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的部署,從6月14日起,劉、鄧率領晉、冀、魯、豫軍區部隊,由河南安陽出發,經湯陰、冶陶等地,從山東東路渡過黃河,再轉戰壽張、台前,進入魯西南地區,然後又由河南黨山北向店,渡過淮河進入大別山。劉、鄧大軍千裏奔襲,一路攻戰,殲滅了敵軍大量有生力量,而劉、鄧大軍一旦進入大別山地區,便會對蔣介石的重要軍事基地——兗州、徐州構成嚴重威脅,特別是直接威脅到蔣介石的“心髒”——南京。正如周恩來當時所分析和描述的那樣:“蔣介石搞了個黃河戰略,一個拳頭打山東,一個拳頭打陝北,想迫使我們在華北與他決戰。可是,他們兩手這麼一伸,胸膛就露出來了。我們就趁機還他個黃河戰略,緊緊拖住他的兩個拳頭,然後對準他的胸口猛插一刀!這一刀就是劉、鄧大軍。他們渡過黃河,大鬧魯西南,在殲滅敵人大量有生力量後,又以出其不意的動作挺進大別山,直插蔣介石的胸膛。可以說,這正是給蔣介石致命的一刀!”
—0—事實正如周恩來所分析的,蔣介石在“胸膛”上猛受一刀後,痛苦不已,最後不得不放棄正在進行的重點進攻,急忙從陝北、山東抽回5個師,連同其原本留在中原地區的8個師,總共拚湊成13個師,妄圖對劉、鄧大軍進行合擊。但是,這樣一來,我山東、陝北地區被圍困的緊張局勢便頓時改觀。不僅如此,在毛澤東和中共軍委的戰略思想指導下,我陝北、山東、晉西南的人民解放軍還分別在彭德懷、陳毅、賀龍和陳賡的率領下乘機發起全麵反攻,將戰線由解放區引向蔣管區,從根本上扭轉了我軍一度所處的被動局麵,而使整個解放戰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即“全國規模的進攻”(毛澤東語)階段。
第三計借刀殺人
【原文】
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推演。
【譯文】
敵人的情況已經了解,友軍的意向卻不明朗,這就應當想方設法誘導友軍前去對敵,以保存自己的戰鬥力。這就是根據《易經》,“損”卦中“損下益上”的道理推演而形成的謀略。
【計名由來】
本計在春秋戰國的史書中多次出現,而“借刀殺人”一語,實際出於明代戲劇《三祝記》“這所謂借刀殺人,又顯得恩相以德報怨,此計何如”一語中。這出戲是寫範仲淹的政敵企圖讓他做軍隊統帥——環慶路經略招討使,去抵擋西夏人趙元昊的侵犯,企圖借西夏人之手殺害範仲淹的故事。
本計的主要特點是:通過利用敵方內部矛盾,或者借用盟友的力量,削弱或消滅敵對勢力。而其關鍵所在,則是善於捕捉和利用敵方內部的矛盾以及敵方與盟友間的矛盾,想方設法把這些矛盾擴大、激化,直至引起敵方的自相爭鬥,或者是敵方與盟友的爭鬥,以達到削弱或消滅敵方實力的目的。所以,在軍事上,此計是陰謀而非陽謀,平常之時,不可不防,非常之時,不可不用。
【古今戰例】
周瑜計殺蔡瑁、張允二將
公元208年,曹操親率20餘萬大軍攻伐東吳,孫權命周瑜為大都督,領軍應戰,雙方對峙於三江口南北兩岸。
一天,周瑜乘坐樓船前往江北探察曹軍水寨,發現曹操水軍陣營十分嚴整,“深得水軍之妙”,不禁大吃一驚,便問手下曹軍水軍都督是誰?左右回答說是蔡瑁、張允。周瑜聽罷心想:“蔡、張二人久居江東,精通水戰,假如不設法先除掉他們,將很難攻破曹兵!”想著想著,便命令樓船返回寨中。
第二天,周瑜正在軍中議事,忽然接到軍報,說是曹操軍中有故人蔣幹前來拜望。周瑜一聽,笑著對在座的眾將說:“這是曹操的說客到了。”隨即,靈機一動,計上心來,對著眾將如此這般地吩咐了一番,就帶領隨從,前呼後擁地走出寨門迎接蔣幹。
