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計順手牽羊
【原文】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陰,少陽。
【譯文】
對敵人的任何微小紕漏,必須及時加以利用;對敵人“給予”的極小利益,也要力求得到。變敵方小的疏漏,為我方小的戰果。
【計名由來】
本計當出自《草廬經略·遊兵》:“伺敵之隙,乘間取勝。”後人以順手牽羊形象化地比喻乘敵人小的疏忽,向其薄弱處發展,創造和捕捉戰機的一種謀略。關漢卿著元劇《尉遲恭單鞭奪槊》台詞中,就使用了本計計名。《水滸傳》第九十九回寫道:“前麵馬靈正在飛行,卻撞著一個胖大和尚,劈麵搶來,把馬靈一禪杖打翻,順手牽羊,早把馬靈擒住。”但這說的不是戰爭。戰爭史上“順手牽羊”之計,不乏其例。如春秋時期,晉獻公途經虞國滅掉虢國,回師途經虞國時,又乘其不備,滅掉虞國;秦穆公攻打鄭國,兵至滑國時,知鄭人已有戒備,即放棄攻打,並順手滅滑國,然後班師回秦……這些都是典型的例子。這裏,“順手牽羊”的“羊”,指防守有紕漏、有薄弱環節的地方。在不影響進攻這一主要任務的前提下,利用時機,出動小股部隊,神出鬼沒地發動攻擊,獲得意外的小戰果,就叫“順手牽羊”。
【古今戰例】
楚國救趙順手牽羊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前369—前319)打算攻打北麵的趙國。他派遣龐涓率領一支精銳部隊向趙國殺去,龐涓沒費多大力氣就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這時,趙國無力應戰,隻好派使者向實力雄厚的楚國求救。楚王對於是否出兵救趙猶豫不決。於是,他召集謀士們商議。楚相昭奚反對出兵,認為應當順應魏國攻打趙國,待他們兩敗俱傷後,楚國可以坐收漁人之利。
景舍反對昭奚的建議,他認為應該以救趙為名來削弱魏國的實力,並順手牽羊,為楚國謀利。他的計劃受到楚王的讚賞,楚王任景舍為帥,帶領一支人數不多的軍隊,跨越趙、楚之間的國界,打著救趙的旗號進入趙國。趙國大將馬上將楚國派兵援救的消息通告守城官兵,但這一切都未能阻擋龐涓的進攻。圍城7個月後,龐涓終於攻占了邯鄲。這時,傳來齊國派軍直趨魏國都城大梁的消息。龐涓得知這一情報後,馬上從趙國撤兵回國。半路上,齊軍“以逸待勞”,將龐涓率領的魏軍打得大敗。
魏國和趙國都在戰爭中受到重創。這對楚國來說是最好的機會。景舍正是利用趙國向楚國求救的機會,派兵進入趙國,而且在魏軍撤退之後,不費吹灰之力便“順手牽羊”,占領了部分趙國領土,勝利實現了昭奚的計謀。
墨索裏尼進擊希臘失敗,希特勒順手牽羊
意大利法西斯領袖墨索裏尼夢想有朝一日能恢複羅馬帝國,使地中海成為羅馬的內湖。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他認為有機可乘,但又清楚地知道,以自己的力量根本無法單獨對在地中海占有優勢的英國采取堅決的行動,無奈隻好把目光轉向地中海沿岸的弱小國家,企圖憑意大利的軍事實力,順手牽羊,一舉將它們征服,他選中了亞得裏亞海對岸的希臘。希臘國小兵弱,沒有什麼戰鬥力。而且,意大利外交大臣齊亞諾向墨索裏尼提供了許多有關希臘的情況,說他已經用重金收買了希臘許多著名活動家,其中包括一些政府要員,都表示願意為意大利服務;另外,在邊境地區的希臘軍隊中也有自己人。墨索裏尼對齊亞諾的報告極為欣賞,以為征服希臘已是水到渠成、一蹴而就的事。
於是,墨索裏尼召集武裝力量總參謀長和陸軍總參謀長,對他們說明現在有占領希臘的政治需要。將軍們對齊亞諾的報告不敢恭維,對意大利軍隊的現狀也並不樂觀。墨索裏尼認為將軍們鼠目寸光,沒有遠見,隻有他自己才是高瞻遠矚。他斷然地揮揮手說:“意大利的武裝力量是戰無不勝的,希臘人不會有什麼強烈的抵抗,征服希臘是輕而易舉的。”因此他一意孤行,下達了限期進攻希臘的命令。
