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寶寶0~7天(三)
新生兒的異常生理現象
新生兒出生後按照免疫接種程序免費接種必須接種的疫苗。而計劃免疫管理類疫苗和擴大免疫服務類疫苗則屬自費疫苗。
早產兒與過期產兒
早產兒
胎齡滿28周至不滿37周的新生兒為早產兒。這樣的寶寶尚能存活,但由於各器官係統未完全發育成熟,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差,各種並發症多,因此要給予特別的護理。
過期產兒
胎齡滿42周以上的新生兒。過期產兒並不意味著他們比足月兒發育的更成熟,相反一部分過期產兒是由於母親或胎兒患某種疾病造成的,出生後危險性更大,所以一定要認真監護。
低體重兒與巨大兒
低體重兒是指出生體重小於2500克的新生兒,低出生體重兒大部分為早產兒。這樣的寶寶有一套嚴格的護理方法,應按醫生建議進行護理。
巨大兒是指出生體重超過4000克的新生兒,部分巨大兒是由於母親或胎兒患某些疾病所致,如母親患糖尿病,胎兒有Rh溶血病等,所以不能盲目認為新生兒越胖越好,要加強監護。
唇裂與齶裂
唇裂又名兔唇,即寶寶的上唇裂開。齶裂又名狼咽,即上齶有裂口。唇裂和齶裂是顏麵部常見的先天性畸形,一般男嬰多於女嬰,左側多於右側。
唇裂僅引起顏麵的畸形,很少妨礙患兒的吮吸。但對齶裂,因口腔與鼻腔間有缺裂存在,吸乳時不能在口腔內形成所必需的負壓,以致發生吸乳困難,常導致營養不良,易發生中耳炎及呼吸道感染,嚴重時可致發音障礙,而引起言語不清,呈開放性鼻音。
治療必須施行修複手術。唇裂手術的主要目的是整形,為減少傷痕,一般盡早進行,大多在3個月以後,體重超過5千克後做手術。而齶裂手術是恢複進食和言語的功能,手術必須在適當的年齡進行,對手術後的遠期效果有決定性意義。一般在1~3歲進行,常需數次手術才能完成,術後應進行語音訓練。
先天性傾斜
寶寶出生數日後,有些寶寶會發生頭偏向一側的現象,並且父母在觸摸寶寶頸部時有一圓形腫塊,約栗子大小,質感較硬,邊緣清楚,無紅、熱、痛現象。寶寶的頭向有腫塊的一側傾斜,病側耳接近鎖骨,顏麵不正,下頜及麵部轉向無腫塊的一側,形成斜頸。這便是先天性斜頸的表現。寶寶出現斜頸的情況,主要與難產有關,因分娩時胎兒受強烈牽引導致胸鎖乳突肌發生血腫、纖維化而引起。有的寶寶在半年後症狀自然消失,而有的寶寶歪脖會越來越明顯,甚至顏麵不正、脊柱彎曲等,所以應早發現、早治療。
處理時,可采用手按摩療法,將頭部向健側輕輕牽拉,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腫塊,輕輕按揉,每日1~3次,每次20~30下,天天堅持,至少需要堅持3個月,這樣可使腫物吸收並變小。在按揉時注意可逐漸加大力度,力度應使寶寶能承受,並要注意避免皮膚損傷。如果手法治療(按摩療法)半年以後仍不見成效,可在1歲左右進行胸鎖乳突肌切斷手術。
皮膚青紫
皮膚呈藍紫色即為病變。新生兒剛出生時,由於生活環境驟然改變,心肺功能需要調整,皮膚有些青紫,但在出生20分鍾以後應逐漸消失,如不消失,則可能是病態。引起新生兒皮膚青紫的原因很多:單純青紫多為青紫型先天性心髒病,有些先心病兒皮膚呈灰色。陣陣發青則由於中樞神經係統疾病或嚴重感染所致。另外,環境溫度低時,小兒會發生唇部及四肢末端青紫,經保暖可隨之消失。有的小兒在宮內受壓,局部淤血,生後麵部會有紫色斑,稱“損傷性出血”,生後可逐漸消失,不用擔心。
皮膚蒼白
皮膚和黏膜蒼白也是一種病態,原因有:
表淺血管收縮,見於環境溫度過低或孩子有疾病的時候。
貧血因失血或溶血引起。出現這種情況也應加以治療。
早期摟抱構建母子親情
寶寶剛出生時,就要和他們構建感情的橋梁,以培養母子親情。剛出生的寶寶,看上去意識還有些朦朧,不過由於小寶寶剛來到這個世界上,情緒十分緊張和興奮,因此他們在出生後的兩個小時之內是不會睡覺的。媽媽分娩完畢回到房間後,最好把寶寶交給媽媽來抱,並將房間的光線調暗,如果媽媽能親切地看著寶寶的眼睛,那麼寶寶也會注視著媽媽的眼睛,這樣可使寶寶盡早對媽媽產生感情。這樣的保育方法,可以使母子盡早體驗到肌膚接觸的那令人感動的瞬間,更能加深母子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