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代克(1874一1949),生於美國麻省一位牧師家庭,他生性害羞、孤獨,隻有在學習中才能找到樂趣。他特別有學習的天賦,其一生致力於心理學研究,著述頗多。
1895年,桑代克到哈佛大學受教於詹姆斯,做小雞走迷津實驗。後轉到哥倫比亞大學學習,繼續利用貓和狗等做實驗。1898年,在卡特爾的指導下,以《動物的智慧:動物聯想過程的實驗研究》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在該校教育學院工作40年,先後任教員(1899)、副教授(1901)、教授(1903),於1940年退休。1942年又回哈佛大學任詹姆斯講座教授。繼續從事心理學研究,直到1949年去世。
桑代克的研究興趣十分廣泛。他是美國哥倫比亞學派的主要代表,又是動物心理實驗的首創者。教育心理學體係和聯結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並設計了心理測驗,為美國教育測驗運動的領袖之一。
桑代克的主要著作有《動物智慧》(1911)、《教育心理學》(三卷本,1903/1913—1914)、《智力測驗》(1927)、《人類的學習》(1931)、《需要、興趣和態度的心理學》(1935)、《人類與社會秩序》(1940)、《心理與教育的測量和評價》(1955)等。
【曆史定位】
桑代克在曆史上的地位是很難論定的。他並未創建行為主義,雖然他在動物心理研究中應用了行為主義。他致力於學習心理的研究,很快使他脫離了發展行為主義的學究式實驗心理學的主流。正如心理學史家T.H.黎黑所說:“桑代克是一位實用的行為主義者,而不是一個徹底的行為主義者。”
【名著名篇】
1.《人類的學習》
桑代克的動物心理實驗及其學習理論與I.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和J.B.華生的行為主義有其相似之處,但桑代克明確宣布他的研究並非與巴甫洛夫的實驗同質,並且,他對華生的有些基本觀點是持反對意見的。
關於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桑代克認為。他的研究是以相屬性為依據的,而非像巴甫洛夫那樣以接近性為依據。在巴甫洛夫經典性條件反射實驗中,無條件刺激緊接著條件刺激而呈現,以此接近性,兩種刺激多次結合呈現後,動物便能表現出較為複雜的學習形式。而桑代克的相屬性原則,並非指學習有賴於接近性,而是指那些在空間上和時間上緊密相連的元素會在學習中被聯結起來。例如,我們把“約翰是屠夫,哈裏是木匠,吉姆是醫生”這句話寫在一張紙上,呈現給被試者。如果以經典性條件反射來解釋的話,則被試者在“屠夫一哈裏”上的聯結就會比“屠夫一約翰”的聯結更強。然而,很清楚,情形並非如此。約翰和屠夫因為句子結構的關係而“相屬”,所以容易聯結在一起,並且一起被回憶。
華生用肌肉和腺體的活動來解釋學習,否認內部心靈的存在。對此,桑代克明確指出:“過分熱情的行為主義者除了強調肌肉和腺體的作用外,不允許人性有任何反應,這樣做實際上是在賽馬中下錯了賭注。”在桑代克看來,雖然測量和記錄外顯的身體活動是無須爭議的。但是也應該承認。一種觀念會引發另一種觀念,其引發的強弱取決於桑代克提出的3條主要定律和5條輔助定律的運用。他從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麵來論證內部反應。
然而,問題在於這樣的內部心靈是以何種性質存在的?它們的運作方式如何?桑代克指出,在一名真正的聯結主義者和一名真正的目的主義者之間不應該有任何爭吵。雙方都同樣認為,個體的態度、順應、傾向、興趣和目的每時每刻都在與各種情境一起發生作用。如果會發生什麼爭吵的話,那麼這種爭吵將會集中在聯結主義者對這些內部心靈的結構和發展的解釋上。“任何一種特定的心理定向或心理態度或心理傾向是由什麼東西構成的?廣義一點說,一個人的興趣和目的是由什麼東西構成的?更廣義一點說,他與外部情境合作的整個心理或自我或傾向係統是什麼?我的答案是。所有這些。歸根結底是由聯結所形成的。”看來,桑代克所謂的內部心靈,雖非華生的肌肉和腺體,卻也非心理學傳統意義上的心靈,而是一種機械的聯結。
