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戰例】
秦趙長平之戰
戰國後期,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秦國攻打趙國,秦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北)受阻。長平守將是趙國名將廉頗,他見秦軍勢力強大,不宜硬拚,便命令部隊堅壁固守,不與秦軍交戰。兩軍相持兩年多,秦軍仍拿不下長平。公元前260年,秦王采用了範雎的建議,用離間法讓趙王懷疑廉頗。趙王中計,將廉頗調回,派隻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為將,到長平與秦軍作戰。
趙括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堅守不戰的策略,主張與秦軍決戰。秦將白起起初有意讓趙括嚐到一點甜頭,使他的軍隊取得幾次小勝。趙括果然得意忘形,很快派人到秦營下戰書,這正中白起的下懷。開戰前,他兵分幾路,抄趙括的後路,隱秘地形成對趙軍的包圍。第二天,趙括親率40萬大軍,與秦兵決戰。趙括因與秦軍幾次交戰都打贏了,不禁洋洋得意,哪裏知道敵人用的是誘敵之計?他率領大軍追趕假敗的秦軍,一直追到秦壁。秦軍堅守不出,趙括一連數日無法攻克,隻得退兵。這時突然得到消息:自己的後營已被秦軍攻占,糧道也被截斷。秦軍派精騎5000突入趙營,把趙軍分割為兩塊,分別包圍起來。一連46天,趙軍絕糧,士兵殺人相食,趙括隻得拚命突圍,但白起已嚴密部署,多次擊退企圖突圍的趙軍。最後,趙括中箭身亡,趙軍陣勢大亂,可歎40萬大軍都被秦軍殺戮。這個趙括,隻會“紙上談兵”,在真正的戰場上,一下子就中了敵軍的“關門捉賊”之計,損失了40萬大軍,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第二十三計遠交近攻
【原文】
形禁勢格,利從近取,害以遠隔。上火下澤。
【譯文】
當軍事發展勢頭受到阻礙,地形受到限製之時,攻取鄰近的敵人對己有利,而攻打遠處的敵人則對己有害。烈火向上燃燒,洪水向下奔流,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莫不如此。
【計名由來】
遠交近攻,語出《戰國策·秦策》:範雎曰:“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則王之尺也。今舍此而遠攻,不亦謬乎?”約在秦昭王三十八年(前269)左右,範雎避難,由魏入秦。秦昭王知其能,遂以上賓之禮相待,向他長跪而三問計。當時,秦欲一統天下,範雎在分析了秦王對外政策的失誤之後,給秦昭王獻上了“遠交近攻”的策略。戰國時期,七雄爭霸,秦自商鞅變法之後,國力逐漸強大。秦昭王開始圖謀並吞六國,統一中國,但在策略中卻實行近交遠攻的辦法,準備聯合並越過韓、魏諸國而遠征地處東海之濱的強齊。範雎認為秦昭王這樣做是失策。他說:“齊國國力強盛,離秦國又很遠;出兵攻齊,還必須經過韓、魏諸國。若出兵少了,則不能給齊國造成致命的傷害;出兵多了,勞師遠征,又會給秦國自身造成大的損失。我猜想大王的意思是想讓自己少出兵,而讓韓、魏兩國的軍隊全體出動吧!但這樣做,韓、魏兩國會同意麼?何況即使秦國打贏了,你也無法得到齊國的土地。因而不如反過來,遠交近攻,派遣使者主動與相距較遠的齊國結盟,而首先攻戰身邊的韓、魏諸國。這樣,滅一國就可得一國的土地,秦國就會越戰越強大,大王的霸業就可以很快實現了。”秦昭王采用了範雎的建議,把“遠交近攻”作為秦逐步並吞六國的基本國策,最終達到了統一天下、建立秦帝國的目的。