周瑜把蔣幹迎到軍中,寒暄一番後,就大擺筵席,盛情款待,還請了數十員文官武將出席作陪。席間,周瑜命令部將太史慈擔任監酒官,交待說:“今日我與故人相會,隻敘友情,不談軍旅之事,但有違反者,立斬不赦。”蔣幹聞聽此話,嚇了一大跳,心裏捉摸著:“我本是奉主公曹操之命,以故舊之情前來勸說周瑜歸降的。不料他一下就把門給封死了,這卻如何是好?”他見周瑜對太史慈下令時,神情嚴肅,又不敢造次,隻得懷著一肚子鬼胎,硬著頭皮,坐在那裏飲酒。一時間,滿座文武,杯觥交錯,談笑風生,一直鬧到夜深。這時,周瑜佯裝酒醉,對著蔣幹說:“子翼(蔣幹的號),難得今日老友相聚,今晚就與我同眠一榻吧!”邊說邊拖著蔣幹朝自己帳中走去。周瑜躺在榻上,隻一會兒工夫,便呼呼“大睡”。蔣幹卻怎麼也睡不著,聽到軍中已打二更,便借著帳內殘燈起身張望,突然見到書案上堆著一卷文書……“這其中定會藏有一些軍事機密!”蔣幹心裏這樣想著,於是,便悄悄起來翻閱偷看,果真看見其中一封信是曹軍水軍都督蔡瑁、張允寫來的。信上竟有這樣一段話:
某等降曹,非圖仕祿,迫於勢耳。今已賺北軍(指曹軍)困於寨中,但得其便,就將曹賊之首獻於麾下,早晚人到,便有關報。先此敬覆……
不看便罷,看過之後,蔣幹的心不由得猛然一沉,心想:“好險,原來蔡瑁、張允竟是暗通東吳的奸細!”他謹慎地把信藏在衣袋裏,再回頭看看周瑜,見他依然躺在那裏沉睡,而且還說著夢話:“子翼,數天之內,我教你看看曹賊的首級……”說完又打起鼾來。蔣幹聽了這些夢話,更是又急又氣,卻不敢聲張,隻得再和衣躺下,假裝入睡,想在暗中再探個究竟。到了四更時分,朦朧中,忽見外麵有人進入帳內,將周瑜輕輕叫醒,悄悄說道:“江北有人到此……”周瑜連忙示意來人住口,並起身和那人走出帳外。蔣幹又隱約聽到那人在帳外對周瑜說:“蔡、張二將說,‘急切下不得手’……”不一會兒,周瑜回到帳內,走到榻前輕喚蔣幹幾聲,蔣幹隻是蒙頭假睡,不予理睬。周瑜見蔣幹不“醒”,自己又躺下睡著了。到了五更天時,蔣幹眼看天將大亮,便偷偷起身,走出大帳,帶上隨從,急忙駕船回到曹軍大寨。
回到大寨之中,曹操詢問此行去江北遊說周瑜歸降的情況怎樣?蔣幹回報說:“周瑜心誌堅定,非言詞所能說動。”曹操聽了老大不高興。蔣幹接著又說:“主公且勿憂慮,這次過江,雖然遊說不成,卻為您打探到一件極其重要的機密哩!”說著,便拿出從周瑜帳中偷來的信件讓曹操看,並將昨夜所見所聞一一稟報。曹操不聽則已,一聽勃然大怒,立即命人將蔡瑁、張允叫到帳中,厲聲說道:“我命你二人今日即刻進軍東吳!”蔡、張二人回稟道:“眼下水軍尚未練熟,不宜輕進。”曹操聽罷大怒,喝道:“等到水軍練熟,恐怕我的首級早已獻給周瑜了吧!”蔡、張聽了這話,一時摸不著頭腦,慌忙之中,也不知如何回答,正在猶豫之時,曹操已下令將二人立即推出轅門斬首。
等到兩人的首級呈上來時,曹操才省悟過來,知道是中了周瑜的“借刀殺人”之計,後悔莫及。
張伯倫和達拉第的綏靖政策
蘇聯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後,引起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一片驚慌。從1918年初到1922年,英、法、美、日等國,先後對蘇聯進行了4次嚴重的武裝幹涉,企圖把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扼殺在搖籃裏。
帝國主義國家的武裝幹涉,遭到了蘇聯人民的堅決抵抗。雖然幾次幹涉均以失敗告終,但帝國主義並未善罷幹休,盡管他們之間也存在著尖銳的利益衝突,但卻都把蘇聯視為頭號敵人,把消滅蘇聯共產主義製度作為首要的戰略任務。
193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的德國和意大利重新恢複了國力,在希特勒和墨索裏尼的法西斯主義的支配和鼓動下,準備再次重溫稱霸世界的美夢,其中一個主要的攻擊目標便是蘇聯。1937年,德、意、日3國締結《反共產國際協定》,正式用條約形式確認蘇聯是他們的共同敵人。
