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危機的概念
心理危機是指人心理上的一種嚴重困境,由於出現重大生活事件、精神壓力或突然遭受嚴重災難,使當事人用現有的生活條件和經驗難以克服的困難,以致陷於極度焦慮、抑鬱、失去控製、不能自撥的狀態之中,甚至常伴有絕望、麻木不仁,以及植物神經症狀和行為障礙,就是一種心理危機。
在心理危機中,由於既往慣用的應對方法失效,內心的穩定和平衡被打破,常常容易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處在心理危機狀態中的人或人群除了有典型的生理方麵的應激反應障礙外通常在情緒上表現為暴躁衝突或抑鬱強迫、狂躁多語或孤獨少言、痛苦不安或激情難抑、絕望麻木或焦慮煩躁等嚴重的情緒行為失衡狀態。這種嚴重心理失衡狀態在學生的衝突性行為中還常表現為輕生自殺、肢體自殘、暴力攻擊、離家出走,以及吸毒、酗酒、性行為錯亂等。如果這些衝突性行為隻是在學校管理、社會安全或社會法律的層麵上得到阻止和解決,而沒能在心理層麵上予以疏導和幫助,則可能轉換成潛在的壓力和焦慮,進而形成嚴重的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直接影響青少年人格的健康發展。
近幾年來,由於心理危機發生而又不能得到及時疏導,是導致各類突發性行為增多,校園內非正常死亡發生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2、心理危機的反應
當個體麵對危機時會產生一係列身心反應,一般危機反應會維持6—8周。危機反應主要表現在生理上、情緒上、認知上和行為上。生理方麵:腸胃不適、腹瀉、食欲下降、頭痛、疲乏、失眠、做惡夢、容易驚嚇、感覺呼吸困難或窒息、哽塞感、肌肉緊張等。情緒方麵:常出現害怕、焦慮、恐懼、懷疑、不信任、沮喪、憂鬱、悲傷、易怒,絕望、無助、麻木、否認、孤獨、緊張、不安,憤怒、煩躁、自責、過分敏感或警覺、無法放鬆、持續擔憂、擔心家人健康,害怕染病,害怕死去等。認知方麵:常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無法做決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從危機事件上轉移等。行為方麵:呈現反複洗手、反複消毒、社交退縮、逃避與疏離,不敢出門、害怕見人、暴飲暴食、容易自責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等。
3、心理危機的發展過程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對危機的心理反應通常經曆四個不同的階段。首先是衝擊期,發生在危機事件發生後不久或當時,感到震驚、恐慌、不知所措。如突然聽到北京爆發非典,親人得了“非典”,醫護人員感染“非典”,非典患者驟增等消息後,大多數人會表現出恐懼和焦慮。其次是防禦期,表現為想恢複心理上的平衡,控製焦慮和情緒紊亂,恢複受到損害的認識功能。但不知如何做,會出現否認、合理化等。再次是解決期,積極采取各種方法接受現實,尋求各種資源努力設法解決問題。焦慮減輕,自信增加,社會功能恢複。最後是成長期,經曆了危機變得更成熟,獲得應對危機的技巧。但也有人消極應對而出現種種心理不健康的行為。