【古今戰例】
鄭宋爭霸
春秋初期,周天子的地位實際上已經架空,群雄並起,逐鹿中原。鄭莊公在如此混亂的局勢下,巧妙地運用“遠交近攻”策略,奪得了當時的霸主地位。
當時,鄭國與鄰近的宋國、衛國積怨很深,矛盾十分尖銳,隨時麵臨著被兩國夾擊的危險。
於是,鄭國在外交上采取主動,接連與較遠的邾、魯等國結盟,不久又與更遠的實力強大的齊國簽訂盟約。
公元前719年,宋、衛聯合陳、蔡兩國共同攻打鄭國,魯國也派兵助戰,將鄭都東門圍困了5天5夜。雖未攻下,但鄭國已感到本國與魯國的關係出現了問題,便千方百計想與魯國重新修好,共同對付宋、衛兩國。
公元前717年,鄭國以幫邾國雪恥為名,進攻宋國。同時,向魯國積極發動外交攻勢,主動派使臣到魯國,商議把鄭國在魯國境內的訪權交歸魯國。果然,魯國與鄭國重修舊誼。宋國當時請求齊國出麵調停與鄭國的關係,鄭莊公又表示尊重齊國的意見,暫時與宋國修好。齊國因此也對鄭國加深了“感情”。
公元前714年,鄭莊公又以宋國不朝拜周天子為由,代周天子發令,攻打宋國,鄭、齊、魯3國大軍很快攻占了宋國大片土地。宋、衛軍隊避開聯軍鋒芒,乘虛攻入鄭國。鄭莊公把占領的宋國土地全部送與齊、魯兩國,迅速回兵,大敗宋、衛大軍。鄭國乘勝追擊,擊敗宋國,衛國被迫求和。如此一來,鄭莊公大肆擴張,霸主地位便形成了。
第二十四計假道伐虢
【原文】
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困,有言不信。
【譯文】
處在敵我兩大強國中間的小國,當敵方以武力脅迫它屈從時,我方應憑借強勢,立即派兵前去援救,並借機滲透自己的勢力。對於這種處在困境中的國家,隻做空口允諾,卻無實際行動,是不能取得對方信任的。
【計名由來】
假道伐虢,事出《左傳·僖公》中的兩章。事情是這樣的:春秋時期的大國晉國想要吞並鄰近的兩個小國:虞和虢。為此,晉國大夫荀息向晉獻公獻計說:“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假道於虞以伐虢。”意思是說,請你用屈地出產的良馬和垂棘地區出產的美玉去收買虞國的國君,然後向虞國借道去攻伐虢國,事情就可以成功。晉獻公說:“這兩件東西都是我的寶貝,怎麼舍得送給別人呢?”荀息說:“如果能夠使虞國借道給晉國去攻伐虢國,那麼將來虞國也會歸我晉國所有的。那時,你的寶物放在虞國的府庫裏,不就等於放在晉國的府庫裏麼?”晉獻公聽荀息說得有理,便采用了他的計謀。虞公不聽大臣宮之奇的勸阻,接受了晉國的要求,借道給晉國,為晉國攻占虢國的國都下陽提供了便利。這是晉獻公十九年(前658)的事。過了3年,晉獻公再次向虞國借道伐虢,虞國大臣宮之奇再次勸說虞公不要受騙。他說:“虢國是虞國的外圍屏障,虢國滅亡了,虞國必然會跟著滅亡。好比嘴唇和牙齒相互依存一樣,唇亡則齒寒。”但虞公仍然不肯聽,並說,晉國和虞國都屬姬姓,是同宗關係,晉國是不會加害虞國的。宮之奇見虞公如此執迷不悟,預見到虞國必亡,便攜家眷避難去了。後來,果然不出宮之奇所料,晉滅虢之後,在回師途中滅掉了虞國,虞公及其家室全都成為了俘虜。
【古今戰例】
楚文王假道滅蔡
