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寶寶8~28天(3 / 3)

如果豎著抱還是打嗝,可以輕輕地拍打寶寶的後背,可以將胃部的氣體逐漸地趕出來。

豎著抱可以停止打嗝

隻要豎著抱著15分鍾以上,自然就會停止打嗝。抱著的時候也可以使用背帶。

從下到上慢慢地揉搓後背

當寶寶的飽嗝怎麼也打不出來的時候,媽媽可以從寶寶背部,從胃的位置開始,由下到上慢慢地揉搓。

躺在媽媽的肚子上

讓寶寶身體成45°,使其趴在媽媽的肚子上,因為不需要用腕力來抱著寶寶所以媽媽不容易感到疲勞。

新生兒的異常生理現象

父母不僅要了解一些必要的兒科醫學常識,掌握一些常見病的急救知識等,還要從很多細小的事情入手,在寶寶的安全和健康問題上,父母一定要有“寶寶安全無小事,寶寶健康無小事”的理念,不要因為覺得是小事就可以忽略不管,要知道往往許多小事正是引起危險的罪魁禍首。

新生兒尿布疹

新生兒由於尿布濕了未及時換,刺激皮膚而引起發紅,發展下去會導致小水皰、糜爛等症狀,在醫學上稱之為尿布疹。

處理方法:一方麵在選用尿布時應選用質地細軟、吸水性強的純棉布,切忌用深色粗糙布料做尿布,以免加重紅臀。另一方麵要勤洗勤換尿布,尿濕後立刻更換幹淨的,並將換下的尿布放入洗盆裏,用肥皂和開水燙洗,再衝淨肥皂沫,在太陽下曬幹後再用,切忌不要亂扔在地上。如遇陰雨天,可用熨鬥燙幹,這樣可避免細菌感染。此外每次大便後,應用溫水洗淨屁股,並堅持每次都要這樣做,在洗完擦幹後再塗一層護臀霜保護皮膚。已發生紅臀的新生兒,切勿用肥皂水洗屁股。若皮膚局部有滲出時可作濕敷,將幹後可塗含有0.5%新黴素的爐甘石搽劑或0.5%新黴素氧化鋅糊劑。

頭顱血腫

有時可以看到部分新生兒的一側頭部或雙側頭頂有一個鼓包,其大小從棗子到蘋果大小不等。摸上去有波動感,寶寶不痛,鼓包不跨過骨縫,這就是所說的頭皮血腫。這是由於在娩出產道過程中,顱骨骨膜下血管破裂出血之故。淤血一般在40天左右鈣化,形成硬殼,3~4個月才能漸漸被吸收。但需注意的是:存在期間,要注意頭部清潔,洗頭洗澡時,勿用手揉搓,更不能用空針穿刺抽血,以免引起細菌侵襲,形成膿腫。

先鋒頭

胎兒在娩出過程中隨著陣陣宮縮,頭部受到產道的擠壓,使顱骨發生順應性變形而被擠長。同時,頭皮也由於擠壓而發生先露部頭皮水腫,用手指壓上去呈可凹陷性鼓包,臨床稱產瘤。一般寶寶出生後一兩天自然消退。對新生兒健康無影響,不需要處理。

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

正常的生理性新生兒黃疸一般在出生後的3~5天出現,到10天左右就基本消退,最晚不會超過3周。大部分的新生兒黃疸都會在第二周消退。假如在第二周,父母依然發現孩子出現比較明顯的黃疸,這個時候就需要多留心,及時區分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對孩子治療大有幫助。

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的處理

生理性黃疸通常是由於新生兒的肝髒功能不成熟而造成的。隨著新生兒肝髒處理膽紅素的能力加強,黃疸會自然消退,所以生理性的黃疸,家長一般不需要額外的護理,在孩子黃疸期間可以適量多喂溫開水或葡萄糖水利尿。

嚴重的病理性黃疸可並發腦核性黃疸,通常稱“核黃疸”,造成神經係統損害,導致兒童智力低下等嚴重後遺症,甚至死亡。父母需要仔細觀察孩子的黃疸變化,當出現特殊情況時,應及時送往醫院,請求醫生的幫助。病情嚴重者,如果延誤治療就會造成腦神經係統不可逆轉的損害。針對此病,重在預防。對黃疸出現早的、膽紅素高的應及時治療,疑有溶血病的做好換血準備,防止核黃疸的發生。

寶寶的早教

刺激寶寶的大腦發育

想要挖掘寶寶的潛能,就要首先了解大腦的發育過程,大腦是人體的司令部,它決定人的一切。想要培育一個聰明的寶寶,首先要為他打造一個發達的大腦,寶寶的大腦發育一般分為兩個階段。

從懷孕到寶寶出生的這一個階段稱為大腦長數量的階段。在此期間大腦細胞的數量就已經發育好了,有100億~180億個腦細胞,已接近成人。而在母親尚未發現懷孕時,胚胎的大腦已悄悄發育了,到孕期第5周,細胞大量分裂,形成大腦半球且迅速增大、生長。到第33周時,大腦的神經中樞基本形成,並和周身相連。

