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1 / 3)

第九章

一目之羅

比喻事物都是互相聯係的,不能孤立地、片麵地去看待。

此典出自《淮南子·說山訓》:“有鳥將來,張羅而待之。得鳥者,羅之一目也。今為一目之羅,則無時得鳥矣。”

這段話意思是說:

有一隻鳥就要飛來,張開鳥網等待著它。可是捕得了鳥的,隻是鳥網的一個洞眼。

然而如果現在便去製作一個隻有一個洞眼的鳥網,那就根本沒有機會再捕到鳥了。

一日千裏

“一日千裏”比喻在學習中或工作中進步得快,或是一件事物發展得很快。

此典出自《後漢書·王允傳》:“同郡郭林宗嚐見允而奇之,曰:‘王生一日千裏,王佐才也。’”

東漢時,山西太原有一個叫王允的人,字子師,他從少年時便以聰敏稱於鄉裏,那時,他同鄉的大學問家郭泰(字林宗)和他見麵相談之下,也很佩服他的才華,事後尊崇地對人說:“王生一日千裏,王佐才也。”意思是說:王允的學問進步得很快,真是一日千裏,將來必定是輔助帝王成大事業的人!從此以後,郭泰便和他成了十分要好的朋友。漢獻帝時,王允曾做過司徒這個官職。那時,適值董卓專權,挾持了獻帝,荒淫凶暴,整個朝廷弄得烏煙瘴氣,老百姓也十分痛苦。王允表麵上附和他,而暗中結交呂布(董卓的義子,勇武過人),密謀除掉他。最後終於將董卓刺死。可是王允卻因不聽從呂布除惡務盡的勸告,結果被董卓的部將李催、郭汜所殺。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指自己雖然不懂,卻要教別人懂得,也可用它形容外行人胡亂指揮。

此典出自《孟子·盡心下》:“孟子曰:‘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意思是說,賢人在教導別人時,一定先讓自己徹底了解之後,才能使別人明白、了解;可是今天教導別人的人,自己還稀裏糊塗的,卻要用自己的糊塗愚昧使別人清醒明白。這怎麼能夠做得到呢?

庸醫止風

說明中醫治病強調辨證施治,即通過望、聞、問、切四診了解患者病情,這就叫對症下藥。否則那是十分荒唐的。

此典出自《雪濤諧史》。

有和尚、道士、醫生三個人一塊過河,在中途遇見大風,渡船的處境十分危急。船夫就向和尚、道士叩拜著說:“兩位大師,請趕快禱告神靈製止大風好嗎?”

和尚便念咒道:“念觀世音菩薩的威力,風浪馬上就停息。”

道士念咒道:“風神雨神,各回到自己的崗位上去,急急如律令!”

醫生也跟著念道:“荊芥、薄荷、金奶花、苦楝子!”

船夫問道:“這些是幹什麼用的?”

醫生答道:“我這幾味藥,都是用做止風的藥!”

庸醫開方治病,大多都像此人。

欲速則不達

“欲速則不達”意思是說一味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

此典出自《論語·子路》:“子夏為莒你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時期衛國人,是孔子很得意的一個學生。莒父,是魯國的一個縣,如今已經不能確切地知道它的所處的位置,據《山東通誌》說,大概在今山東省高密縣東南。

子夏當上了莒父縣的縣令,他向老師孔子請教,怎樣處理好縣政、事務。孔子回答說:“不要圖快,不要隻顧小利。圖快,反而不能達到目的;隻顧小利,就辦不成大事。”

《韓非子》中也記載了一個欲速則不達的故事。

春秋末期,有一次齊國的國君齊景公正在海邊遊玩,忽然接到侍者的報告:“相國晏嬰病了,非常危險!”晏嬰是長期幫助景公治理國家的功臣,有很高威望。景公得到這個消息,十分著急,馬上下令火速返回都城。他挑選最好的馭手駕車,挑選最好的馬拉車。在車上,他不住的催促:“快點跑!快點跑!”雖然馬車跑得飛快,可是景公仍然覺得太慢。於是他把馭手推到一邊,自己拿起鞭子趕車。這樣跑了一陣,他還是覺得不夠快。他心急如焚,幹脆跳下車子奔跑起來。跑了一會兒,便累得汗流浹背,上氣不接下氣。景公哪裏有四條腿的馬跑得快哪,他一心想快,但這樣做的結果反而更慢了,根本達不到他的預期目的。

遠水不救近火

“遠水不救近火”比喻舍近求遠,是要誤事的。

此典出自《韓非子·說林上》:“魯穆公使眾公子或宦於晉,或宦於荊。犁鉏曰:‘假人於越而救溺子,越人雖善遊,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於海,海水雖多,火必不滅矣,遠水不救近火也。今晉與荊雖強,而齊近,魯患其不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