞源進行攔截;或者收取封口費,對一些新聞事件不進行采訪報道。敬業精神是保證新聞采訪報道得以完成的重要基礎。實踐中,有的記者因為采訪報道花費的時日較多,在截稿時間、競爭壓力等各種客觀因素的擠壓之下,要麼對采訪敷衍了事,要麼自行聯想補充或者刪減,出現明顯的把關不力。如《楚天都市報》2008年7月13日刊登的《一個“非尖子生”的“傳奇”故事》,在采訪上就存在疏漏。這篇報道講的是武漢女孩張孟蘇雖然高考成績不佳,卻因助人為樂的舉動而得到麵試機會,並憑借其出色的綜合素質被新加坡政府理工學院錄取的“傳奇”故事。在采訪中,記者隻對張孟蘇所在學校的三位領導和母親進行采訪,而對“新加坡政府理工學院”和“20萬獎學金”部分卻沒有跟新加坡方麵聯係核實。後經數家媒體調查發現,張孟蘇隻是被新加坡一家私立學院預錄取,這與最初的報道形成了較大反差。
三、編輯
編輯是把握新聞質量的重要環節,主要工作有二:審稿和編排。審稿在這裏也就是對稿件進行修改和潤色;編排,在報紙媒體中主要是對版式進行設計、安排,電視媒體中主要是把新聞畫麵素材進行合理地編排組合,將畫麵、解說、字幕、音響效果與同期聲有機合成,讓每一條新聞達到播出要求。
以嚴格的、審視的眼光對待新聞稿,作品的質量就會大大提高,這也是編輯的重要工作。那麼編輯是如何進行稿件修改的呢?下麵是一篇廣播消息稿件的修改對比。原稿是1986年通訊員王惠黎、李茂甦發給新疆台經濟信息組縣人民廣播站的稿件,全文如下:
一百四十年前的三十裏館子複興
巴裏坤哈薩克自治縣城東三十裏處,在清代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一位山西的趙氏商人到巴裏坤經商,選定驛道上的三十裏村開設了個經營布匹綢緞煙酒糖果小店,後來生意興隆又開設了個飯館,招來往返在絲綢北道上的商旅,從而三十裏館揚名草原。
隨著曆史演變,三十裏館早已不存在了。但是三十裏館昔日飯菜味香、誠招天下客的美譽卻流芳至今。為了恢複三十裏館子,為現在的四化建設服務,繁榮草原經濟,活躍市場,石人子鄉鄉鎮企業經聯委,在三十裏館子原址上重新辦起“三十裏迎春飯館”。
飯館向眾公布:飯菜保證質量,價格低廉,服務保證滿意,歡迎指導。飯館從4月12日開業後,四鄉農民紛紛光臨,不到10天,已接待500多人次,日營業額50元之多。有位顧客還興奮地揮筆寫了副對聯貼在門上:昔日古人笑入門,今日農民喜盈門——名不虛傳。
消息是最廣泛、最經常采用的新聞基本體裁,這種新聞體裁隻報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講述詳細的經過和細節,以簡要的語言文字迅速傳播新近的事實。消息一般具有篇幅小、時間性強等特點,在寫作上通常采用“倒金字塔”結構,把最重要、最生動、最新鮮的事實放在最前麵,然後寫次要的事實,最次要的事實放在最後麵寫。而在原稿中,最主要、最吸引人的元素——飯館開業時間在第三自然段才出現,自然與消息的寫作要求不符;另外,第一自然段的新聞背景材料不僅位置不妥,而且背景材料有點多。總體來看,原稿基本事實都交代清楚了,是一篇比較好的稿件,但是稿件中的“鄉鎮企業經聯委”有些令人費解,屬於濫用簡稱;稿件中的“農民光臨”使用也不準確,采用“農牧民光臨”更為貼切。最後,編輯在忠於原稿的基礎上,根據消息稿的特殊寫作要求、廣播稿重口語等特點,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對原文進行了修改。修改後的全文如下:
巴裏坤草原百年前的飯館重新開業
通訊員王惠黎、李茂甦報道:4月12日,巴裏坤草原上的144年前古驛道上的一家飯館重新複興,開張營業,附近農牧民踴躍光臨。
清朝道光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842年,一位山西姓趙的商人到巴裏坤經商。他選擇驛道上的三十裏村——現在巴裏坤哈薩克自治縣城東三十裏處,開設了經營布匹綢緞、煙酒糖果的小店,生意興隆,接著,又開設了一個飯館,招攬在“絲綢之路”北道上的過往商旅。因而,這家“三十裏館”一時揚名草原。
歲月流逝,曆史變遷,三十裏處的飯館早已不存在了。但是,這家飯館昔日飯菜味香、熱忱接待天下客的美譽卻流芳至今。為了繁榮草原經濟,活躍市場,巴裏坤石人子鄉鄉鎮企業在原三十裏飯館的舊址辦起了“三十裏迎春飯館”。飯館向公眾宣布:飯菜保證質量,價格低廉,服務保證滿意,歡迎指導。開業以來,附近四鄉農牧民紛紛光臨,不到10天時間,就接待了500多人次。一位顧客興奮地揮筆題寫對聯贈給飯館。這副對聯是:“昔日古人笑入門,今日農民喜盈門”;橫批是:“名不虛傳”。
新聞稿的編輯和修改,沒有固定的程序和做法,一般情況下主要包括三個方麵的修改:內容的修改、結論和連貫性的修改、節奏和細節的修改。為了使已經完成的作品更好,編輯需要通過反複的檢查,對新聞事實和寫作格式進行嚴格把關。他們不僅要檢查拚寫錯誤、語法錯誤、寫作格式、事實的含糊與謬誤,而且還規定著新聞標題尺寸大小,對新聞標題進行審查。標題寫作是一門藝術。標題無趣、呆板,沒有讀者喜歡;標題閃耀光彩,才會有更多的讀者注意到這條新聞。新聞標題既要經濟,又要醒目,而且還要準確傳遞新聞報道的意義。
