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1 / 3)

第十章

乘風破浪

【釋義】船借著風勢,破浪前進。比喻不畏艱險,奮勇向前。

【出處】梁·沈約《宋史·宗愨傳》。

宗愨是南北朝時的一名剛強少年,出身武術世家,從小就隨父親和叔父練拳弄棒;年紀不大,武藝卻十分剛強。

他哥結婚那天,家裏賓客盈門,熱鬧非凡。有十幾個盜賊也乘機冒充客人,混了進來。

正當前麵客廳裏人來人往、喝酒賀喜之際,這夥盜賊卻已潛入宗家的庫房裏搶劫起來。有個家仆去庫房拿東西,發現了盜賊,大聲驚叫著奔進客廳。

霎時,客廳裏的人驚得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隻見宗愨鎮定自若,拔出佩劍,直奔庫房。

盜賊一見來了人,揮舞著刀槍威嚇宗愨,不許他靠前。

宗愨麵無懼色,舉劍直刺盜賊,家人也呐喊助威。盜賊見勢不妙,丟下財物,奪命而逃。

賓客見盜賊被趕走了,紛紛稱讚宗愨機敏勇敢,少年有為。問他將來長大後幹什麼?他昂起頭,大聲地說:“願乘長風破萬裏浪,幹一番偉大的事業。”

後來,當林邑王範陽邁侵擾邊境,皇帝派膠州刺史檀和之前往討伐時,宗愨自告奮勇地請求參戰,被皇帝任命為振前將軍。

一次,檀和之進兵包圍了區粟城裏林邑王的守將範扶龍,命宗愨去阻擊林邑王派來增援的兵力。

宗愨設計,先把部隊埋伏在援兵的必經之路,等援兵一進入埋伏圈,伏軍立即出擊,把援兵打得個落花流水。

宗愨為宋國打了無數次勝仗,立下許多戰功,被皇上封為洮陽侯,實現了他少年時“乘風波浪”的遠大誌向。

寬猛相濟

【釋義】“寬猛相濟”指施政時寬大與嚴厲要相輔而行。

【出處】此典出自《左傳·昭公二十年》:“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春秋時,鄭國的政治家子產執政後,實行改革,整頓貴族田地和農戶編製,並把刑書(法律條文)鑄在鼎上公布。因而不久就使國力增強,威信提高。

公元前522年,子產病危。臨死前,他對大臣子太叔說:“我死以後,由您執政。隻有有德的人才能用寬大來使百姓服從,其次就是嚴厲了。火猛烈,百姓看著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於火;水懦弱,百姓輕慢而玩弄它,所以死於水的就很多。因而寬大不容易做到啊!”

子產死後,子太叔執政。他不忍心嚴厲,而實行寬大,結果鄭國出現了很多盜賊,並且聚集起來侍機鬧事。子太叔後悔地說:“我早聽子產老人家的話,就不至於到這一步了。”於是發兵攻打盜賊並全部殺掉。這一來,其他盜賊也就收斂了。

孔子聽說這件事後,非常讚賞子太叔的做法。他說:“好啊!政事寬大百姓就怠慢,怠慢了就用嚴厲來糾正。嚴厲了百姓就傷殘,傷殘了就實施寬大。用寬大調劑嚴厲,用嚴厲調劑寬大,這樣政事就調和了。”

徒手搏虎

【釋義】好勇鬥狠,露才冒險,不過匹夫之勇而已。真正的大智大勇,就要為國為民,貢獻自己的力量,甚至生命。

【出處】此典出自《魏書·列傳第三》:“可悉陵年十七,從世祖獵。遇一猛虎,陵遂空手搏之以獻。世祖曰:‘當才力絕人,當為國立事,勿如此也。’”

這段話意思是說:

可悉陵十七歲的時候,跟著北魏國王拓跋燾去打獵。遇到一隻猛虎,他就赤手空拳地衝上去,捉住了老虎並把它獻給了國王。拓跋燾看到這個情形,對他說:“你的才智和力氣,沒有人比得上,但是,你應當用你的本領為國家出力,再不要像這樣隻能打老虎了。”

格殺勿論

【釋義】“格殺勿論”指在捉人的時候,由於被捕者抗拒而引起搏鬥,捕人者打死了抗拒者可以不按殺人論罪。也【出處】指把行凶或違反禁令的人當場打死,而不以殺人論罪。

此典出自《後漢書·董宣傳》:“叱奴下車,因格殺之。”

