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夜郎自大
【釋義】夜郎:漢時西南部的一個小國,在今貴州省西北部。比喻閉關自守,孤陋寡聞,妄自尊大。
【出處】漢·班固《漢書·西南夷列傳》。
漢武帝時,為了尋求一條通往古印度的道路,王然於、柏始昌等人多次抄小路前往西南夷,經過四年的長途跋涉,到了滇(雲南)地,滇王當羌問使者“漢朝和我們相比,哪個大?”到了夜郎國,夜郎王也是這樣問。原來他們對漢朝的情況很不了解,一直認為自己的地盤非常廣大,誰也比不了。使者聽了,不禁啞然失笑,便向他們作了介紹,他們仍然不相信。
漢武帝初期,南方和北方的少數民族經常侵犯我國邊境地區。漢武帝在鎮撫北方的同時,也派兵去征討南方。此時唐蒙應召出征,他在向漢武帝的上書中建議要征服南方必須首先結交並鎮撫夜郎國,然後再由夜郎的牂柯江南下,作為進取南方之路。漢武帝采納了唐蒙的建議,並由他率領一萬多人和運送大批禮物由長安到夜郎,以便安撫夜郎國,並將夜郎國改為漢的郡縣。
夜郎國的故址在貴州西部地區,婁山關東北二十裏地方,在西南六十多個部族中還真是較大的一個。國內四麵環山,交通不便。
竹多同是夜郎國的國王。相傳有一個女子在牂水河邊洗衣服,忽然看見水麵上飄過來三節大竹子,並聽到竹子裏還有小孩子的哭聲,趕緊把竹子撈起剖開,竟然是一個男嬰,於是便撿回去撫養。他長大以後,既有才學,又有武藝,後來做了夜郎國王,就姓竹。
唐蒙到了夜郎國以後,見夜朗王坐在一把椅子上高高在上,根本不把漢使放在眼裏,並一直說夜郎國是世界的中心,漢使便向他轉達了朝廷意願,以封候和把他兒子作為郡守為條件,並贈送了華麗的綢緞等禮物,提出改夜郎為郡縣。由於國王從來未離開過自己的國土,也不知外界的情形,所以一直稱王稱霸。當使者告訴他說漢朝有十三個州府,每個州府又有許多縣,夜郎的國土隻有漢朝一個縣那麼大。夜郎國王才同意改為漢朝的郡。
明目張膽
【釋義】“明目張膽”原指有膽有識,敢作敢為,但沿用下來,漸漸變成了貶義,形容公然作惡,無所顧忌,膽大妄為。
【出處】此典出自《宋史·劉安世傳》:“初除諫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須明目張膽,以身任責,脫有觸忤,禍譴立至。’”
宋朝時候有一個叫劉安世的人,字器之,考中進士後,由於學識淵博,因此深受宋王寵信。他性情耿直,非常講信義,對事物的見解又相當精辟,不久,被宋王任命為諫議大夫。這是一個非常顯赫的官職,該職負有批評皇帝言行的重任。劉安世被任命為諫議大夫之後,立即回家對他的母親說:“宋王不因我的無能而摒棄我,反而委我做諫議大夫;兒子自知沒有什麼能力,但皇命不可更改,無法推辭,唯有好好的盡做臣子的責任,時時提醒皇上。毫不畏避的對待自己的職責,才是我應該做的事。今後侍奉母親恐將有所怠慢,務請母親原諒我!”劉安世做了諫議大夫後,果然耿直進諫,滿朝文武都對他敬佩,當時有“殿上虎卒”的美譽。
林下風氣
【釋義】形容女子風度嫻雅,不同凡俗。
【出處】此典出自《世說新語·賢媛》:“謝遏絕重其姊,張玄常稱其妹,欲以敵之。有濟尼者,並遊張、謝二家。人問其優劣,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風氣。顧家婦清心玉映,自是閨房之秀。’”
謝玄(公元343~388年),晉代陽夏人,字幼度,小字遏,是謝安的侄子。謝玄有一個姐姐,叫謝道韞,才華橫溢,聰明而有才辯,嫁給王凝之為妻。謝玄很敬重姐姐謝道韞。同郡張玄有一個妹妹,嫁到顧家為婦。張玄也非常賞識自己的妹妹,經常把她同謝道韞相提並論,認為她們可以相媲美。有一個叫濟尼的人經常出入張、謝二家。有人問他說:“謝道韞與張玄的妹妹相比,哪個更好呢?”濟尼回答道:“王夫人(謝道韞)神態閑適大方,有竹林名士的風度。顧家婦(張玄的妹妹)清秀俊慧,是閨房中的佼佼者。”他的言外之意是,謝道韞比張玄的妹妹要好些。
物以類聚
【釋義】類:同類。同類的東西經常聚集在一起。現多比喻壞人臭味相投。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齊策三》。
戰國時期,齊宣王深明大義,善於用人。一日,他讓大臣們推薦名士,準備廣招賢才。著名學者淳於髡在一天之內就推薦了7人。齊宣王認為大夫淳於髡不負責任,就說:“我聽說賢士是很難得到的,如果在千裏以內能發現一個,就可以算得上遍地皆是了。如果在l00年裏產生一個,就可以算得上是源源不絕了。如今你真不簡單,一天之內就發現了7個,是不是多了些?”
淳於髡答道:“您說得不太對。世上有生命的東西總是按照類別或聚或分的。鳥喜歡和鳥宿於一起,獸喜歡和獸結伴。人們若想到沼澤中去尋找柴胡、桔梗這類藥材,隻怕這輩子、下輩子也找不出一根。但如果到睾黍山、梁父山的背麵去找,那就多得要用車子才能載得回來了。什麼道理呢?就是物以類聚呀!您如果承認我是賢士,那麼和我關係密切的人如果不是賢士,我會和他們交往嗎?您到我這兒來找賢士,別說是7個,就是再多些,我也能推薦得出!”
一席話,說得齊宣王無言以對了。
《戰國策·齊策三》中,淳於髡對齊宣王說的原文有這麼幾句:“夫鳥同翼者而聚居,獸同足者而俱行。……夫物各有疇,今髡賢者之疇也。……”疇:類的意思。後人由此概括出“物以類聚”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