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1 / 3)

二十六、怎樣才能自強?

如果說自信是一種精神力量,自強則是這種精神的延伸和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自強對於人生則具有更重要的意義。“眼前多少艱難事,自古男兒當自強。”民族需要自強,這是一個民族自立於民族之材的基石。國家需要自強,這是一個國家繁榮昌盛的根本。人需要自強,這是一個人充分發揮自己聰明才智、顯現自身生命力和創造力的發動機。千百年來,多少有誌者以其由堅強毅力和高尚品德點燃的生命之火,照亮了人類文明進步的軌跡。在當代,以雷鋒、焦裕祿、張海迪等等為代表的中華脊梁,從普通的人群中走來,超越了自我局限,戰勝了種種困難與不幸。在平凡的崗位上,以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寫出了一篇篇催人淚下的壯麗詩篇,展現了我們民族精神的風采。

自強的出發點在於為民分憂,為國效力。如果離開這一點,片麵強調“個人奮鬥”,實現“個人價值”,自強就會失去其特有的光彩,顯得黯然失色。因為“必有愛國之心,然後可以用大事。”沒有祖國,就沒有任何前途與希望可言。每個人都必須植根於祖國的土壤裏,獻身於人民,獻身於社

會,“才能找出那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意義。”

自強的靈魂在於一個“自”字,即立足於自己的力量,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並在實踐中不斷充實、發展自己。自強不排斥外界的幫助和支持,但決不依賴,不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別人。自強者深信“欲人愛之必先自愛,欲人助之必先自助。”因為別人隻能提供某種條件,卻不能代替自己生活和奮鬥。但是,在我們一些同胞中間恰恰缺少這種獨立自主精神。在我們聽到一些人的談話中,常常有這樣的介紹:“某某領導對我不錯”、“某某人對我不薄”、“某某單位對我挺好”。不是吹毛求疵,不管談話者動機如何,這些話裏的中心詞是人家對我如何如何。在這裏,為什麼我們不可以把這樣的話變為“我應當怎樣做”、“我怎樣做會更好呢?那麼,這將是們我民族心理發展的一大飛躍。’自強的核心在於一個“強”字,即在困難和挫麵前,英勇頑強,百折不回。特別是在正義與邪惡,科學與愚昧決戰的時刻,雙方似乎勢均力敵,處於膠著狀態,毅力和意誌會起到比任何時候都重要的作用,多堅持一分鍾就向勝利跨進一步。強者明白“許多賽跑者失敗,都是失敗在最後的幾步。”他堅信“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實是香甜的”,勝利在於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因而咬緊牙關,經受著最痛苦的考驗,最終勝利將屬於他。

自強還必須找準最佳位置,選好突破口。即根據自己的長處、短處和客觀條件,搞好自我設計,然後身體力行,頑強地從現實環境中踩出一條路來。特別是當自己選擇的目標難有成功的把握和機會時,能及時調整目標。因為自強並不是硬碰“南牆”。本來,大字不識幾個,硬要搞文學創作;阿拉伯數字還弄不清楚,卻要經商。那麼,能否真正強得起來,就很值得研究了。自強必須發揮自己的長處,發揮自己的潛在力。當海倫赫斯還是個青年演員時,導演告訴她,如果她能再長高4英寸,她就可能成為當代最偉大的女演員之一。“我決定,把我的身體拉長。”在她的要求下,幾個老師連拉帶拽。但是,“盡管我感到像進入一個中世紀的酷刑室。我的身高並未因此而高1英寸,但我的站姿卻變得像軍人一樣筆直。我成為世界上5英尺高的女人中最高的人。我不承認我弱點的做法使我成功地

扮演了曆史上最高的女王之一蘇格蘭瑪麗女王。”海倫“赫斯獲得了成功,因為她選擇了把注意力集中在的長處而不是短處的做法。

自強還必須把自己的淩雲壯誌與火熱的社會生活溶為一體。翻開一部英雄名人的自強史,往往也是一部奮鬥史、創新史。所以,要自強首要的是幹,是腳踏實地地埋頭苦幹。是在工作崗位上的拚搏,是在事業激流中的奮進。也是以超乎常人的

毅力和刻苦,勤奮鑽研,掌握一手或幾手過得硬的“真功夫”,取得報國為民真本領的“麈戰”。

二十七、怎樣進行自省?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而自省是一麵鏡子,它可以照見心靈上的汙點,為改過提供一個重要的前提。同時,自省也是保持心理平衡的一個重要方法。毛澤東同誌就曾指出-“故意地強製地省察自己的弱點,方有出路,方能安心立命。否則天天不安心,痛苦甚大。”

“自省其身”,自省就是要正視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因為正確的結果,是從大量錯誤中得出來的,沒有大量錯誤做台階,也就登不上最後正確結果的高階。不犯錯誤不在人的能力範圍之內,但是聰明而善良的人,卻能從過失和錯誤中學到智慧,以為將來之用。自省就是通過認真總結經驗教訓,汲取過去未遇到或意識到的有益東西,不斷豐富自己。因為錯誤常常是正確的先導,“不怕承認自己的錯誤,不怕一次又一次地改正這些錯誤,這樣我們就會登上山頂。”

自省不是對失敗或失意的追憶和痛惜,而是把失敗所付出的“學費”轉化為力量,養精蓄銳,重整旗鼓,以利再戰。

自省不是躲進封閉的小屋,捫心自問,而是在熱火朝天的社會生活中經受洗禮、增長見識,找出.差距。因為隻有在社會實踐的大熔爐中才能把真金與廢渣分離開來,人們在參與社會實踐過程中,自身也得到了陶冶。特別對真理與謬誤的界限,也分辨得更加清晰。

自省雖然是自我反省,但決不排斥來自外部的批評,而是虛心聽取。“人告之以省過,則喜。”因為良藥苦口而利於病,忠言逆耳而利於行。批評會使我們知道自己的錯誤,更由於所處的角度不同,他人看問題會比我們自己看得,更明白,更深刻。而懦弱者卻懼怕批評,諱疾忌醫。對自己的能力最無把握的人,最不肯承認他們的錯誤,或喜歡把錯誤歸咎於別人。他們不懂得犯錯誤和承認錯誤完全是兩回事。給人以持久印象的,不是錯誤本身,而是怎樣對待錯誤。這正所謂“小人以己之過為人之過,每怨天而尤人;君子以人之過為己之過,每反躬而責己。”

我們說接受別人禪評,常可能遇到這樣的情況,即有的批評與事實相距甚遠,有的或根本無此事。有的雖然意見正確,但批評的方式、方法可能不對,挫傷了自己的自尊心。對此,應當怎麼辦?呂坤在《吟呻語選》中有一段話說得很精辟:“毀我之言可聞,毀我之人不必問也。使我有此事彼裏不言,必有言之者。我聞而改之,是又得一不受業之師也,使我無此事也,我雖不辨,必有辨之者。若聞而怒之,是又多一不受言之過也。“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告訴我們:“我對於別人對我的各種說法,始終抱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凡是不符合事實敘述或議論,我都認為自有公斷,不必自辯。人生有限,無需在這些毀譽上費精神,千秋功罪留待後世評說有何不好?“但願我們能從中得到啟示,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腳跟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