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1 / 3)

哈特曼一生著作不豐,主要有兩部,一部是1939年德文版的《自我心理學與適應問題》,該書於1964年被譯成英文版。另一部著作是《自我心理學文集》。

【曆史定位】

哈特曼的主要貢獻在於,一方麵澄清了弗洛伊德體係中關於自我心理學一些模糊認識;另一方麵他把精神分析中的一些命題的表述恰當地納入普通心理學範疇(如知覺、記憶、思維、創造力等),試圖建立精神分析與學院心理學之間的聯係。在精神分析曆史發展中,他是一位承上啟下的人物。正是由於他對弗洛伊德的後期的自我心理學理論的重新詮釋和內涵的創造性理解,使得古典精神分析找到了新的發展方向,並在這一方向上充滿活力。這一方向就是眾所周知的自我心理學。後來新精神分析的著名代表人物,如埃裏克森及克裏斯等人的對精神分析理論的發展,無不是建立在哈特曼的理論基石上的。“哈特曼是精神分析運動的最負盛名的理論家”,當範因這樣評價他時,他的自我心理學理論已經繁榮發展,成為新精神分析的思想支柱。

【名著名篇】

《自我心理學與適應問題》

一、免於衝突的自我領域

精神分析重視適應問題,它以三種形式處理適應問題:(1)即把適應當作自我心理學的問題;(2)把適應當作治療的目的;(3)把適應當作二種教育思想。

適應雖然也是生物學與社會學研究的主題,但精神分析對適應的探討是其他學科無法達到的,因為精神分析關注自我的機能,從人格結構的動力觀點來探討適應問題,是一種心理水平上的研究。

哈特曼指出,從精神分析的發端開始,它就有狹窄和寬泛的兩種目標:前者是研究病態心理,早期精神分析主要圍繞著“本我”和本能驅力。後者是研究正常心理,後期的弗洛伊德及安娜 弗洛伊德、英國對象關係學派均圍繞著自我心理學而展開。雖然精神分析強調對自我結構的研究,但精神分析一直重視自我與其他心理結構的衝突,自我總是與“本我”交織在一起,沒有自身的獨特領域,哈特曼為之劃分了一個範圍:即免於衝突的領域。

衝突的研究對於理解神經症的根源很重要,自我確實在衝突的基礎上成長,但衝突並不是自我發展的唯一根源。並非每一對環境的適應或學習的成熟過程都是衝突的。在衝突之外的知覺、意向、對象認識、思維、語言、回憶現象。創造性、運動發展規律、爬行、走路、成熟及學習過程等等的發展,都是與心理衝突無關的。當然,這些活動發展的挫折不能引起衝突,或能夠避免卷入其他衝突。但這些活動的發展不僅在典型的個人發展和本能驅力的衝突中發揮重要作用,而且在促進個人掌握這些活動的能力方麵也具有重要作用,哈特曼稱之為“免於衝突的自我領域”。也就是說,這些機能在既定的時間內,在心理衝突之外發揮作用。

研究免於衝突的自我領域,不像研究衝突和防禦那樣對精神分析的技術有很大貢獻,但我們必須從精神分析的原則與方法出發,通過利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和對嬰兒發展直接觀察研究這一心理學的發展領域。這一研究也會對普通心理有所貢獻,正如衝突的研究對於病理心理有所貢獻一樣。

例如,我們除了研究自我對本能的壓抑與防禦之外,還可以研究人格的“自我興趣”。人的特殊才能對力比多和攻擊本能有何影響,對人的自戀及人對防禦的選擇有何影響。在具體研究精神病患者的自我障礙以及心理生活的相互作用時,務必考慮免於衝突的自我領域。根據本能驅力和衝突不能完全解決這類問題。