東漢初年,洛陽令董宣剛直不阿,不畏權貴。有一次,漢光武帝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的家奴殺了人,但這個家奴卻依仗著湖陽公主的勢力,逍遙法外。董宣決定對這個家奴依法懲處。一天,這個家奴跟隨湖陽公主外出,董宣知道後,立即帶人前去捉拿。趕到公主的車駕旁邊,董宣上前勒住馬韁繩,當麵指出公主窩藏殺人罪犯是不正確的,同時大聲斥罵那個殺人凶手,並讓衙役把他拉下車來,當場殺死了。

董宣殺了公主的家奴,公主在皇帝麵前告了他。劉秀立即召董宣進宮,並讓內侍拿著鞭子要當著公主的麵責打他。董宣說:“沒必要打,讓我把話說完,我情願一死。陛下是中興之王,一向注重德行。如今縱容公主的奴仆亂殺無辜,還能夠治理天下嗎?沒必要打我,我自殺就行了。”說著,董宣挺著腦袋向柱子上撞去,頭都撞破了。漢光武帝叫內侍把董宣拉住,說:“你向公主磕個頭,道個歉吧!”誰知董宣寧肯殺頭,不肯低頭。光武帝非常佩服董宣的剛直不阿,笑著把他送出宮去,並賞了他三十萬錢。從此,董宣不怕豪門貴族的舉動震動了洛陽,人們都稱他為“強項令”。

減灶之計

“減灶之計”表示在戰爭中隱瞞自己軍隊的實力,借此麻痹敵人。

此典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

戰國時,韓國因魏國的進攻向齊國求救。齊王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進攻魏國都城大梁。魏軍主帥龐涓得知敵人襲擊後方陣地,連忙撤軍回援。孫臏聽說魏軍撤了回來,便對田忌說:“魏軍一向勇猛善戰,從不把齊兵放在眼裏,我們為什麼不加以利用呢?如果我軍今天做飯時挖十萬個灶,明天挖五萬個,後天再挖三萬個灶。魏軍會認為我們的兵力越來越少,因此麻痹輕敵。”果然一路上龐涓見齊軍的灶越來越少,高興地說:“想不到齊軍如此膽怯,才入魏國境內三天,士兵就逃亡過半。”於是他下令丟掉步軍,隻率領少數騎兵追趕齊軍。當行至狹窄的馬陵道時,到處倒著樹木,非常難走。龐涓見地上放著一封信,便叫人舉起火把來看,上麵寫著:“龐涓死於此!”這時,埋伏在兩旁的齊軍萬箭齊發,魏軍紛紛中箭,龐涓見難以逃命,就拔劍自殺了。

堵子助陣

【釋義】這個成語譏諷武者之無能。

【出處】此典出自《笑林》。

有一個武官出外打仗,就要敗退的時候,忽然從天降下一隊神兵來幫助他作戰,後來又取得了勝利。

武官連忙跪下叩頭,詢問神的名字,神回答說:“我是堵子神。”

武官說:“小將我有什麼功德,敢勞堵子尊神來相救呢?”

神答:“我感激你平時在教場練箭時,從來不曾有一箭射傷我的身體。”

寇準牽衣

【釋義】“寇準牽衣”比喻敢於直言進諫。

【出處】此典出自《宋史·寇準傳》:“嚐奏事殿中,語不合,帝怒起,準則引帝衣,令帝複坐,事決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準,猶文皇(指唐太宗)之得魏征也。’”

北宋大臣寇準(公元961~1023年),字平仲,華州下今陝西渭南東北人。他在少年時代就胸懷大誌,刻苦學習,十九歲就考取進士。當時,宋太宗挑選人才時,都是親自觀察,不錄用年齡太小的人。有人建議寇準多報幾歲,寇準說:“我現在正處於進取之際,怎能做這種欺君之事呢?”不久,他受到太宗的賞識,當了尚書虞部郎中、樞密院直學士等官。

有一次,寇準在殿上向太宗奏事,由於話不投機,太宗氣憤地站起來要走。寇準拉著太宗的衣襟,請他又坐下來。等到事情決定之後,寇準才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