在瓜分世界的問題上,當時英、法兩國與德、意兩國是存在尖銳對立的,但由於德、意兩國把蘇聯作為主要的打擊目標,這與英、法兩國的全球戰略相吻合。因此,以英國首相張伯倫、法國總理達拉第為代表,實行了一種所謂的綏靖政策,即以犧牲中歐、東歐一些國家的利益為代價,向德、意妥協,縱容他們向蘇聯進攻,以達到“借刀殺人”、從中漁利的罪惡目的。1938年4月,英、法、德、意4國簽訂的《慕尼黑協定》就是這種綏靖政策的集中體現。按照《慕尼黑協定》的規定:捷克將蘇台德區及同奧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區割讓給德國;捷克的其餘領土,由英、法、德、意“保證”將不再被侵犯。在德國的軍事威脅和英、法施加的壓力下,捷克政府被迫接受了這一喪權辱國的條約。同年10至11月,德國占領了蘇台德區,繼而又在英、法綏靖政策的縱容下,於1939年3月,背信棄義地占領了捷克全部領土,並於同年9月進攻波蘭,從而為以後進攻蘇聯打開了通道。
然而,張伯倫和達拉第搞綏靖政策,借助德、意法西斯的力量來搞垮蘇聯的陰謀並沒有成功。隨著德國進軍波蘭,英、法的利益直接受到威脅,英、法被迫對德國宣戰。1939年9月,德國就勢攻入法國本土,次年6月,法國宣布向德國投降。與此同時,英國也被迫撤出西歐大陸。不久,德國又加緊了對東歐及南歐各國的侵略;意大利也乘機奪取了英、法在地中海和北非的殖民地。張伯倫、達拉第原本是想“借刀殺人”,誰知竟然殺到自己頭上來了。這便是他們實施綏靖政策的結局!
第四計以逸待勞
【原文】
困敵之勢,不以戰。損剛益柔。
【譯文】
要使敵軍逐漸困頓,不宜直接攻擊,待敵精疲力竭、聲威銳減之時,我方即扭轉戰爭態度,變被動為主動。
【計名由來】
本計語出《孫子兵法·軍事篇》:“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虛實篇》也有:“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本計的特點是,把握戰場的主動權,誘敵深入,“調動”敵人,耗敵方之士氣而養我方之銳氣,然後抓住戰機,克敵製勝。按“損”卦的說法,就是:以靜製動,“損剛益柔”。
【古今戰例】
曹劌論戰
公元前684年,齊桓公任命鮑叔牙為大將,率兵攻打魯國,魯莊公帶著曹劌在長勺與齊軍相遇。
齊國的鮑叔牙在指揮乾時大戰時曾打敗過魯軍,根本不把這次戰爭放在眼裏。他求勝心切,兩軍剛一接觸,便下令擂鼓進攻。魯莊公聽到齊軍鼓聲震天,有些沉不住氣了,也要下令擂鼓衝鋒。曹劌急忙阻攔道:“且慢!”隨後便請魯莊公傳下命令:“凡有吵鬧叫喊、隨意行動、不聽指揮者,一律處死!”這時候,齊軍已經隨著鼓聲衝了過來,魯軍卻紋絲不動。齊軍見無隙可乘,隻好退了回去。過了一會兒,齊軍鼓聲再次響起,鮑叔牙催促士兵又一次發起衝鋒,魯軍還是不動,齊軍隻好又退了回去。這樣連攻兩次,始終不見魯軍出動,鮑叔牙更得意了。對手下的人說:“魯軍怕是嚇破了膽,不敢出戰,我們再衝一次,他們準垮無疑。”說著就又傳令擂鼓。
齊軍連衝了兩次,見魯軍不還手,都認為這第三次還會跟前兩次一樣,所以一個個拖著戈矛,扛著刀槍,無精打采地跑過來,全然沒把魯軍放在心上。但這次,魯軍憋足了氣,要決一死戰。曹劌手提寶劍,向北指道:“打敗齊軍,在此一舉!”隨後,立即請魯莊公下令擂鼓衝鋒。此時,魯軍陣內鼓聲大作,魯兵如猛虎下山般地衝了過去,刀劈箭射,直殺得齊軍七零八落,狼狽而逃。
魯軍大獲全勝。魯莊公卻不明白,問曹劌:“齊軍頭兩次擂鼓,你不讓我軍迎戰,直到他們第三次擂鼓,你才叫我軍還擊,這是為什麼呢?”曹劌回答說:“打仗最重要的是士氣,士氣旺盛,就會勝利;士氣衰落,就要失敗。擂鼓的作用是鼓舞士氣。擂第一次鼓,士氣最旺盛;擂第二次鼓,士氣開始有些下降;等到第三次擂鼓,就沒有多少士氣了。我們不急著擂鼓,就是為了讓士兵們保持旺盛的士氣,等他們二鼓一過,敵軍士兵們正是士氣最低落的時候,我們一鼓作氣地攻過去,還愁打不敗他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