這一情形可比作一個國家,一個國家除了與鄰國發生戰爭以外,其內部各地區的界限爭端及和平時期跨越這一界限的交通衝突也時有發生。同時,一個國家還包括人口、經濟、社會結構和管理的和平發展。我們的任務是研究內部的:心理衝突與和平發展如何相互促進、相互鉗製的。例如,學習行走既包括心理組織的成熟,體質和學習過程,又包括力比多過程、認同及可能引起機能障礙和衝突的內源和外源因素(本能驅力和環境)。任何單一過程均不能解釋發展中的重要步驟。

迄今為止,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學主要由衝突所統治,順應現實發展的免於衝突道路隻處於其邊緣。

免於衝突的自我領域主要指的是自我對外部自然與社會環境的適應,是與生物本能獨立並行存在的各種心理機能,包括人的智力、學習過程與思考。這些高級的自我機能組織著防禦機製。哈特曼指出,記憶聯想之類的過程是不可能從自我與本能驅力的關係或愛的對象的關係中派生出來的,而是這些關係及其發展的一個概念前提。

自我的防禦機製與適應機製,對內的衝突與對外的免於衝突領域,都是精神分析的研究領域。一方麵,智力發展、運動發展等因素的差異影響兒童處理衝突的方式,而處理衝突的方式又反過來影響智力和運動機能的發展。實際上,我們首先研究同一過程與內部衝突的關係,然後研究這一過程對掌握現實的心理組織的依存和影響。有些時候,我們對病態過程感興趣,對於病態與適應挫折的發生關係感興趣,另一些時候,我們對於人們取得的肯定的適應價值感興趣。

二、適應

精神分析的理論擴展的起點是自我概念。而在這一自我概念中,新的擴展麵是適應。自我具備兩大基本機能,對內防禦本能(衝突);對外適應現實(免於衝突)。免於衝突的自我領域使哈特曼著重研究與掌握現實任務密切有關的機能,即適應機能。適應是精神分析的一個核心概念,因為一旦我們深入探討許多問題,這些問題都可集中到適應問題上來。

一般來說,如果一個人有創造性、有享受生活的能力並且心理平衡不受妨礙,我們就稱他為適應良好的。但要想從精神分析角度精確定義適應概念並非易事。哈特曼在著作中隻是較為抽象地規定,當有機體整個機製及其環境共同決定的機能有利於有機體的生存時,有機體和環境之間就有了適應關係。精神分析對適應的理解則更為主動,通過直接和主動地改造環境或人,可以產生個人和環境的適應狀態。

適應必須具備兩個方麵的保證:人的原始遺傳條件和組織結構的成熟。

人對環境的適應可分為三種形式:自體成形活動,即有機體通過改變個體的某種生理心理係統的變化而產生。另一種為異體成形活動,即通過個人影響環境、改變環境而產生的適應。隻有人類才具有廣泛的異體成形的適應力。在這種適應中,人類活動使環境適應人的機能,然後,人類又適應自己創造的環境。哈特曼指出,異體成形活動實際上並不總是適應的,就像自體成形活動並非總是意味著不順應一樣。通常隻有更高級的自我機能,才能決定在既定環境中異體成形或自體成形活動是否合適。第三種適應是指選擇有利於有機體實現機能的新環境。對於人類的適應來說,發現新的有利的環境是最有意義的。

適應還可分為進步的適應與倒退的適應。進步的適應的方向與發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倒退的適應則是指與發展方向不一致的適應。倒退的適應有時也是成功的適應,因為那些適應良好。取得成就的健康人,也往往要通過倒退而迂回前進。有機體的適應機能是一種聯合適應的機能,為了保證總體的適應,個別心理組織需要做出不適應。

就適應的外部世界來說,適應麵對的是生物與社會交織的世界。兒童的第一個社會關係對於維係他的生物平衡是極為重要的人的第一個對象關係成為我們首先關心的東西。所以,人對他人的適應任務從生活的一開始就是存在的。人不僅要適應團體生活,而且主動創造他注定要適應的環境;“人的環境不斷地由人自身所塑造,因此,人們務必適應的環境是一種社會結構,他與其他人合作共同塑造這一環境。