東周初期,各諸侯國都乘機擴張勢力。楚文王時,楚國勢力日益強大,漢江以東各小國,紛紛向楚國稱臣納貢。蔡國是當時的小國,與齊國聯姻,認為自己有靠山,因此不買楚國的賬。楚文王懷恨在心,一直在尋找滅蔡的時機。
蔡國和另一小國息國關係很好,蔡侯、息侯娶的都是陳國女人,經常往來。但是,有一次息侯的夫人路過蔡國時,蔡侯沒有以上賓之禮款待,氣得息侯夫人回國之後,大罵蔡侯不義。息侯因此對蔡侯有一肚子怨氣。
楚文王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認為滅蔡的時機已到,遂派人與息侯聯係。息侯想借刀殺人,便向楚文王獻上一計:讓楚國假意伐息,他就向蔡侯求救,蔡侯必定會發兵救息。這樣,楚、息合兵,蔡國必敗。楚文王一聽,何樂而不為?他立即調兵,假意攻息。蔡侯得到息國求援的請求,馬上發兵救息。可是兵到息國城下,息侯竟城門緊閉,蔡侯知道中計,急欲退兵,但楚軍已借道息國,把蔡侯圍困起來,終於俘虜了蔡侯。
蔡侯被俘之後,內心十分痛恨息侯,就對楚文王說:“息侯的夫人息媯是一個絕代佳人。”他想以此刺激好色的楚文王。楚文王打敗蔡國之後,以巡視為名,率兵來到息國都城。息侯親自迎接,設盛宴為楚王慶功。楚文王在宴會上,趁著酒興說:“我幫你擊敗了蔡國,你怎麼不讓尊夫人來敬我一杯酒呀?”息侯無奈,隻得讓夫人息媯出來向楚文王敬酒。楚文王見息媯果然天姿國色,馬上魂不附體,暗下決心一定要將其據為己有。第二天,他舉行答謝宴會,在暗中布置好伏兵,席間將息侯綁架,輕而易舉地滅了息國。
息侯害人害己,他主動借道給楚國,幫楚國滅蔡,雖然給自己報了私仇,但沒有料到,楚國竟不傷一兵一卒,順手將自己消滅了。
第二十五計偷梁換柱
【原文】
頻更其陣,抽其勁旅,待其自敗,而後乘之。曳其輪也。
【譯文】
設法頻繁地改變敵方的陣勢,借機調開它的精銳主力,等其自行頹敗之時,就乘機前去攻打。這跟控製了車輪,就能夠掌握車體的運行的道理是一樣的。
【計名由來】
偷梁換柱,原是一句成語。一般認為,它是來自於商紂王“偷梁換柱”的傳說。據傳:商紂王的父親帝乙,有一次領著紂王及文武百官遊覽禦花園,欣賞牡丹花。行至飛雲閣處,忽見閣上塌陷一梁,心中很不高興。紂王見狀,竟憑其力大無比,“偷梁換柱”,把一座飛雲閣修好了。又《紅樓夢》第九十七回:王熙鳳設計以薛寶釵冒充林黛玉與賈寶玉成婚時,也有“偏偏鳳姐想出一條偷梁換柱計”一句。
按照前人的解釋,此計的本意是:在同友軍一道作戰時,乘友軍戰鬥失利之機,將其主力合並過來,加以控製。但有人認為,此計也可理解為:在與敵軍作戰時,應設法將其主力調開,然後抓住其弱點,進行攻擊,戰而勝之。同時還有人認為,此計運用於政治鬥爭中,與人們通常所說的“調包計”相同。
【古今戰例】
鄭莊公計兼三國之師
周桓王三年(前715),鄭莊公假托周天子之命,糾合齊、魯兩國兵馬前往攻打宋國。宋殤公聽說鄭、齊、魯3國兵馬入境,大驚失色,緊急召見司馬孔父嘉問計。孔父嘉道:“我已派人打聽清楚,周天子並無討伐宋國之意,齊、魯兩國是受到鄭莊公的欺騙才出兵的。現在3國合兵而來,其鋒甚銳,萬不可與它正麵爭戰,惟有一計,方可使鄭軍不戰而退。”殤公說:“鄭國明知今日攻宋,有利可得,怎會輕易退兵呢?”孔父嘉說:“鄭公親自出馬,領兵攻打宋國,其國內防守必然空虛,所以,隻要我們以重金收買衛國,要衛國聯合蔡國,以輕兵襲擊鄭國本土,威脅鄭都滎陽。如此一來,鄭莊公自然就會退兵回援了;而鄭兵一退,便會出現群龍無首的局麵,齊、魯兩國兵馬也不會再獨自留下為鄭國賣命了。”