新聞編輯室的稿件流動模式故意設計得重重疊疊,在稿件處理係統的內部是要有幾個而不隻是一個編輯去檢查你的作品。從這個意義上看,編輯的工作就是把關人,他(或他們)決定著你的工作是否達到了他或他們的標準。隻有達到標準時,把關人才會打開大門,允許你的新聞報道走向媒介產品流程中的下一步。
四、媒體高層領導
所謂審片,就是指新聞成片從記者編輯完成到最後播出的過程,是媒體高層領導對傳播產品進行的把關活動。各媒體領導根據一定的原則,負責對自己所在媒體的傳播內容進行審查。領導審片能在較大程度上對新聞節目建設和新聞一線工作者素質提高起到促進作用。目前我國基本實行中央台播出的,由中央台總編室來審,各地方台播出的,由地方台自己把握。
審片工作是媒體對傳播產品的最後把關,隻有符合審片標準的產品才能進入流通領域,在大眾傳播媒體上被受眾接收、接聽或閱讀。從一定意義上講,審片者決定了一個新聞節目質量的生命,審片者的意識、水平和眼光的綜合能力決定了電視新聞到底能否承擔起“新聞立台”的曆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審片不僅是業務行為,也是政治行為。一般情況下,新聞審片遵守以下幾個原則:法律和政策原則、真實性原則、時效性原則和道德原則。前者是新聞報道輿論引導的需要,後三個原則是根據新聞作品的特殊要求提出來的,是提高新聞作品質量的有力保障因素。
在實踐過程中,新聞審片人究竟如何進行審稿呢?通常情況下,包括以下幾個內容:首先要看新聞報道是否與國家的大政方針一致,輿論引導的方向是否與黨和政府的有關政策並行不悖。這是堅持辦台和辦新聞節目的硬道理,任何違背這個硬道理的新聞報道都不能傳播給受眾。其次,審片時還應看等待播出的電視新聞報道是否符合國家關於廣播電視新聞報道的相關行業政策。要在“廣播電視新聞應該真實、公正”這一基本前提下,對照《廣播電視管理條例》的有關條款和國家廣電總局《關於切實加強和改進廣播電視輿論監督工作的要求》的相關規定,準確對即將播出的電視新聞進行認真審查,確保電視新聞報道的內容合法、方式恰當、導向明確、效果突出,沒有違反國家政策和行業法規的行為出現。第三,新聞審片必須從長遠和大局出發,采取對電視新聞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在保證新聞質量的基礎上,對新聞記者和編輯的作品進行數量的調控和品質的鑒定。第四,審片人應當按照媒介CIS形象設計標準,從新聞節目的風格設計、新聞報道的角度定位、新聞節目播音員的個性特征,以及新聞節目的後期製作等環節對新聞的采集、製作和外在風格提出有針對性的要求,進行有效引導,進而在新聞節目理念表達、高效視覺信息傳達、編輯記者新聞話語表達等方麵與電視台整體形象保持一致,提升新聞的傳播效果和人際影響力。第五,新聞審片人還必須從將要傳遞的新聞事實出發,從預期受眾的接受能力和思路出發,考量新聞采編人員的報道角度是否能被預期受眾理解,是否會產生誤導或者片麵影響,考慮新聞報道的深度和覆蓋麵是否能滿足預期受眾對這個事件的探求欲望,是否能有效引發預期受眾的進一步參與,達到事先預定的傳播效果和社會關注度。站在受眾立場上進行電視新聞審片。
審片不僅僅限於新聞作品,電視劇也不例外。電視劇《亮劍》就是其中一例。
在審連續劇《亮劍》時,審片人提出:粗話和一些不文明的細節拿掉;在戰地醫院裏李雲龍和另外一個領導同時喜歡上女孩田雨,爭風吃醋,拿掉;李雲龍去未來的丈人家,丈人是民主人士,說了一些對共產黨不滿的話,拿掉;有的地方把鬼子寫得太好,彬彬有禮,拿掉。片方據此改了一次,審片組再審,然後建議再改。反複三次,最後才通過。
央視總編室審片組成員陸善嘉說,中央電視台審查標準最嚴格,地方台“上星”(通過衛星,覆蓋全國)的審查相對寬鬆一些,不“上星”的地方台最寬鬆。最後,《亮劍》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播出的版本是24集,八套播出的相對寬鬆,28集。而在市麵上可以買到的完整版光碟是30集。中央電視台總編室審片時,每人手裏有兩個初審表格,第一張表格上麵有思想表達、藝術水準和收視預測三項,分別打分。第二張表格上要求寫1500字左右的評價,涉及故事梗概、藝術評判、修改意見和最後的建議等四個部分。最後平均達到90分的電視劇才可以在中央電視台播出。在電視劇的審片中,輿論引導原則不可放棄。目前,我國電視劇審片中,對色情內容的審查是最為嚴格的。
不同的媒介組織,目標、對象、功能、重點都會表現出一定的差異,因此,各組織的把關要求、規範、傳統和標準等方麵也會不一樣。不僅公共媒體和商業媒體對信息把關的要求不同,就是同為商業媒體,由於處在不同地域、涉及不同行業,也會不一樣。總之,把關人在進行把關時,總離不開媒介組織的定位、傳播理念和傳統規範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