三、自我的整合機能及組織結構

自我的整合機能部分地來自思維和理性活動,但弗洛伊德隻看到了這一作用,沒看到自我的意誌和意誌的組織機能。從個人的發展來看待本能驅力和意誌過程,就將發現兩者是結合的,而不是分化的。意誌有依賴於需要的方麵,但意誌也有獨立性及獨特的心理學意義。意誌主要由外部世界引發,而不是由本能驅力引發。意誌過程的心理學必然在未來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學中發揮重要作用。

整合機能十分複雜,有些整合因素屬於超我,大多數整合因素屬於自我,還有一些部分地屬於自我的免於衝突的組織機能。我們知道某些潛意識的整合因素,但我們很少知道前意識和意識的整合因素。

價值觀的水平是自我整合機能的重要內容,它的作用相當於邏輯、數列在理性思維中擔負的作用。在兒童所要遵守的社會決定的等級製中,價值觀水平也很重要,通過接受這一價值觀,兒童成為世界的一部分。在這個世界上,大人把規律、法則強加於兒童,一旦兒童接受了這些價值觀,就會發現應付自己的力比多和攻擊衝動的適當方式。因此,他對於價值觀的接受就等於其整合機能的進步。當然,並非所有的社會價值觀均是如此,某些社會價值觀促進了適應,在另一些條件下,又會妨礙適應。因此,人的活動不僅以理性組織機能為前提,而且以價值體係的建立的目的為前提。

擔負適應任務的自我是有其組織結構的,包括身體的和心理的組織結構。自我的組織結構是獨立於本能驅力的。這些心理組織結構屬於另一個領域,可稱之為自主性的自我發展。。

盡管許多自我的機能部分地是由本能驅力塑造的,如獲取、給予、投射等,但還有一些自我的機能是獨立起源的,如知覺、運動和智力。我們假定,本能驅動過程和自我的機能是從一個自我和本我未分化的共同根源中產生的,在自我和本我分化之前,既沒有自我的存在,也沒有本我的存在,因為兩者都是分化的產物。所以,自我部分地起源於先天的組織結構,是與生俱來的,而不是從本能結構中分化出來的。當自我和本我建立了自己的結構之後,可以再次建立相互間的多變的聯係。

運動、知覺及智慧的發展與成熟務必被看作是一種獨立因素,它雖然不完全與環境影響相隔絕,但具有自己的發展節奏。這一成熟過程對力比多組織發展階段有影響,對後天的學習與經驗也具有影響。

【經典語錄】

1.古典精神分析的最大毛病就是忽視了沒有衝突的心理學領域,把衝突作為自己唯一的研究任務,而“下一步擴大精神分析範圍的任務應該是揭示自我的各種沒有衝突的活動”。

2.自我並不一定要在伊底和超我的衝突中成長,就個體而言,能夠在經驗上存在於心理衝突之外的過程。諸如知覺、思維、記憶、語言、創造力的發展乃至各動作的成熟和學習等自我的適應機能,並不是自我與伊底內驅力相互作用的產物,它們是在沒有衝突的自我領域裏發展著。所謂沒有衝突的自我領域,並非指空間的“領域”,而是指“一套心理機能,這些機能可在心理衝突的範圍之外發揮作用”。

勞倫斯 柯爾伯格(1927-1987)美國心理學家,1958年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1968年起任哈佛大學教授,從事認知道德發展研究。提出了兒童道德發展階段模式,並把兒童的道德判斷概括為三個水平,細分為六個階段。它提示了道德觀念從認知的低級形式到高級形式的發展過程,在道德教育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主要著作有《兒童麵向道德秩序的發展:道德思維發展的第一個序列》、《道德性格和道德意識形態的發展》、《認知階段和學前教育》、《早期教育:認知發展的探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