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農作物(1 / 3)

公元一六七年,即東漢永康末年,我一覺醒來,看見了床頂的紗帳和挽幛的金鉤,便知道自己已經變成了曹操,身邊擺著一個大箱子,知道乃是前世之物,心中一陣感歎,不覺造物之神奇。

原來,前世的我不知為什麼心有靈犀,憑空直覺堅信自己就將來到漢末變成曹操,這種想法鋪天蓋地,讓我無法擺脫,既然無法擺脫這種想法,倒不如提前準備得好。因此便搜集了一些自以為有用之物,以作準備。

箱子裏除了一些農業種植的書之外,還有幾本數理化和基礎哲學書,此外,還有關於鋼鐵、玻璃、造紙、水泥、陶瓷、農具、采礦這幾樣工業技術的書籍,另外我還攜帶了其他一些物品都是三國時代沒有或者不夠好的,主要是良種農作物,第一種乃是番薯,第二種是玉米,第三種是棉花,第四種是大豆,第五種是花生,第六種是葡萄,第七種乃是甘蔗。最後兩種乃是生薑和大蒜。這麼多東西加上我自己多年的教育積累的知識,馬馬虎虎也能辦不少事情了。

以上七種農作物,除了大豆,都是三國時期沒有或者幾乎沒有的,葡萄來自西域,番薯玉米和花生來自美洲,甘蔗和棉花則來自南方,大蒜則不知道原產哪裏,可以用來治病,生薑則是對付感冒的良藥。

三國時代,農作物產量很低,人們雖然已經開始學會耕地,但不會施肥,更加不會輪作,使用的犁也是兩牛兩人才能操作的重犁,不但速度慢,耕地效率也很低,一直到唐代以後,才出現了一人一牛的效率較高的耕地法。況且,雖然已經出現了簡易水車,但能被灌溉的土地依然十分稀少。按當時記載,雖然漢朝實行三十稅一的輕稅製,而且平均每一個壯勞力有二十市畝(本書的畝有時候是市畝,有時候是公畝,因為不是很關鍵,我不願多加解釋換算,請大家如果有興趣自己推算)以上的農地,四口之家還要有三十畝以上的桑地(當時沒有棉花,隻有絲和麻,所以絲織品是高級奢侈品,很多時候可以拿來當作硬通貨使用)和其他田地,這樣一戶人家,要能夠自給自足,過上溫飽,不憂凍餓的生活,如果以一家五口計算,則需要百畝以上的田地(其中可以包含大約十畝左右的水澆地也就是灌溉地),生產力是極其低下的。但當時地廣人稀,物產豐饒,而且氣候溫暖濕潤(比二十世紀溫暖濕潤得多),野生動植物繁多,因此,要餓死人也不那麼容易。

據我估計,三國時代的水澆地大概能達到畝產一百斤左右,主要用於種植小米(理論上說小米在後世也算是種在旱地,但也需要灌溉,隻不過不像水稻那麼需要水),也就是黍,也有部分地區擅長種植小麥的,至於旱地,則種植桑麻,略微有些粗糧,也是極其有限的了。不要小看玉米和番薯,這兩種作物產量不小,至少能達到畝產三四百斤,最大的好處在於能夠耐旱,可以在旱地種植,而且有很多秸稈可以利用。番薯藤可以喂豬,而玉米稈可以燒,在三國還沒有煤沒有石油,燒火需要打柴,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體力,而且這兩種作物有一個好處,就是加工簡單。今天*米的人們很難想象三國時代把小米小麥去殼乃是一項多麼繁重的勞動,一個婦女基本上要把近一半的時間浪費在椿米上(如果她們家吃得起小米的話),而番薯和玉米不需要去殼,而且很容易就可以曬幹磨碎做成易於保存和運輸的軍糧。花生主要用於榨油,食用油可是高級生活用品,大豆可以肥田,而且是重要的蛋白質來源,所以必不可少,而且豆粕不但可以喂牲口(尤其是喂馬極好),必要的時候人也可以吃。

為什麼要帶甘蔗呢?這是因為甘蔗可以榨糖,古代沒有糖吃,唯一的純糖來源是蜂蜜,所以糖是價格昂貴的超級奢侈品,即使到了大航海時代,砂糖也就是紅糖的價格也相當於白銀。更重要的是,紅糖是消耗品,有著巨大而持續不斷的市場需求,用來賺錢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我坐起身來,看見自己正在一張塌上,透過薄薄的紗帳,隱約可以見到外麵正跪坐著兩位侍女。見到我起來,兩人起來對我施禮道:“公子醒了,奴婢這就去請太公。”說著,其中一位侍女慢慢退了出去,另一個則端著臉盆端了一盆水,裏麵還搭著塊絲巾,另外還有胰子。胰子是古時候的肥皂,乃是用豬的胰髒做成,可不是平常人家用得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