桑代克根據其動物心理實驗的發現,提出了有關人類學習的三條主要定律:準備律、練習律和效果律。
準備律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開始時的預備定式。學習者有準備而又給以活動就感到滿意,有準備而不活動則感到煩惱,學習者無準備而強製以活動也感到煩惱。學習離不開神經元的突觸活動,神經元的突觸隨練習而改變。學習現象受製於學習者的生理機製。這種改變並非由練習本身直接引發的,而是練習先引起神經係統化學的、電的,甚至原生質的變化,再由這些變化導致神經元活動的改變。鑒於當時的科學發展水平,桑代克關於神經元突觸和傳導的推論僅僅是一種假說。正因如此。他把準備律置於“權宜假說”的地位。
練習律是指對一種情況的任何反應。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將隨著反應與情境發生關係的次數增多,以及平均強度的增大和時間的延長而加強。桑代克認為,。練習次數的多寡,影響刺激和反應之間練習的穩固程度。練習越多,練習越緊密,小雞越清楚要采取什麼行動,逃脫的速度越快;練習越少,練習就不夠緊密,小雞就越難找到出口。這就是說。學習者對某一情境的反應,其聯結於這一情境的強度,與聯結於這一情境的次數成正比,並與這些聯結的平均強度和平均持續時間成正比。後來。這一定律受到許多學習理論家的詰難。爭議的焦點在於:練習次數的多寡是否能決定學習結果的優劣?
效果律是指在對同一情境所作的若幹反應中,那些對學習者來說伴有滿足的反應,或者緊跟著滿足的反應,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就會愈加牢固地與這種情境相聯結。所以,當該情況再度出現時,便更有可能產生這些反應。相反,失敗降低了這種聯結的強度。這裏,滿足意味著獎勵,失敗意味著懲罰。而且,獎勵和懲罰越大,聯結的改變也越大。桑代克認為,哪一種行為會被“記住”。會與刺激建立起聯係,取決於這種行為產生的效果。例如,迷宮是一個刺激,小雞在迷宮中會作出多種行為反應。但大多數反應都不能幫助它們逃出迷宮,而另一些行為則使它們得以逃脫並得到食物。因此,小雞就記住了這些有效的行為。將迷宮這個刺激和這些有效的行為聯係起來了。以後,一進迷宮,它們就知道作出什麼反應。後來,這一定律成為斯金納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基本定律,並為許多學習理論家以不同方式所接受。
除了上述三個主要定律外,桑代克還提出過其他幾種輔助定律,它們是:
第一,心向或意向。在桑代克的理論體係裏,這個概念類似於當代學習理論中的動機或驅力概念。桑代克在實驗中發現,動物可能會以某種特定的態度對待某種外部情境,這取決於它的年齡、饑餓狀態、精力狀態或瞌睡程度等。餓貓會以掙紮為手段,以求逃出迷籠;吃飽的動物則可能十分安靜,找個地方去睡覺。人類會因為無知而激起求知的欲望,會因為貧窮而考慮致富的方法。反應是學習者態度的產物。心向或意向對於反應的始發是十分重要的,同樣也是學習的一個重要前提。
第二,選擇反應。桑代克發現,有機體在學習時往往會有選擇地對刺激情境中的某些要素作出反應,而對其他要素不予理會。鑒於在學習過程中,刺激情境的部分要素便能有效地引起反應,在學習過程中,動物和人類會逐漸對課題情境中的某些因素給予有選擇的反應,並同時忽略其他一些因素。桑代克有時又把這一學習律稱為“部分活動”的原則。迷籠中的餓貓之所以隨著嚐試次數的增多,啟門所需的時間越來越短,說明它在有選擇地對某些刺激作出反應。而對有些刺激則視而不見。不能進行分辨的動物將無法學會趨避。人類在學習打乒乓球、網球,或學習滑冰時,會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多,逐步排除一些無效的動作,隻關注若幹重要的技能要領。很明顯,反應的選擇性與分辨能力有關,不能進行分辨的人終將寸步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