1940年10月28日,意大利駐希臘大使奉墨索裏尼之命,向希臘首相遞交了一份照會,要求希臘給意大利守備部隊提供常駐的侵略據點,以保持希臘的中立地位。希臘首相斷然拒絕了意大利的強硬照會,並立即進行全國總動員,堅決反擊意大利軍隊的入侵。由於墨索裏尼偏信外交大臣齊亞諾的保證和前線指揮官對軍事形勢的樂觀判斷,立即命令裝備還不完善的意大利軍隊進攻希臘。當時,意大利在前線共有8個師,其中包括一個山地師和一個裝備有3噸坦克的坦克師。意大利參謀部認為這些軍隊裝備還不完善,而且憑這些兵力不足以戰勝希臘軍隊,必須再補充幾個師和大量的技術裝備,才能完成預定的任務。但墨索裏尼對將軍們的判斷置之不理,仍計劃以一個師作預備隊,兩個師實施佯攻,以便牽製希臘兵力,然後將剩下的5個師作為主力,直取雅典。
意大利兩個師的佯攻部隊首先發動攻擊,不料初戰就被希臘軍隊阻擊住,意軍苦戰幾天,沒有取得任何勝利,反而損失慘重。一個星期後,希臘動員起來的援軍趕到戰場,意軍不得不撤退,回到出發的陣地。希臘軍隊乘勝迂回反擊意軍,截堵了意軍後方要塞。為了避免被圍殲,意軍不得不拚命逃跑。此時死要麵子的墨索裏尼不得不厚著臉皮向德國的希特勒求助,最後依靠德國人的援助,才保住了意大利的殘餘軍隊。而德軍援助意大利後,卻“順手牽羊”占領了希臘領土,牽走了意大利原想牽的“羊”。
第十三計打草驚蛇
【原文】
疑以叩實,察而後動。複者,陰之謀也。
【譯文】
帶著疑慮去查實敵人的真實情況,等弄清楚之後再采取軍事行動。反複偵察和分析敵情,這是發現敵方陰謀的重要手段。
【計名由來】
計名“打草驚蛇”,是借用了一句民間俗語來喻指某種軍事上的謀略。原意是蛇生活在草叢中,若草被攪動,蛇便會受驚而走。也有人認為,“打草驚蛇”一語,源出宋代鄭文寶《南唐近事》:“王魯為當塗宰,瀆物為務,會部民連狀訴主簿貪,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驚蛇。’”意思是說:南唐時,有個叫王魯的人,在任當塗(屬今安徽省)縣令時,貪贓斂財,搜刮民脂民膏。一天,老百姓聯名控告他手下的主簿貪汙,王魯因自己也有不法行徑,膽怯心虛,故而在看狀紙時,下意識地寫下了“汝雖打草,吾已驚蛇”8個字。此後,“打草驚蛇”一語就漸漸流傳開了。
【古今戰例】
蜀魏爭奪漢中之戰
公元218年,劉備起兵10萬圍攻漢中,曹操聞報大驚,率兵40萬親征。定軍山一役,蜀將黃忠計斬曹操大將夏侯淵。曹操大怒,親統大軍抵漢水和劉備決戰,誓為夏侯淵報仇。蜀軍見曹兵勢大,遂退駐漢水之西,兩軍隔水相峙。劉備與孔明至營前觀察兩岸地勢,謀劃破敵之策。
孔明見漢水上遊一帶土山連綿,可伏兵千餘。回營後命趙雲領兵500,帶上鼓角,伏於土山之下,無論何時,隻要聽到本營中炮響一次,便擂鼓吹角呐喊一通,但不可出戰。孔明自己則隱在高山上觀察敵軍動靜。第二天,曹兵到陣前挑戰,見蜀營既不出兵,也不射箭,叫喊了一陣便回去了。到了深夜,孔明見曹營燈火已滅,料想軍士們已經歇息,便命營中放炮為號,令趙雲的500伏兵鼓角齊鳴,喊聲震天。曹兵驚慌不已,疑有蜀兵劫寨,趕忙披掛出營迎敵。可出營一看,並不見有什麼蜀兵劫寨,便又回營安歇。待曹兵剛剛歇定,號炮又響,鼓角又鳴,呐喊又起。一夜數次,搞得曹兵徹夜不得安寧。一連三夜如此,致使曹操驚魂不定,寢食難安。有人對曹操說,這定是諸葛孔明的疑兵計,不要理睬他。可曹操說:“我豈能不知是孔明的詭計!但如果多次皆假,一次真來劫營,我軍不備,豈不要吃大虧!”無奈,曹操隻得傳令退兵30裏,找空闊之處安營紮寨。諸葛亮施“打草驚蛇”之計逼退了曹兵,便乘勢揮軍渡過漢水。蜀軍渡過漢水後,諸葛亮傳令背水紮營,故意置蜀軍於險境,這又使曹操產生了新的疑惑,不知諸葛亮又將使什麼詭計。因為曹操深知“諸葛一生惟謹慎”,認為他如果不是勝券在握,是絕不會走此險棋的。諸葛亮正是看中曹操這種心理,偏走此險棋來疑他、驚他。曹操驚疑之中,為了探聽蜀軍虛實,下戰書與劉備約定來日決戰。戰鬥剛開始,蜀軍便佯敗後退,往漢水邊逃去,並將多數軍器、馬匹棄於道路兩旁。曹操見此,急令鳴鼓收兵。手下將領疑惑地問曹操:“為何不乘勝追擊,反令收兵?”曹操說:“看到蜀兵背水紮寨,我原本就有懷疑;現在蜀兵剛交戰就敗走,而且一路丟下許多軍器、馬匹,更說明是孔明的詭計,必須火速退兵,以防上當。”然而,正當曹兵準備掉頭後撤時,孔明卻舉起了號旗,指揮蜀兵返身向曹兵衝殺過來,致使曹兵大潰而逃,損失慘重。諸葛亮用計設險局,臨陣佯敗,以“打草驚蛇”之計置曹操於疑惑、驚恐之中,再次巧妙地打敗了曹兵。
