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如何進一步完善農村氣象防災減災體係?廣大農村的氣象基礎還比較薄弱,氣象監測、服務手段還相對落後,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內,要針對廣大農村的需求,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第一,建設和完善農村公共氣象服務係統。進一步完善農村公共氣象服務信息發布渠道,充分利用電視、廣播、電話、網絡、手機短信等發布各類氣象信息,構建由電視、廣播、電話、網絡、手機短信等組成的農村公共信息發布係統。建立完善農村氣象預警信息發布係統,進一步完善手機短信氣象預警發布平台;建設由預警信息廣播主站和預警專用接收機組成的農村氣象預警信息專用發布平台,及時發布各種氣象預警服務信息;在通信基礎設施薄弱的鄉鎮或行政村設立專職或兼職的“氣象信息員”,解決氣象預警信息發布的“最後一公裏”問題。從而使氣象服務從城市延伸到鄉鎮和農村,推進基本公共氣象服務的均等化,實現氣象信息進農村、入農戶,惠及廣大農民,提升農村防禦和減輕自然災害的能力。

第二,加強農村氣象監測站網建設。加快建設農村氣象監測站網,形成對農業生產、農村生活和生存氣象環境的綜合監測能力。加強鄉鎮自動氣象站建設,在地質災害頻發地區建設自動雨量監測警報網。建立幹旱觀測網,在各鄉鎮設置土壤墒情監測點,並開展幹旱調查工作。建立農業災害觀測網,統一開展土壤養分、風蝕和物候觀測,開展農業氣象災害實時監測調查,在風沙區開展沙漠邊緣進退觀測,提升衛星遙感對作物長勢、幹旱、洪澇、土壤墒情、農業病蟲害等監測能力。建立汙染物擴散氣象觀測網,監測可能引發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等汙染物擴散的氣象條件。建設和完善森林火災衛星遙感綜合監測係統。建設風能觀測網。

第三,完善農村氣象災害預報預警體係建設。完善天氣預報預警業務係統,開展鄉鎮天氣預報預警技術的研究,建立鄉鎮精細化天氣預報預警業務係統。

第四,建設農村突發災害應急氣象服務係統。加快建設農村氣象災害應急響應係統。完善農村氣象應急響應機製,實現氣象部門對災害事件的快速響應和有效處置。加強應急氣象監測、預警係統建設,完善相關的軟硬件條件,特別注意在農村氣象監測係統、農村公共氣象服務係統建設時,充分考慮應急氣象服務的需要,盡可能在災害易發地區、重點地區設置必要的監測站點和傳輸通道,確保應急服務的及時性和有效性。並加強與安全等部門的溝通、協調,建立協作機製,實現信息共享、資源互補,共同開展農村防災減災服務工作,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

92為什麼說農村社會管理體製創新是加快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管理體製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在改革政府與社會關係方麵邁出了較大步伐。但毋庸諱言,社會管理體製改革還明顯地滯後於經濟體製改革,其管理體製和管理方式還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的要求,一些深層次、根本性的問題和矛盾依然沒有解決。在當前和今後的一個較長時期內,我國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所麵臨的問題將會更加複雜、更為突出。我們麵臨的發展機遇前所未有,麵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社會整合和社會控製的任務非常繁重,改革計劃經濟體製下形成的社會管理體製,創新適合奪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需要的新體製,對於協調好各種社會利益關係,解決好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隨著我國社會結構的深刻調整,社會生活多樣、多元、多變的特征日益凸顯。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在市場競爭中共同發展的局麵基本形成;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城鎮人口增加到56億;社會階層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出現了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於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者等新的社會階層;就業方式日趨靈活,已有60%以上的城鎮從業人員在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中工作。“單位”管理是以往中國社會管理的一大特點,許多製度和政策都和“單位”有關,要通過“單位”實施。現在發展市場經濟,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越來越多的人由“單位人”轉變為“社會人”,以計劃經濟體製和過去那種權力構架為基礎的社會整合功能削弱,傳統的社會管理體製和方法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結構的變化。

當前,我國已進入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改革攻堅的關鍵時期,改革發展麵臨的社會背景和社會基礎發生了重大變化。從改革內容來看,我們需要推進的主要是一些涉及麵寬、利益調整層次深、配套性強、風險比較大的改革,社會利益關係更趨複雜,統籌協調各方麵利益關係難度加大。從改革動力來看,改革初期,人心思變和較低的社會預期激發著人民群眾的改革熱情,社會的動力與政府的牽引力緊密結合,推動著改革快速推進。隨著改革不斷深化,人們對改革發展的社會預期普遍提高,對改革發展成果的分享要求明顯增強。麵對新形勢、新任務對社會管理工作提出的新挑戰、新要求,我們必須科學判斷、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國際國內環境,科學判斷、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進一步統一全黨全社會認識,轉變社會管理理念,創新社會管理體製機製,整合社會管理資源,完善社會管理法律法規,提高依法管理社會的能力和水平,切實加強和改進社會管理工作,才能有效化解各種社會矛盾,保持社會安定有序,不斷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奪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麵。

