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識時務者為俊傑

【釋義】表示能認清形勢或潮流的人才是英雄豪傑。時務:形勢。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

三國時蜀漢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諸葛亮,年幼時父親就去世,跟隨叔父諸葛玄長大成人。十六歲那年叔父又去世,於是在襄陽城西的隆中置了一點田產,蓋了幾間屋子,一麵耕種,一麵讀書。

諸葛亮在隆中住了十年。這期間他讀了大量經史和諸子百家的著作,獲得了豐富的政治、軍事、曆史等方麵的知識。他又注意研究當時的政治形勢,逐步形成了一套獨具一格的政治見解。

當時,劉備正依附荊州劉表。他覺得要成大事,必須有智謀的人輔佐,因此一直在物色有見識有能力的人才。後來,他聽說司馬徽在襄陽很有名聲,便去拜訪他,並問他對當今天下大勢的看法。司馬徽說:“平庸的書生文士怎麼會認清天下大勢?能認清天下大勢的人才是傑出人物。這裏的臥龍和鳳雛,才是這樣的傑出人物。”臥龍就是指後來的諸葛亮。

迎刃而解

【釋義】比喻主要的問題一解決,其他的問題就容易解決了。刃:刀口。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杜預傳》。

晉武帝時,有一個名叫杜預的人。他學問淵博,見識廣遠,能文能武。當文官時,經常提出安邦理財的好建議;當武將時,率軍打仗屢建戰功。晉武帝時任鎮南大將軍,總督荊州一帶的軍事。

公元280年,杜預向晉武帝司馬炎建議,討伐吳國。他調兵遣將,出兵不過十天,就占領了長江上遊的許多城池;接著又用計活捉了吳軍都督孫欲等高級文武官員兩百多人。

當時有人認為吳國建國多年,有相當大的實力,不可能一下子將它徹底打垮。同時又正值酷暑,疾病、瘟疫容易流行,何況河水又因暴雨而泛濫,對大部隊作戰十分不利。因此建議就此收兵,等到明年冬天再集中兵力攻打,其結果可能比現在進攻要好得多。

但杜預主張卻與眾人恰恰相反,主張乘勝前進,擴大戰果,不給吳軍以喘息的機會。他說:

“現在我軍連勝幾仗,軍威大振。以這種鬥誌旺盛的軍隊去進攻連吃敗仗、士氣低落的吳軍,繼續打下去,其形勢就像用利刀破竹子一樣,前麵幾節破了之後,後幾節隻要刀刃一進,無需用力竹子就順勢自然破開。”

後來,杜預領兵繼續前進,所到之處,勢如破竹,他經過的地方,都順利占領,最後吳國滅亡了。

運籌帷幄

【釋義】帷幄:古代軍隊的帳幕。在軍帳中謀劃軍機。比喻卓越的軍事才能。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

劉邦當皇帝後,在都城洛陽南宮擺設酒宴,大宴文武百官。劉邦說:“諸位不要瞞我,都要說真心話。我為什麼能取得天下?項羽又為什麼會失去天下呢?”

有兩位將領馬上回答說:“項羽待人輕慢而且好侮辱人,陛下仁厚而且愛護別人。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奪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給大家,跟天下人同享富貴。而項羽妒賢嫉能,有功的忌妒,有才能的懷疑,打了勝仗不給人家授功,奪得了土地不給人家好處。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劉邦搖搖頭,說:“你們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說在軍帳之中出謀劃策,決定勝負在千裏之外,我比不上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餉,保證運糧道路不被阻隔,我比不上蕭何;統率百萬大軍,戰則必勝,攻則必取,我比不上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的俊傑,我卻能夠使用他們。這就是我能夠取得天下的原因。項羽雖然有重要的謀士範增和項梁,但最後他一個也沒有留住,不善於用人,他注定要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