第十四計借屍還魂
【原文】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譯文】
有作為的不加以借用,害怕的是我方不能控製它;無所作為的要加以借用,這是因為我方完全可以控製它。利用無所作為的並順勢對其加以控製,這不是我方受製於人,而是我方完全可以控製和支配對方。
【計名由來】
計名“借屍還魂”可能源自“八仙”之一的鐵拐李得道成仙的傳說。相傳鐵拐李原名李玄,曾遇太上老君得道。一次,其魂魄離開軀體,飄飄然遊玩於三山五嶽之間。臨行前,囑咐徒弟看護好遺體,但李玄魂魄四處遊山玩水,流連忘返。徒弟們等得久了,見師父的遺體老是僵在那裏,總也活不過來,便誤以為他已經死去,將其火化了。待李玄神遊歸來時,已不見了自己的軀體,魂魄無所歸附。恰好當時附近路旁有一餓死的乞丐,剛剛斷氣不久,屍體還算新鮮,李玄於慌忙之中,將自己的靈魂附在了這具乞丐屍體之上。借屍還魂後的李玄,已經麵目全非。蓬頭垢麵,坦腹露胸,並跛一足。為支撐身體行走,李玄對著原乞丐用的竹杖噴了一口仙水,竹杖立即變為鐵杖。借屍還魂後的李玄也因此被稱為鐵拐李,原來的名字卻反而被人們忘記了。
鐵拐李借屍還魂的故事還見於元代嶽伯川所寫雜劇《呂洞賓度鐵拐李嶽》,後《東遊記》也有記載,隻是情節不盡相同罷了。
“借屍還魂”這一帶有迷信色彩的民間傳說,後來被人們用來喻指某些已經死亡的東西,又借助某種形式得以複活的現象;有時也可以用來喻指某些新事物或新力量借助舊事物或舊的形式得到發展的現象。在上述兩種情況下,所謂“屍”、“魂”、“借”、“還”的喻意便都不盡相同了。
【古今戰例】
楚項興兵亡秦之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嬴政掃滅六國,統一中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嬴政駕崩,其子胡亥繼位為秦二世。秦始皇翦滅割據稱雄的六國諸侯,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統一的封建國家,實行一係列改革措施,對推進中國曆史的發展,有其不可磨滅的曆史功績。但他專製暴戾,苛刑峻法,焚書坑儒,且一心沉迷於帝王氣派,極度奢華。他修阿房宮,建驪山墓,集天下民力、物力於鹹陽;加之對一些本來有利的事(如築長城,修馳道)急於求成,以致役繁賦重,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怨聲載道。因而在秦始皇死後的第二年,便爆發了大規模農民起義,加上剛被滅掉的六國舊族伺機反撲,糾合舊部,乘機起兵抗秦,秦王朝很快便陷入風雨飄搖之中。秦統一前的楚國地處南方,幅員遼闊,物產豐富,是秦爭霸天下的主要對手。秦滅六國後,楚人對秦的怨憤最深,反抗最為強烈,因此,當時即有人預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首先舉起義旗的是以陳勝、吳廣為首的農民軍,其中大多數原為楚國人,他們建立農民政權,號為張楚。響應陳勝、吳廣而繼起的是項梁、項羽兩叔侄,他們殺了會稽(今江蘇省蘇州市)郡守殷通,舉兵反秦。時有廣陵(今江蘇柏州)人召平,過江來找項氏叔侄,並假傳張楚王陳勝的命令,拜項梁為張楚政權的上柱國(相當於丞相之位),要他領兵過長江參戰。於是項梁、項羽便率領江東精兵8000,西渡長江,轉戰於江淮之間,屢戰屢勝。又先後收編了陳嬰、英布、薄將軍等多股起義軍,隊伍迅速發展到六七萬人。公元209前年(秦二世元年),當項梁、項羽部隊攻占薛城(在今山東省南部微山湖附近)不久,突然傳來陳勝在陳縣(今河南淮陽)被秦將章邯打敗、為車夫汪賈所殺的消息。項梁聽說後,便召集部屬商議應變之策。當時有些部將、謀士極力慫恿項梁自立為楚王,項梁一時拿不定主意。