93什麼是農村社區?農村社區有什麼特點?社區是現代社會的細胞。它一般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範圍內的,以共同意識和利益為紐帶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在城市是指居民聚居的街道、院落和小區;在農村是指自然村落即行政村。具體地講,農村社區就是聚居在城鎮以外的,以從事第一產業(農、林、牧、副、漁業及其加工產業)的人口為主的社會生活共同體。農村社區既包括農村居民生活的自然區域環境,也包括在這些轄區內進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活動的社會群體。

與城市社區相比,農村社區的內在凝聚力更強、生產功能更突出、生態地位更重要。在城鄉統籌的進程中,農村社區會出現分化。其中一體化進程中受城市化或城鎮化影響較大的行政社區村,其村的建製雖然存在,但“農”的色彩將越來越淡。如成都市錦江區的紅砂村、溫江區的紅旗村等,正在向涉農街道轉變,其發展趨勢是城市化。還有一些社區雖然是農村,仍是以土地為主要的生產資本,但第一產業的重要性和比重已大大降低;居民普遍身兼多業多職,社區內有數量不等的流動人口;轄區內有了外來的企業、單位等,這是屬於城郊型的農村社區。還有相當多數的以農為主的農村社區,其建設目標是堅持村民自治,改善生產和居住條件,建設安居樂業的生態家園,今後的發展趨勢是基礎設施齊備、公共服務完善、生態環境良好、人口規模和密度減少的現代農村。

94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保持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當前,我國許多農村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已經明顯地集中到與人民群眾基本民生問題密切相關的環節。這對各級黨委和政府統籌協調各種利益關係、有效化解農村各種社會矛盾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統籌協調農村改革發展中各方麵利益關係,妥善處理社會矛盾。必須始終堅持把最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農村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嚴格遵循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則,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製、訴求表達機製、矛盾調處機製和權益保障機製,積極化解各種矛盾糾紛。進一步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通過各種途徑、方法,將擬製定的社會政策向群眾公開,使廣大農民對於同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社會政策設計有著充分而廣泛的民意表達,確保涉農社會政策的有效性、合理性和科學性。健全農村社會輿情彙集和分析機製,完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製度,建立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製,實現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有機結合,更多采用調解方法,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協商、疏導等辦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工作優勢,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農村人民內部矛盾引發的群體性事件,維護群眾利益和社會穩定。同時要進行公民道德教育,培養社會公德和法製精神,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要求、解決利益矛盾,自覺維護安定團結。

加大社會治安工作力度。要盡快建立和完善縣、鄉、村三級合理分工、密切協作、反應敏捷、行動迅速的社會治安聯合防範和治理體係及有效機製。從內容上看,一是要建立對農民宣傳教育的長效機製,加強對農民的法製、精神文明等教育,在農村建立起積極向上的文明風氣;二是要加大對偷盜、搶劫、打架鬥毆、賭博以及各種封建迷信活動等的打擊力度。

95如何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關鍵在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中共中央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黨管農村工作是我們黨的一個傳統,也是一個重大原則。”這個好傳統應該堅持並根據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進一步發揚光大。這個重大原則應該在實踐中得到切實貫徹落實。

第一,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把廣大幹部群眾的積極性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把全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為農村全麵改革和發展提供了思想前提和政治環境。在正確的思想路線指引下,黨製定了一係列符合農村實際、旨在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深受農民歡迎的方針政策,把廣大群眾緊緊地團結在自己的周圍,引導農民為過上美好的生活而奮鬥,黨的領導通過製定和執行正確的政策得到加強。因此,堅持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最重要的就是堅持黨的各項農村政策不動搖。長期穩定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製這個農村改革的基石,做到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動搖,農業和農村發展就有了最可靠的保證,黨在農村的陣地就會穩固,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就會堅強無比。

黨的政策是黨的生命。對一個領導幹部來說,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政策,是黨性問題,也是政治紀律問題。政策觀念不強,就是黨的領導意識不強。農村基層幹部應該認真學習和全麵理解黨的政策,執行中不打折扣、不走樣;應該正確地向群眾宣傳解釋各項政策,使之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應該結合實際貫徹落實政策,鼓勵創造性,防止絕對化;應該模範地執行政策,要求群眾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好。

第二,正確認識新形勢下的農民問題,善於用說服教育、示範引導、提供服務的方法處理同農民的關係。

農民問題始終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首要問題。農村改革30年,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精神麵貌都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市場觀念、開放觀念、競爭觀念、效率觀念、法製觀念正在被越來越多的農民所接受。民主意識、平等意識、參與意識、開拓進取意識在億萬農民中不斷增強。這是中國農民曆史性的巨大進步。同時,也要看到,小生產者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主義思想,對農民的影響仍然不可低估。隨著對外開放和發展市場經濟,資本主義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以及市場自身存在的某些缺陷,也無時不在影響著農民。這都使新形勢下的農民工作難度更大了,要求更高了。充分認識和適應這些新變化,不斷改進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做好新時期的農民工作,這是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的重要課題。

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尊重農民的民主權利,是我們黨處理同農民關係的基本準則。教育和引導農民,相信和依靠農民,是我們黨處理同農民關係的基本方法。充分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依靠群眾推進改革的偉大事業,是農村改革30年的基本經驗。新形勢下各級幹部都要善於用教育和引導農民的辦法同農民打交通。

第三,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實行民主科學決策,把開拓進取意識同求真務實精神統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