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因勢利導
此典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此話大意說的是:順著事物發展的趨勢,加以引導。
公元前342年,魏國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一時拿不定主意,於是把大臣們都召集起來,商量對策。大臣們都到齊了以後,齊威王就問:“韓國派使者來向我求救,我們是早去救好,還是晚去救好?”齊威王這一問,他手下的大臣們馬上就議論開了,成侯的意見是不救,田忌的意見相反。他認為,韓國被打敗了,必然依附魏國,還是早點去救為上策。
正當雙方意見相持不下時,孫臏站出來說:“現在韓、魏尚未正式交戰,如果早去援救,我國將代替韓國與魏國作戰,勢必蒙受極大的損失;不如等他們雙方的實力都消耗得差不多時,我們再出兵相救,這時可以名利雙收。”齊威王認為這個意見很好,就答應韓國的使者,請他回去轉告韓王,齊國會出兵相救。
韓國有了齊國作後盾,就拚命地抵禦魏國大軍的進攻。雙方交戰五次,但韓國五次都遭到失敗,隻好再派人向齊國求救。
齊威王一看是時候了,就派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發兵救韓。孫臏仍用十三年前圍魏救趙的老辦法,他不去與魏國的大部隊正麵交鋒,而是避實就虛,揮師直逼魏國的都城大梁。
魏軍的主將龐涓聽到這個消息後,馬上把軍隊從韓國回撤,沒想到,這時的齊國大軍已經越過邊界,進入魏國境內。
孫臏早料到龐涓勢必回撤,就對田忌獻策說:“魏軍向來強悍勇敢,輕視齊國,以為我軍不敢和他們作戰。會用兵的人,就要因勢利導,引誘他們中計。現在我軍進入魏國國境,可用減灶之計來蒙騙他們。”他接著說:“第一天紮營時,要架造供十萬人煮飯的灶,第二天架造供五萬人煮飯的灶,第三天隻架造供三萬人煮飯的灶,讓敵人以為我們的軍隊懼戰,天天有士兵在逃跑。”
果然不出孫臏所料。龐涓一路追蹤齊軍,看到齊軍爐灶天天減少,龐涓中計。於是,他隻帶了一部分騎兵輕裝前進,追趕齊軍。
孫臏算好了魏軍在天黑時會趕到馬陵,馬陵在河北省大名東南麵。這裏兩麵是山,道路狹窄,地勢險要。孫臏就將大軍埋伏好,靜靜地等待魏軍進入伏擊圈。
夜裏,魏軍進了馬陵道。一時間,齊軍萬箭齊發,魏軍紛紛倒斃,潰不成軍。龐涓一看敗局已定,就拔劍自殺了。齊軍乘勝追殺,徹底打垮了魏國大軍。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馬陵之戰,以魏軍慘敗、主帥龐涓自殺而宣告結束。
今天,我們重溫這段曆史,在佩服孫臏的戰略戰術精妙的同時,又不免讓人回憶起湘鄂贛蘇區第一次反“圍剿”作戰。那是1930年12月至1931年1月的一段艱難困苦的日子。國民黨在對中央蘇區進行第一次“圍剿”的同時,調集6個師又一個團的兵力,圍剿湘鄂贛蘇區。我蘇區的紅16軍決定“因勢利導”,同國民黨軍隊兜圈子,以“避其鋒芒,打其虛弱”的戰術,粉碎了敵人的“圍剿”。
用兵如神
“用兵如神”形容非常善於指揮軍隊作戰。
此典出自《三國演義》第六十四回:“張任看見孔明軍伍不齊,在馬上冷笑曰:‘人說諸葛亮用兵如神,原來有名無實。’”
東漢末年,諸葛亮向劉備提出占據荊、益兩州,謀取西南各族統治者的支持,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全國的建議,被劉備采納了。建安十八年,劉備留諸葛亮等鎮守荊州,親自率兵進入益州。第二年,諸葛亮領兵來到雒城支援劉備。諸葛亮得知張任是益州名將,便決定想法先捉住張任,然後再攻雒城。諸葛亮乘馬來到雒城東麵的金雁橋邊,繞河看了一遍,回營後便吩咐張飛、趙雲、黃忠、魏延等人埋伏在金雁橋附近,以便抓獲張任。
一切安排妥當,諸葛亮便親自去引誘張任。隻見他乘坐一輛四輪車,搖著羽毛扇,帶著一隊不整齊的人馬,迎著張任而來。對陣以後,諸葛亮指著張任說:“曹操雖有百萬大軍,聽說我的名字也望風而逃,你是什麼人,還不趕快投降?”張任見諸葛亮軍伍不齊,便在馬上冷笑說:“別人都說諸葛亮用兵如神,原來有名無實!”說著把槍一揮,他手下的士兵一起殺了過來。諸葛亮棄了四輪車,上馬退過橋去。張任不知是計,在後麵緊追不舍。過了金雁橋,張任見左右皆有埋伏,知道中計了,掉頭想回去時,橋已被拆斷了,最後終於被張飛活捉。劉備勸張任投降,張任寧死不降,諸葛亮便派人把他殺了。
約法三章
關於“約法三章”這個典故,來源於這樣一則故事。說的是秦二世三年,就是公元前207年,劉邦的大軍順利進入關中,駐紮在離鹹陽不遠的灞上。秦王子嬰一看戰不成,守也使不得,隻好向劉邦投降。秦始皇建立的強大的秦朝帝國就這樣滅亡了。
於是,劉邦大軍進入鹹陽城,將士們開始搶奪金銀財物。劉邦也深入宮中,但見各種珍奇古玩、金銀珠寶琳琅滿目,又見美女如雲,劉邦頓時神魂顛倒,飄飄欲仙。他沒多想,就往胡亥的龍床上一躺,閉目養起神來。
這時,劉邦手下的愛將樊噲突然闖了進來。樊噲一進門就直言不諱地說:“沛公是想取得天下呢,還是想當個富翁?這些奢華之物,正是秦朝滅亡的禍根。請速還軍灞上,切莫迷戀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