恰在這時,一位從居剿(今安徽省巢縣)來的老人求見。老人姓範名增,很有知識和見解,常能給人出些計謀。他這次來找項梁,就是對如何巧妙應對和利用當前時局一事來給項梁出主意的。項梁當即接見了範增,對範增說:“現在陳王已經去世,新王還沒有確立。我們這裏正在商議此事,還沒有拿定主意。你老見多識廣,有何高見,請直截了當地說出來吧。”範增說:“老朽才疏學淺,但聽說上柱國禮賢下士,從諫如流,所以特來獻上自己的淺陋見解。依我看,陳勝的失敗是必然的。請上柱國大人想一想,陳勝原本不是出身名門大族,聲望不高,又無大的才幹。雖首先起義抗秦,但驟然據地稱王,而不立楚國王室的後裔為王。暴秦吞滅的六國中,楚國最無辜。楚懷王為與秦通好而入秦,卻被秦王扣留,3年後客死秦國,楚國百姓哀思至今。上柱國從江東起兵,渡江擊秦,楚地豪傑將士之所以爭相趨附,無非是因為上柱國之家世為楚將,相信上柱國必定會擁立楚國王室的後裔,因而踴躍投靠門下竭誠效力,以圖恢複楚國。上柱國如能順應民心,擁立楚國後裔,楚地百姓自會聞風而至,聚集於你的麾下,天下便一舉可定了。”項梁很高興地采納了範增的建議,派人四處訪尋楚國王室的後裔。事有湊巧,正好在民間尋訪到一個名叫熊心的牧童,查問起來,確實是90年前客死於秦的楚懷王的孫子。於是項梁立即派部屬備上王車、王服,將牧童迎來薛城,奉為楚懷王,定盱眙(今江蘇洪澤湖畔)為國都,項梁則自稱武信君。之後,楚項部眾迅速擴大至數十萬人。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項梁戰死。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項羽在巨鹿(在今河北省平鄉縣)以破釜沉舟的決心與膽氣,擊潰秦軍主力章邯軍40萬,與劉邦共同推翻了秦王朝的暴虐統治。滅秦之後,項羽自稱西楚霸王。而依範增“借屍還魂”之計借來的楚懷王熊心,因為已再無利用價值,便被項羽改號義帝流放到洞庭之南的長沙郡,隨後又令九江王英布秘密將其殺害於今湖南郴洲。
第十五計調虎離山
【原文】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誘之,往蹇來返。
【譯文】
等待天時給敵方造成了困難,再以人為的假象去誘惑敵方。假若向敵方發起進攻仍有困難,那就想辦法讓敵方反過來攻我,這樣反而更為有利。
【計名由來】
“調虎離山”一語可能源自《管子·形勢解》。該篇中有這樣一段話:“虎豹,獸之猛者也,屬深林廣澤之中,則人畏其威而載之。人主,天下之有勢者也,深居則人畏其勢。故虎豹去其幽而近於人,則人得之而易其威。人主去其門而迫於民,則民輕之而傲其勢。故曰:‘虎豹托幽而威可載也。’”意思是說,虎豹是獸類中最威猛的,當它們居住在深山大澤之中時,人們就會因其威風而產生懼怕之感。君王是天下最有勢力的人,如果深居簡出,人們便會敬畏他的權勢。虎豹若是離開它們所居住的深山幽穀而走近人類居住的地方,人們就可以輕易將它捕捉而使之失去原有的威風。做君王的若是離開王宮而與普通人混在一起,人們就會因輕視他,而以傲慢的態度對待他。所以說,虎豹隻有不離開它們居住的幽穀深山,其威風才會使人感到畏怯。這裏雖然還沒有使用“調虎離山”一語,但已經包含了隻有將老虎調離深山,才能將其製服的意思。後來在民間語言、文學作品中便逐漸出現了“調虎離山計”的說法。如明代吳承恩的《西遊記》第五十三回寫著孫大聖對如意真仙說:“才然來,我使個調虎離山計,哄你出爭戰,卻讓我師弟取水去了。”清代錢彩著《說嶽全傳》第三十四回也寫著:“吉青道:‘我前日在青龍山,中了這蕃奴調虎離山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