寶寶出生以後,大腦質量迅速增長,同時神經細胞連接的“突觸”開始形成,寶寶3個月的時候突觸數量達到高峰,灰質脂肪沉積也隨之完成,6個月時DNA含量停止增加,到12個月,少突神經膠質細胞達到成人的70%,3歲的時候小腦發育基本成熟,3~4歲神經髓鞘化基本完成。

寶寶接受到的刺激直接影響大腦突觸的形成,反複的刺激更會加強突觸的形成,並使突觸變得持久;反之,這些剛形成的神經細胞會因為沒有受到刺激而逐漸消失。大腦神經細胞數量的增多或減少有25%是與外界環境的刺激有關係的;你給寶寶盡量多的刺激經驗意味著可以建起更多的突觸從而在未來提高學習能力;栩栩如生的視覺形象刺激能夠產生有利的影響,包括提高好奇心和專注力。

刺激大腦有助於智力提升,寶寶出生後的第一年是大腦發育非常關鍵的時期。這種大腦快速成長的階段在人的一生中隻有一次,雖然短暫但卻是刺激寶寶大腦發育絕好的機會。刺激寶寶大腦的方法很多,例如語言、表情、撫摸、音樂等等。

父母要與新生兒多交流

很多第一次當媽媽的女性感覺整日對著寶寶咿咿呀呀說著一些誰也聽不懂的話顯得很好笑,但實際上這樣的語言交流對新生兒非常有好處,新生兒很需要與母親進行此類溝通來促進他們語言能力的發育,同時也有利於與母親建立更密切的關係。

當未滿月的新生兒聽到針對他們發出的聲音時,他們大腦前部區域裏的供氧量增大,同時神經細胞也更有活力。新生兒聽到母親咿咿呀呀聲時其大腦前部區域的神經係統變得更加活躍,能夠促進新生兒的語言能力的發育,同時,這也是新生兒能夠識別親人的一種途徑。

在新生兒睡覺時,母親也可以對他們咿咿呀呀說話,因為這時新生兒的大腦仍然可以對聲音作出反應。與新生兒講話時,他們的確是在傾聽,雖然隻能聽到父母的聲音,而且不知道父母到底在講些什麼,但通過父母的語調可以感知到父母的愛意。母親可在寶寶睡覺時給他朗讀故事,一遍又一遍,不斷重複。

可以通過撫摸與寶寶交流。剛出生的寶寶觸覺能力開始發育,通過撫摸寶寶,可以使他對父母產生信任感。

也可以給寶寶提供一些舒適的音樂刺激寶寶的聽覺,如媽媽在哄寶寶吃奶時,或者寶寶躺在床上睜大眼睛看世界時,或者懷抱寶寶哄他高興時,都可播放一段旋律優美、舒緩的樂曲,可以選胎教時播放的音樂。總之,父母從寶寶出生之後,要通過各種方法,經常反複地給寶寶提供聽覺刺激,同時也要觀察寶寶聽到聲音之後的各種反應,如果寶寶呈現出安靜的狀態,便可持續進行,並且依著寶寶的動作去調節音調和節奏;如果寶寶表現出焦躁、不耐煩或哭泣,則應該立即停止。

寶寶有天生的模仿能力

寶寶的模仿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就開始了,在出生後的4個小時裏,寶寶就已具有模仿能力了,主要是模仿伸舌、張嘴,或者是在嘴裏動動舌頭等動作。

新生兒在安靜清醒的狀態下,不但會注視母親的臉,還會模仿其臉部表情。因此,當和寶寶對視時,可慢慢地伸出舌頭,每隔20秒鍾做1次,重複6~8次。寶寶如果仍然在注視,就會經常模仿大人的樣子,將舌伸到口邊或口外。有的寶寶甚至還會模仿其他臉部動作和表情,如哭、微笑等。

父母要經常抱起寶寶,和他互相注視,做出各種誇張滑稽的表情,並跟寶寶談話,如:“寶寶看看媽媽,寶寶認識媽媽嗎?”“哎呀,寶寶笑了,嘻嘻”,這時寶寶可能也會凝視著父母,似帶微笑,有時會學著父母張開小嘴,此時父母要給予積極熱烈的回應,做出更多的表情,更多地與寶寶交談,以促進寶寶的“互動”和模仿。多給你的寶寶創造一些模仿機會,提高他的模仿能力,發掘寶寶的潛在智能。

心靈交流促進心理發育

多與寶寶進行心靈的交流,可以使他快樂地成長。在寶寶情感的反應中,對媽媽的依戀是很突出的。寶寶在出生後的第2周就能夠區分出人的語言和其他聲音,喜歡聽有節奏的聲音,喜歡讓媽媽抱著吃奶,聽到媽媽的心跳聲,就會有一種安全的感覺。在平時,我們可以發現那些常被媽媽撫摸及擁抱的寶寶,往往顯得性格溫和、聽話,因此媽媽的愛撫與心靈的交流是促進寶寶心理健康的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