宋殤公采納了孔父嘉的計策,並立即要他挑選200輛兵車,帶上黃金、白璧、綢緞,連夜趕往衛國,請求衛國聯合蔡國出兵襲擊鄭國。衛宣公接受了宋國的禮物,果真派右宰醜領兵與孔父嘉會合,經由間道,出其不意,直逼鄭都滎陽城下,鄭世子忽和大夫祭足急忙傳令守城。這時,宋、衛的兵馬已在鄭都城外大肆搶掠,擄去了大量的人畜輜重;接著,右宰醜便要趁勢攻城。孔父嘉說:“我們襲擊滎陽得手,隻是乘其不備,應該得利便止;如果繼續留下攻城,鄭公回兵救援之時,將會對我們形成內外夾攻之勢,那就相當危險了,不如就此借道戴國,勝利回師。我估計當我軍離開這裏時,鄭公的兵馬也該從宋國撤退了。”於是,按照孔父嘉的布置,宋、衛兩國兵馬向戴國進發,想從戴國假道。卻不料,戴國國君誤以為宋、衛兵馬是來攻打戴國的,便關上城門死守。孔父嘉大怒之下,下令攻城,但屢攻不下。
卻說鄭莊公領兵攻打宋國,本來是很順利的。鄭軍大將穎考叔已攻破郜城,公孫閼已攻破防城,分別向鄭莊公大營告捷。鄭軍正想乘勝挺進之時,不料忽然接到世子忽從國內送來的告急文書,說是宋、衛兩國兵馬正進逼鄭都。這時,莊公表麵上不動聲色,內心卻十分焦慮,遂命傳令班師。當大軍回至半路時,又收到國內送來軍報,說是宋、衛軍馬已撤離滎陽城外,向戴國方向去了。
莊公聽到這一情報後,想了一下,即刻令穎考叔、高渠彌、公孫閼、公子呂等4將,兵分4隊,偃旗息鼓,轉道向戴國進發……
再說孔父嘉、右宰醜率領宋、衛聯軍進攻戴國,又得到蔡國領兵相助,滿以為一舉成功,卻忽然接到探報說,鄭國上將公子呂領兵救戴,已在離城50裏處下寨。而戴君得知鄭兵來救,已經打開城門將鄭軍接進城內去了。這時,孔父嘉便對右宰醜說:“現在戴國有了幫手,他們必定會合兵向我軍求戰,你我何不站在壁壘之上,觀察城內動靜,也好有所準備。”於是孔、醜二將便一起登上壁壘,仔細觀察城內情形,麵對城內指手畫腳。正在說話間,忽聽一陣連珠炮響,城上一時竟遍插鄭軍旗號,鄭將公子呂全身披掛,站在城樓之上,大聲叫道:“多謝二位將軍費力,我們已經取得戴城了。”原來這是鄭莊公設的“偷梁換柱”計:假意要公子呂領兵救戴,其實莊公就坐在戎車之中,隻等進了城,便就勢並了戴國之軍,將戴君俘虜了。孔父嘉在城外見莊公不費吹灰之力便占領了戴城,一時氣憤填胸,決心要與莊公決一死戰。當他正在心中籌劃之時,忽報:城中派人來下戰書。孔父嘉當即批複來日決戰,並約會衛、蔡兩國,3路軍馬齊退20裏,以防自相衝突;由孔父嘉領軍居中,蔡、衛軍分列左右,3支軍隊相距不過3裏。這樣部署之後,各軍遵令行動。剛把寨營安好,忽聽寨後一聲炮響,火光接天,表明是鄭兵到了,孔父嘉才要出寨迎戰,火光卻又熄滅了,待要回營,左邊炮聲又響,又是火光不絕。剛要看個究竟,卻見左邊火光已滅,右邊火光又起。孔父嘉認為這是莊公使用的疑兵計,便命令全軍不許亂動!不一會兒,左邊火光又起了,而且喊聲震天,探馬來報,說是左營蔡軍被劫。孔父嘉正想前往營救,忽然右邊火光再起,一時鬧不清是哪家人馬,孔父嘉隻得繼續揮軍向左,慌忙間迷失了方向,遇上一隊兵馬便互相廝殺起來。後來才發現對方是衛國人馬,於是兩軍合在一起,趕回中營,誰知中營卻已被鄭將高渠彌占領,且左有公孫閼,右有穎考叔領兵殺到,一直殺到天亮,孔父嘉無心戀戰,奪路而走,遇上高渠彌,又殺了一陣,孔父嘉棄車徒步,跟隨的隻有20餘人,右宰醜陣亡,餘下的3國兵馬輜重,全被鄭軍俘獲。就這樣,鄭莊公用“偷梁換柱”之計既得了戴城,又兼了宋、衛、蔡3國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