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皮安放
寓言借眉、眼、口、鼻爭位置高下,辛辣地嘲諷了爭權奪利。
此典出自《醉翁談錄》。
眉毛、眼睛、嘴巴、鼻子四種器官,都有神靈。
一天,嘴巴對鼻子說:“你有什麼本事,位置竟然處在我的上方?”
鼻子說:“我能辨別香臭,而後你才可以吃食,因此我的位置處在你的上方。”
鼻子又對眼睛說:“你又有什麼本領,位置卻處在我的上方呢?”
眼睛說:“我能觀察美醜,能看東西,功勞不小,所以應該處在你的上方。”
鼻子又說:“如果是這樣,那麼眉毛有什麼能力,也處在我的上方呢?”
眉毛說:“是呀,我也不知道和各位怎麼爭來了這麼個位置,我如果放在眼睛鼻子的下方,不知道你這一張皮,要放在哪裏?”
食魚無反
【釋義】“食魚無反”的本意是,吃魚的時候,不要把反麵也吃光。後人用它勸誡國君不要耗盡民力。
【出處】此典出自《晏子春秋》:“景公遊於紀,得金壺,乃發視之,中有丹書,曰:‘食魚無反,勿乘駑馬。’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魚無反,則惡其臊也;勿乘駑馬,惡其取道不遠也。’晏子對曰:‘不然。食魚無反,毋盡民力乎!勿乘駑馬,則無置不肖於側乎!’公曰:‘紀有書,何以亡也?’晏子對曰:‘有以亡也。嬰聞之,君子有道,懸之閭。紀有此言,注之壺,不亡何待乎!’”
這段話意思是說:
春秋時期,齊景公巡視紀地(今山東壽光縣南),當地老百姓把從地下挖到的一隻金壺獻給景公,景公叫人把壺蓋打開,發現壺裏麵藏有兩片竹簡,上麵用紅漆寫著八個字:“食魚無反,勿乘駑馬。”齊景公說:“寫得真好?食魚無反,吃魚時吃了一麵不要把另一麵也吃光,可以防止魚腥太重;勿乘劣馬,因為劣馬不能走遠路。”晏嬰對他說:“您說的不對。‘食魚無反’,告誡後代的國君不要耗盡民力!‘勿乘駑馬’,是忠告國君不要把小人放在自己的身旁!”齊景公問道:“按照你的意思,紀國的國君有此丹書,應該是很有遠見的人了,但是紀國為什麼會在我執政的一百多年前就被齊國滅掉了呢?”晏嬰回答道:“紀國滅亡是有原因的。我聽說,賢明的國君,應把自己的主張寫在竹簡上,張掛在城門上、裏弄口,讓全國的百姓都知道。而紀國的國君雖然有好的主張,卻把它藏在金壺裏,埋在地下,這樣一來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所以紀國除亡國之外,還有什麼選擇呢!”
桓公見鬼
“桓公見鬼”說明鬼不過是一種心理幻象,怕鬼隻是自己的精神因素。
此典出自《莊子·達生》。
齊桓公在沼澤地裏打獵,管仲為他駕車,可是卻遇見了鬼。桓公撫摸著管仲的手,問道:“仲父見到什麼了嗎?”
管仲回答說:“我什麼也沒見到。”
桓公回宮以後,憂鬱成疾,好多天都不上朝。齊國有個叫做皇子告敖的士人對桓公說:“是您自己傷害了自己,鬼哪能傷害您呢?人體內的憤怒之氣,消散而不返歸於身,就表現為神氣不足;氣上攻於頭而不下降,就使人好發怒;氣下降而不上升,就使人善忘;氣不上不下,集結在心髒部位,就使人生病。”
桓公說:“那麼到底有沒有鬼呢?”
回答說:“有。室內有鬼名叫履;灶上有鬼名叫髻;糞堆上有名叫雷霆的鬼;東北牆下,叫倍阿鮭龍蟲的鬼;西北牆下,有名叫髻陽的鬼盤踞在那裏;水裏有鬼叫罔象;丘陵有鬼叫做夔;山上的鬼名叫夔;曠野中叫彷徨的鬼;大澤裏有叫委蛇。”
桓公說:“請問,委蛇的形狀是怎樣的?”
皇子說:“委蛇,大如車轂,長如車轅,穿紫衣,戴朱帽。那東西最怕聽隆隆的車聲,一有車聲就抱頭而站立。見到它的人就快要成霸主了。”
桓公聽後滿麵堆出笑容地說:“我見到的正是叫做委蛇的鬼。”
於是整理衣帽與皇子告敖同坐共語,不到一天病也不知不覺就好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